数字化医疗与三维打印技术在足踝外科的应用
2025-02-27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王嘉正


数字医学(DM)是一门借助信息技术,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与实践而形成的集数字医学诊断、治疗和检测技术于一体的新兴前沿科学。DM包括三维模型重建、手术导航系统、3D打印技术及个性化手术导板和手术机器人等。三维打印,又称3D打印(3DP),是一种快速成型技术,属于增材制造。3DP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构造物体。3DP通常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实现。3DP已经逐渐走入临床医学,在骨科的应用更为广泛,例如在骨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中,使用个性化定制的3DP假体,极大限度地保留了患肢外观的完整性及功能。在足踝外科领域中,3DP在术前、术中及医学教育等场景都有多样的应用前景,为足踝疾病的诊治带来更多可能。3DP技术有可能显著提高目前足踝外科医生的临床技能,增进医患关系,改善医患沟通,提高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识。同时,3DP可以针对患者个性化定制的置入器械和手术工具,优化手术过程。


3DP技术在患者宣教、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患者宣教      除足踝部创伤及骨折外,足踝外科常见的疾病还包括各种部位的畸形,例如马蹄内翻足、足外翻、扁平足等。这些疾病往往涉及到复杂的解剖结构。虽然CT检查提供了3D重建模型,但二维平面(显示器)对于描绘和展示3D结构始终是一个限制。如何向患者清晰地展示解剖关系和手术过程,一直是足踝外科医师临床实践中的难题。3DP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一难题得到初步解决。在术前检查中,医生可以获取病变部位影像学资料,并导入3DP程序打印,最终可以获得所需的患者3D解剖物理模型,更好地剖析每个病例可能出现的复杂解剖结构。患者可以通过观察模型,在不具备医学基础的前提下提升对病情的了解,从而提高依从性,对患者满意度有积极影响。复杂、抽象的解剖结构和骨与关节空间位置关系可以通过3D模型得到充分的展示;骨折、畸形和骨赘等病理表现也可被细致地观察到,这些都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医患沟通,为治疗及预后打下良好基础。


医学教育      3DP技术在医学教育,尤其是对年轻的足踝外科医师有着显著的作用。3D模型直接复制了患者的解剖结构,不仅可以完整保留足踝部疾病的病理解剖,也可以体现不同个体之间的解剖变异。3D模型在医师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住院医师手术技能培训中,可以通过各种疾病模型练习关键手术步骤,进行模拟手术,本质上有助于年轻医生更快成长,提高临床医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减少学习曲线,降低真正手术过程中可被预知的风险发生率。由于3D模型对于身体解剖结构的可重复性,不同中心之间可以共享这些模型与3D建模原始图像数据,用大样本来增强和改善医学教育。


3DP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术前规划      3DP可以基于患者特定的解剖结构定制所需假体或手术器械,并对手术过程及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和预判,从而实现精准医疗。3DP解剖模型可以增强医生对患者疾病病理解剖细节的精细识别和认知,直观地展现了手术计划。国外一团队采集患者三维图像数据并使用3DP技术获得踝关节骨折实体模型,模拟手术过程,更好地指导了手术规划;朱仲廉等在术前使用3DP骨折模型进行模拟,多角度分析骨折移位情况,并进行模拟复位。对于距跟联合切除术,术前使用3DP建模分析距跟联合的几何形状、体积和与正常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节省手术时长,提高切除的准确性。Shi等认为依照3DP技术辅助制定的术前规划实施手术,可以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另一研究团队通过3DP技术打印患者跟骨骨折模型,术前规划跟骨内固定钢板和空心螺钉置入角度,减少了术中切割钢板的概率,避免了置钉过程中空心螺钉与锁定螺钉的碰撞。虽然与不使用3DP技术辅助组相比,骨折整复质量相似,但经过严密的术前规划,使用3DP技术辅助组不仅手术时间更短,更实现了术后早期负重,未出现骨折块下沉或复位失败等并发症。3DP模型假体经过消毒灭菌后,可在手术过程中使用。例如在模型假体上可以标记关键的解剖部位,供术中参考,以降低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术野模糊、暴露不充分等影响。


3DP导板      在手术过程中,螺钉能否置入到合适的位置、截骨的部位是否准确,是建立在导针或摆锯精确定位钻孔的基础上的。以往这一过程是由足踝外科医生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完成的,并且术中还需对手术部位进行多次C形臂X线机透视以确定导针位置,这会延长手术时间,而且电离辐射也不容忽略。3DP技术的辅助,可以极大程度降低这些影响。在术前通过三维重建患者模型,规划截骨或螺钉置入的部位及角度、设计手术入路,模拟手术,并最终依据规划,打印并使用特定的截骨导板或螺钉导向器。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运用3DP技术和导板或导向器辅助进行截骨或置入螺钉,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透视次数及时长,改善预后。


3DP截骨导板  Sobron等认为3DP患者特定截骨导板提高中足截骨的准确性,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Liu等设计了一种3DP患者专用截骨导板(PSI),用以辅助足三关节融合术治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使用PSI进行截骨克服了传统截骨方式所不可避免的足部长度丢失等问题,保持了足部的整体美观。施忠民等使用3DP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踝上截骨术治疗内翻性踝关节炎,虽与传统开放截骨手术相比矫正效果无显著差异,但使用3DP导板可以减少术中盲目摸索,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效率。张宇航等使用3DP技术辅助外翻Chevron截骨术,实现了更精确的截骨,纠正IMA的精度更高。


3DP置钉导板  在3DP置钉导板的辅助下,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置钉过程。Ferreira等使用3DP技术打印了两个微创外翻截骨和置钉导向器,一个用于贴合患者皮肤表面确定截骨部位;另一个用于确定截骨后螺钉置入的角度和部位,辅助螺钉置入。李广翼等使用三维打印导板辅助关节镜进行踝关节融合术,在术前获取踝关节及软组织的三维数据并打印一体化导板。导板可包绕踝关节内外侧及后侧,含3组导向钉道模块,模块在置入导针后可与导板拆卸。虽相较于开放式手术组而言,手术时间略长,但可明显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轻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感染及二次手术率和缩短住院天数等。尽管该方法创伤小,但对主刀医师的经验和资质要求较高。


3DP踝关节置换导板  全踝关节置换术(TAR)一直以来是足踝外科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传统TAR多采用厂家配套的标准化截骨定位杆,距骨假体与距骨之间的多个截骨面需采用3~4个截骨导引器。截骨角度容易受到主刀医师经验或患者骨解剖变异的影响,从而导致踝关节假体匹配度下降。对线不良、骨质差以及距骨旋转可能导致人工踝关节衬垫磨损增加,引起距骨假体松动,所以最终TAR效果与术中截骨过程息息相关。刘辉亮等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结合3DP技术,将患者图像数据导入CAD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以选择最佳适配度假体型号。同时,距骨和胫骨精确截骨可以有效提高假体吻合度,降低假体松动发生率和术中及术后医源性骨折风险。CT三维重建和3DP导板在辅助手术方面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随着负重CT扫描(WBCT)应用逐渐普及,不建议根据WBCT三维重建模型制造截骨导板。由于术中足部处于非负重状态,使用负重位模型可能会改变足部解剖标志,降低匹配度。由于3DP无法反映有关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情况,但软组织在骨折复位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要,所以3DP不适用于有软组织卡压或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3DP定制假体    距骨缺血性坏死(TAVN)的治疗是近年来热烈讨论的话题。对于TAVN的治疗往往选择踝关节融合术(AA)或胫距跟融合术(TTCA),术后患者在功能评分方面有所改善,但骨不连和二次手术率居高不下,并且融合术后踝关节功能的丧失会引起步态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相邻关节的压力增加。基于同侧或对侧的距骨CT平扫,全距骨置换术(TTR)的可行性有所提升。Mu等基于双侧距骨的X线、CT和MRI图像数据,使用3DP距骨假体治疗距骨坏死合并塌陷(TNC),既保证了距骨假体的完全匹配,又保证了手术的可行性,3DP假体的置入为患者提供了距骨的解剖重建。相较于TTCA,3DP辅助TTR术在解决患者疼痛的同时,保留了关节的活动度,不失为TAVN或TNC患者的另一种选择。3DP假体精度高,可满足精密修复的要求,并且对于承重关节,例如髋、膝关节等,传统假体无法根据需要提供螺钉或软组织固定孔,而3DP还可实现该部分的个性化设计,提高假体置入后的稳定性。Akoh等为1例59岁女性、同时出现胫距、距下及距舟三关节退变的患者,实施了全踝全距骨置换术(TATTR),患者预后良好。3DP距骨假体的穹窿圆顶可以与TAR踝关节聚乙烯衬垫完美匹配;并且由于使用3DP技术,术中定位时间大幅减少,极大降低了术中重要神经血管肌腱损伤的发生率。而在以往,此类患者通常只能接受环距骨融合术或结构性植骨融合术作为挽救方法。


3DP骨缺损假体      踝关节和后足的大型骨缺损(LOD)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大型关节融合术或置换手术(例如TTCA、AA、TAR等)翻修、严重创伤、感染和夏科氏关节病等。手术过程中需要种植大量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髂骨、带血管蒂腓骨等。当患者骨缺损较多时,需要种植的骨量也多,高昂的费用或自体骨供区问题不容小觑,对恢复肢体长度存在一定的考验。3DP技术可以使置入物在设计时有更多的可能性,根据患者骨缺损的体积和形状设计的置入物,其稳定性将会比传统的结构性植骨更有优势,也减少了移植骨数量。Strydom等设计并使用一种3D打印多孔钛置入物治疗踝关节LOD。根据患者骨缺损形状设计出异形中空多孔钛合金材料,取患者髂后上嵴处自体骨粉碎后填入假体,最后依靠定位器置入患者体内。通过中空部分自体骨愈合,确保了假体与周围骨组织交界处结合的稳定性,降低假体松动概率,对恢复肢体长度和稳定性具有显著优势。


3DP个性化足踝矫正器     通过3DP技术制作的足踝矫正和康复器械能够实现与患肢的完美匹配,材料成本较低,能满足个体化及个性化的需求。一部分足踝术后的患者,可搭配使用个性化足踝部矫正器(AFO),维持矫形效果;另一部分患者由于术后骨性结构和足踝部诸骨解剖关系发生改变,使用AFO可以帮助其正常穿鞋、行走等。有研究表明,结合3DP技术打造的患者AFO,可以更有效地减少与足底病变有关的损害,提高跖筋膜炎患者的舒适度;通过采集经手法整复后的小儿扁平足足底压力数据,使用3DP定制鞋垫,更能贴合足弓矫形后的状态,患儿适应更快。然而,部分康复器械的设计和组装仍较复杂,在制造零部件时成本较高。


3D生物打印的应用


3D生物打印(3DBP)是3DP技术中重要的分支,是指将细胞、生长因子及支架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整体结构,并实现不同种类细胞在支架内部的准确定位,通过相互作用制造出个性化医疗器械、组织器官乃至生命体等。3DBP有诸多优势,例如:(1)可以快速构建宏观或微观结构仿生组织工程支架;(2)构建三维“多细胞/材料”体系;(3)构建仿生细胞外基质环境等。


类器官      类器官具有来源组织或器官的部分关键结构和功能特征。通过干细胞自组织方式,在体外3D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形成有功能的组织复合体,在构造与功能上同人体真实器官高度相似,且可在体外持续稳定传代培养。为初步应对骨与软骨疾病治疗这一难点,骨/软骨类器官(BO/CO)概念应运而生。BO/CO基于3D体外细胞培养系统建立、含有一种以上细胞类型的微型组织,与体内骨/软骨结构高度相似,可复制出骨/软骨的复杂空间形态和功能,表现出骨/软骨的某些生理特征。BO/CO能够模拟体内代谢和再生修复过程,有助于阐明骨/软骨在病理状态下的修复机制;与体内骨/软骨具有相似生理反应,亦可直接用于组织修复再生,用于缺损原位修复。BO/CO在体内可以实现自我更新和自我组织,这是区别于传统体外组织培养的关键。


3DBP软骨细胞外基质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一直是一大难题。由于软骨组织缺乏血供,损伤很难有效治愈。常规的软骨修复办法由于缺乏软骨生长支架及生长因子,其再生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3DBP技术可将软骨细胞外基质、支架材料整合,置入患者软骨缺损部位,为软骨修复再生提供了有序生长空间。Chen等使用3DP技术打印了一种整合了软骨细胞外基质、明胶甲基丙烯酸酯、外泌体的支架,促进了软骨细胞迁移和动物模型的软骨再生,可能是早期治疗骨关节炎的一种有效策略。也有学者使用甲基丙烯酸基团修饰支链多糖,开发支链多糖水凝胶,用于创伤后软骨损伤的治疗。


结语


未来骨科的发展方向将是精确化、个性化、微创化与数字化。从定制AFO,到特制手术截骨导板、置钉导向器和骨缺损填充假体,再到3D生物打印骨类器官、水凝胶,3DP技术在足踝外科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从术前规划和宣教、医学教育,再到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3DP技术的优势涉及各个方面,对实施精准医疗的贡献是显著的。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期待实现3DP技术与临床治疗结合的多样化,为临床医学带来更有前景的未来。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5年2月第33卷第4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