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胚移植”或“全胚冷冻”优劣大PK!冻胚移植(FET)周期如何进行内膜准备以提高FET成功率
2025-02-12

微信图片_20250221142619.png


近40年来,胚胎冻存一直是辅助生殖技术(ART)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玻璃化冷冻技术的发展提高了ART的整体疗效和安全性。最近,关于是否应该对大多数患者进行全胚冷冻,而仅在特定病例中进行新鲜胚胎移植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本文邀请多位专家,从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方面三方面来阐述“鲜胚移植”或“全胚冷冻”的优劣,并讨论冻胚移植(FET)周期如何进行内膜准备以提高FET成功率。


“新鲜”or“冷冻”


4.png

李艳辉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生殖中心


01【主要内容】


目前生殖临床上,对于鲜胚移植还是全胚冷冻的争议主要存在于高反应患者。高反应患者鲜胚移植后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增加,并有可能因高水平的雌激素降低了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尽管如此,对于这类患者应该采用何种胚胎移植策略,我们还需要更全面的从有效性、安全性和成本-效益等方向进行分析。


02【要点】


➤有效性


最近在一项系统综述中总结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其中包括8项RCT(共n=5265例患者),并提供了第一次胚胎移植后每个随机患者的活产率数据。在该系统综述中,RCT研究是根据所纳入的患者的卵巢反应性进行分组的,即患者是高反应还是正常反应。这在临床上是合理的,因为高反应者更有可能从全胚冻策略中获益,因为卵巢高反应者,孕酮升高的风险增加、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以及新鲜胚胎移植后OHSS风险增加。基于这项荟萃分析的结果,在高反应者中,全胚冻策略与第一次胚胎移植后显著较高的活产率相关(RR:1.18,95%CI:1.06–1.31),但在正常反应者中没有发现优势(RR:1.13,95%CI:0.90–1.41)[1]


此外,怀孕的时间可能是在做临床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相关因素。根据设计,与传统鲜胚移植策略相比,全胚冻周期将导致更长的达妊娠时间(特别是当第一次胚胎移植的活产率相当时),因为胚胎移植至少推迟了一个月。并不是所有相关的RCT都对这两种策略的怀孕时间进行了比较,而进行了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只对已经怀孕的女性进行了计算,因此无法进行适当的比较并得出结论[1]


➤安全性


一项荟萃分析表明,与传统的新鲜胚胎移植策略相比,全胚冻策略的中度/重度OHSS的风险显著降低,包括正常反应(RR:0.39,95%CI:0.19–0.80)和高反应者(RR:0.19,95%CI:0.10–0.37)。同样在最近的一项Cochrane系统综述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OR:0.26,95%CI:0.17–0.39)。


对于两种移植策略的产科和新生儿健康结局的评价,最近的一项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表明,与鲜胚移植相比,FET与大于胎龄儿(LGA)(RR:1.54,95%CI:1.48–1.61)、高(>4000g)(RR:1.85,95%CI:1.46–2.33)和极高(>4500g)出生体重(RR:1.86,95%CI:1.58–2.19),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增加有关(RR:1.29,95%CI:1.07-1.56)。另一方面,在同样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中,FET与小胎龄(SGA)婴儿(RR:0.61,95%CI:0.56–0.67)、低(<2500g)(RR:0.72,95%CI:0.67–0.77)和极低(<1500g)(RR:0.76,0.95%CI:0.69–0.82)出生体重、早产(<妊娠37周)(RR:0.90,95%CI:0.84–0.97)和极早产(<妊娠32周分娩)(RR:0.85,95%CI:0.74–0.97)风险降低有关。所以并不能简单的下结论认为哪种策略的安全性更高[1]


➤成本-效益


相比鲜胚移植,全胚冷冻后患者需要额外的就诊和监测、子宫内膜的准备、胚胎冷冻和复苏等均可能增加患者的治疗成本。我们中心在前期的一项研究中[2],针对非多囊卵巢综合症(PCOS)卵巢高反应患者,对比分析该群患者鲜胚移植或全胚冷冻的成本-效益,结果显示,第1次移植后的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比较,FET组显著高于鲜胚移植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累积持续妊娠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成本效益分析显示,为获1例持续妊娠,鲜胚移植组的费用为64841.12元,FET组费用为64752.14元;对比鲜胚移植组,FET组为多获1例持续妊娠的增量成本效益比(ICER)为63990.47元。这表明非PCOS卵巢高反应患者行鲜胚移植或FET的累积持续妊娠率和成本效益比基本相当,因此此类患者移植方式的选择仍应强调个体化。


03【总结】


在高反应者中,全胚冻策略与第一次胚胎移植后显著较高的活产率相关,但在正常反应者中没有发现优势。对于两种移植策略的产科和新生儿健康结局的评价显示,新鲜胚胎移植策略和全胚冻策略各有优劣,并不能简单的下结论认为哪种策略的安全性更高。此外,非PCOS卵巢高反应患者行鲜胚移植和FET的妊娠结局和成本效益证实,在该群患者中实施冻融胚胎1次移植可获得更高的持续妊娠率和较低的OHSS的发生率;且性价比上FET亦不差于鲜胚移植。但我们仍推荐在非PCOS卵巢高反应患者中胚胎移植方案应个体化,从Gn启动剂量、扳机时机及限制胚胎移植数量上着手,提高鲜胚移植率,而不应一概均进行全胚冷冻。在患者接受标准长方案卵巢刺激后,存在OHSS倾向或有不利于鲜胚移植的因素时,建议患者选择全胚冷冻是可取的。


冻胚移植周期子宫内膜准备方案


5.png

夏敏 教授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


01【主要内容】


由于玻璃化冷冻技术的改进,FET近年来已成为新鲜胚胎移植的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法。基于实验室的研究表明,外源性激素控制刺激卵巢后,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复杂的分子和形态变化可能会改变胚胎与子宫内膜的相互作用,导致着床潜能降低。根据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有报道称FET后妊娠率增加和围产期更好的围产期结局。因此,对于需要进行FET助孕治疗的患者,如何选择内膜准备方案以提高全胚冷冻周期的成功率是临床上值得关注的问题。


02【要点】


1)人工周期与自然周期的妊娠结局相当


一项回顾性研究共分析了2080个FET周期,比较FET前三种子宫内膜准备方案(自然周期、改良自然周期和人工周期)的结果,主要研究终点为临床妊娠率(CPR)和活产率(LBR)。人工周期与自然周期的LBR(OR=0.9 [0.6; 1.2],p=0.4)、种植率(OR=1.0 [0.7; 1.3],p=0.9)、第8周CPR(OR=1.0 [0.8; 1.4],p=0.9)、hCG阳性率(OR=1.3 [0.9; 1.7],p=0.1)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人工周期与自然周期同样有效,对于无排卵的女性来说,人工周期可能是必要的[3]


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中,人工周期与自然周期的妊娠结局同样相当


一项回顾性队列分析共分析了2048个FET周期,比较不同子官内膜准备方案对接受FET周期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主要研究终点为CPR。人工周期与自然周期的CPR(aOR=1.088 [0.885–1.336])、LBR(aOR=1.002 [0.813–1.236])和早期流产率(aOR=11.119 [0.361– 3.464])均无显著差异[4]


3)与人工周期相比,自然周期的出生体重较低


一项系统评价纳入30项研究(自然周期,n=56445;人工周期,n=57231),其中19项在自然周期中使用黄体支持。与人工周期相比,自然周期的出生体重较低(平均差异26.35g;95%CI 11.61–41.08)。对自然周期中使用黄体支持的分层分析表明,进行黄体支持的自然周期早产风险降低(OR=0.75,95%CI 0.70–0.81),而没有黄体支持的自然周期则没有降低早产风险[5]


03【总结】


人工周期与自然周期的有效性相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子宫腺肌病的患者中,人工周期与自然周期的妊娠结局同样相当。


专家点评


6.png

杨菁 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7.png

李洁 教授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点评:


对于有卵巢过度刺激高风险的患者,应综合考虑其生育意愿及经济效益成本,根据其窦卵泡数、抗苗勒管激素(AMH)、体重和既往对促性腺激素的反应制定个体化促排卵方案,可采用温和刺激方案或拮抗剂方案,尽量以鲜胚移植为目的进行超促排卵:可用低促性腺激素(Gn)剂量启动,根据卵巢反应适时调整Gn剂量,减少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扳机剂量或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扳机,取卵后再次评估患者OHSS风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鲜胚移植或全胚冷冻,并给予相应支持治疗。


对于拟行冻胚移植的患者,考虑到产科并发症和潜在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应减少外源性雌、孕激素的使用;月经规律有排卵的患者及高龄患者,首选自然周期准备内膜,月经不规则患者可给予人工周期,对于子宫腺肌症患者可考虑GnRH-a预处理的人工周期。


(专家简历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李艳辉 教授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篇

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实验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专业青年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武汉市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病理生理学会妇科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辅助生殖技术及妇科内分泌工作近15年,在不孕不育、试管婴儿技术、多囊卵巢综合征、反复种植失败、PGT遗传咨询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夏敏 教授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助孕与优生专委会执行副主任、副秘书长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生殖内分泌专委会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殖外科学组委员

湖北省生殖健康学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优生优育协会助孕与优生专委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委员

湖北省优生优育协会理事

武汉医学会第一届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


杨菁 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特聘教授

湖北省辅助生殖与胚胎发育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委员

湖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荣誉主任委员

作为课题组长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

主持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

获得国家级及省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10余项

主持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项,发表SCI论文160余篇


李洁 教授

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生殖外科学组青年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生育保健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专委会委员

湖北省生殖健康学会人工智能与生殖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湖北省免疫学会生殖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女性不孕症生殖外科规范化诊疗技术推广组秘书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4项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教师资助项目)1项

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参编著作多部

科研成果获湖北省科技推广奖二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审批编码:CN-NONF-05524

有效期至:2026年05月14日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