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MAN-AMI试验事后分析:在高强度他汀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利西尤单抗可显著减少急性心梗斑块面积
2025-02-21

尽管近年来降脂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仍面临着较高的不良事件风险,这主要是由于未充分治疗的轻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急性动脉血栓形成事件所致。既往研究表明,降脂治疗能够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负担和脂质含量,但大多数研究并未特别关注具有高负荷或高风险斑块的冠状动脉段。本事后分析旨在分析降脂治疗对具有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且未来事件风险可能较高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该事后分析显示,在病变水平,与仅进行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加用阿利西尤单抗可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斑块面积显著减少。


研究方法


PACMAN-AMI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300名AMI患者。患者在高强度他汀治疗基础上,随机接受阿利西尤单抗或安慰剂治疗(150 mg/次,每两周一次)。在本事后分析中,非罪犯病变被定义为血管内超声(IVUS)所确定的斑块负荷达到或超过40%的节段。参与者在基线和52周随访时接受了近红外光谱(NIR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评估,并由对治疗分配情况不知情的阅片者手动匹配。


主要终点是从基线到52周随访时的IVUS衍生的平均动脉粥样硬化体积百分比(PAV)变化。次要终点包括NIRS显示的4 mm最大脂质核心负担指数(maxLCBI 4 mm)的变化和OCT的最小FCT(纤维帽厚度)从基线到52周的变化。此外,本事后分析还探究了基线最小管腔面积(MLA)部位的IVUS衍生测量参数(PAV、MLA和重塑)的变化,以及基线时显示高风险斑块表型病变的演变。


研究结果


研究共在245例患者中发现病变,其中阿利西尤单抗组118例(平均年龄58.2±10.0岁;男性101例,占85.6%,女性17例,占14.4%),安慰剂组127例(平均年龄57.7±8.8岁;男性104例,占81.9%,女性23例,占18.1%)。


研究共纳入591处病变,其中阿利西尤单抗组287处(118例患者,214支血管),安慰剂组304处(127例患者,239支血管)。


阿利西尤单抗组患者的病变平均PAV变化为-4.86%,而安慰剂组为-2.78%(差异为-2.02;95%CI:-3.00~-1.05;P<0.001)。


在基线MLA部位,阿利西尤单抗组的PAV平均变化为-10.14%,而安慰剂组为-6.70%(差异:-3.36;95%CI:-4.98~-1.75;P<0.001)。阿利西尤单抗治疗明显增加了MLA(0.15 mm²),安慰剂组的MLA则减少了0.07 mm²(差异:0.21;95%CI:0.01~0.41;P=0.04)。


在阿利西尤单抗组的122个富含脂质的病变中,34个(占27.9%)显示出脂质含量较少的斑块表型;在安慰剂组的67个病变中,27个(占41.8%)显示出这一变化(P=0.03)。


在基线检查时,共63个病变部位存在薄帽纤维粥样斑块,其中阿利西尤单抗治疗组的26个中的8个(占30.8%)显示出纤维/纤维钙化斑块表型;而安慰剂组的37个中则仅有3个(占8.1%)显示出该表型(P=0.02)。


研究结论


PACMAN-AMI试验事后分析显示,在病变水平,与仅进行高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加用阿利西尤单抗可显著减小AMI患者的斑块面积。具体而言,阿利西尤单抗治疗与病变的MLA增大相关,且进行治疗患者的高风险斑块表型向更稳定、低脂斑块表型的转变更为频繁。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