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导读
慢性
————————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5-羟色胺综合征(Serotonin syndrome)是一种由5-羟色胺能药物诱发的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通常起病急骤,以精神状态改变、神经肌肉异常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典型表现。事实上,5-羟色胺综合征也有可能慢性起病;然而,针对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的报道相当有限,临床容易误诊及漏诊。
表1 不同严重程度的5-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以下介绍一例近期发表于Bipolar Disord. (IF 5.0, Q1) 的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个案:患者罹患难治性抑郁和
病例
患者女,44岁,罹患抑郁症(MDD)、
此前,患者使用
3个月前,患者加用
就诊前1月,患者因幻觉停用安非他酮,就诊前2周停用艾司西酞普兰;就诊当日的用药包括氟西汀60 mg/d、丁螺环酮30 mg b.i.d.、丁丙诺啡/纳洛酮维持剂量及按需使用的羟嗪。患者主诉存在显著焦虑、间歇性腹泻、注意力难以集中、肌肉抽搐、轻度难以维持平衡(未跌倒)、震颤及间歇性多汗,持续2-3个月。查体示意识清醒,定向力正常,双手及下颌可查及意向性动作震颤,反射亢进,肌阵挛阳性,符合Hunter标准的5-羟色胺综合征诊断。未发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迹象:体温正常,血压113/76 mmHg,心率89次/分。PHQ-9与GAD-7得分均为21分。
鉴于诊断高度怀疑5-羟色胺综合征,我们建议:
· 快速降低氟西汀剂量:第一天减至40 mg,第二天减至20 mg;
· 快速降低丁螺环酮剂量:第一天减至15 mg b.i.d.,第二天减至7.5 mg b.i.d.;
· 停用羟嗪;
· 暂缓使用丁丙诺啡/纳洛酮;
· 给予
邀神经科会诊,确认患者存在反射亢进及阵挛,肌张力正常,支持5-羟色胺综合征诊断。48小时内复查示面部震颤消失,震颤及反射亢进显著改善,生命体征稳定。患者自述内心不安、激越、焦虑减轻。最终停用丁螺环酮及氟西汀,继续短期氯硝西泮治疗(3-7日)。患者的5-羟色胺综合征症状于5日内完全缓解。
讨论
本例患者的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在快速调整抗抑郁药及5-羟色胺负荷累积的背景下隐匿进展,时间跨度为8-12周。患者联用多种5-羟色胺能药物(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丁螺环酮、丁丙诺啡/纳洛酮)及安非他酮,显著升高了5-羟色胺中毒的风险。雪上加霜的是,这些药物之间还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例如,作为CYP2D6抑制剂,安非他酮可进一步升高氟西汀的血药浓度。
患者就诊时的症状(焦虑加重、激越、震颤、反射亢进、胃肠道症状)符合5-羟色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所见自发性阵挛则进一步支持了该诊断。随着氟西汀、丁螺环酮的停用及丁丙诺啡/纳洛酮的暂缓使用,患者的症状显著改善,也为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的病因机制提供了佐证。本例患者未出现需要住院处理的危及生命的症状(如,
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尚未被充分定义,容易被误诊为焦虑或激越。由于相关研究仍然缺乏,目前尚无关于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起病时程及持续时长的共识;然而,一项包含14名患者的病例系列研究提出,病程≥6周或可作为“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的参考。
急性和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均源于突触内5-羟色胺过量对复杂生理调节通路的影响,导致从轻症到危及生命的体征和症状的组合(表1)。5-羟色胺综合征的治疗也取决于严重程度:重症5-羟色胺综合征须紧急转入重症监护室,如出现呼吸衰竭则需插管;生命体征稳定的轻症患者则可在门诊密切监测下处理。无论何种情况,均须立即停用5-羟色胺能药物,并提供支持治疗,包括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控制激越和焦虑,以及联用β受体阻滞剂纠正高血压等。
本病例强调,开展患者宣教很重要,包括同时使用多种5-羟色胺能药物时对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及毒性的识别。理想状况下,5-羟色胺能药物应单药起始,逐渐加量;然而,难治性抑郁患者经常需要联用多种5-羟色胺能药物。及时识别5-羟色胺综合征的症状,并意识到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是存在且可能发生的,对于预防更严重的后果至关重要。
结论
慢性5-羟色胺综合征容易与焦虑和激越混淆;一旦误诊,有可能导致临床不恰当地增加抗抑郁药剂量,甚至联用新的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进一步升高5-羟色胺水平,致使症状恶化。临床应全面采集病史及梳理用药时间轴,以避免误诊。
文献索引:Keeth N, Leung JG, Singh B. Chronic Serotonin Syndrome Masquerading as Anxiety and Agitation in a Patient With Mood Disorder: A Clinical Dilemma! Bipolar Disord. 2024 Dec 13. doi: 10.1111/bdi.1351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6731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