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伸教授专访:“临床肥胖症”——从传统BMI到精准诊断的创新突破
2025-01-23
关键词: 临床肥胖症

引言:2025年1月16-17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同步发布,迅速获得了全球专家的广泛关注。临床肥胖症的定义和具体内涵是什么?这一新定义又将对肥胖症的诊疗实践、科研(包括药物研发)带来哪些影响?


1月17日上午,中国肥胖联盟组织召开中国专家研讨会,邀请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报告进行深入解读和广泛研讨。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为大家分享新定义下的肥胖症诊疗与药物研发的未来方向。本文整理访谈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医脉通:《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委员会报告创新性地提出了“临床肥胖症”新定义。您能否为我们详细解读一下它与传统肥胖定义相比,有哪些关键的不同之处和创新点?

 

曲伸教授:


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发布了一项全球重大报告,提出了两种新的肥胖诊断类别——“临床肥胖(clinical obesity)”与“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

 

其中,临床肥胖症被定义为体脂过多直接导致器官功能减退出现疾病体征和/或症状,或日常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自主排便等)的能力出现显著下降的一种肥胖状态。临床肥胖前期则指的是在器官功能正常情况下的肥胖状态。

 

这一报告使肥胖的诊断方法从传统的BMI转向了脂肪含量及个体水平的客观疾病体征和症状。对政策制定、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医保政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但目前对临床具体治疗方案指导意义有限。报告通过提供一个医学上统一的疾病诊断框架,旨在解决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引导医疗界和公众以全新视角关注肥胖问题。

 

医脉通:您认为目前肥胖药物研发的进展如何?这一新定义将如何影响肥胖药物研发的未来方向?

 

曲伸教授:


肥胖治疗相关的药物研发工作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类药物。近年来,大量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显著的减重效果。

 

随着临床肥胖症新概念的提出,对于临床肥胖症患者,治疗不仅需要实现减重和降低脂肪含量,还需要改善器官功能。目前,市场上用于减重的药物种类有限,且专门针对改善器官功能的单药制剂、复方制剂仍较少,研发工作多是围绕GLP-1展开。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创新药物的出现,以满足不同肥胖患者的需求。

 

医脉通:在减重领域,近年来取得了诸多显著进展,您觉得其中哪些方面的进步尤为值得关注?

 

曲伸教授:


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来进行治疗,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与糖尿病相比,其研究深度和药物丰富度都有待提升。未来肥胖的诊疗有望借鉴糖尿病的发展路径。

 

首先,需从病因出发,掌握不同肥胖的发病机制,才能实现有效且彻底的治疗。

 

其次,目前的中心化管理虽整合了多种治疗手段,但针对性不足。未来,个体化治疗将成为重点,其核心依然在于从病因入手。不过,此次报告尚未涉及此层面,肥胖的分类与精准诊疗将是未来临床研究的关键。

 

此外,从药物研发角度看,针对不同肥胖类型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高效药物,将是实现中心化管理和个体化诊疗的关键。



1737604089520357.png

曲伸教授

 

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上海市领军人才,医学领军人才,浦江人才

同济大学医学院甲状腺疾病研究所和同济大学医学院肥胖症研究所所长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肥胖症诊治中心主任、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同济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教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常委、肝病与代谢学组组长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内分泌学会顾问

上海内分泌医师协会副会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