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弛,林世民,王成伟,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1. 流行病学
原发
PCNSL 中位发病年龄为65 岁,发病率随年龄不同有显著差异,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轻人中,PCNSL 发病率总体稳定,但65 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显著增加。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144 例PCNSL 患者中,19%患者患有HIV,患有PCNSL 且为HIV携带者往往更年轻,且可能合并其他病变。PCNSL患者的HIV感染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FRANCA等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评估不同地区PCNSL 患者的HIV感染率发现,2000 年后印度患病率为3.6%,美国为16.5%,欧洲为5.7%,东亚为2.2%,南美为7.3%。
MAHALE等研究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实体器官移植接受者PCNSL 发生率升高,尤其是在移植后的前1.5 年内,且高于全身性
2. 病理生理学
PCNSL 在免疫正常患者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动物模型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肿瘤细胞起源尚不清楚,肿瘤是由迁移到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外周B细胞局部转化引起?还是在免疫反应期间,由募集到CNS 的B 细胞引起后进行肿瘤转化,这均需做进一步研究。目前得到的证据为致癌蛋白Bcl-6 几乎在所有PCNSL 中都有发现,但其只在淋巴组织中表达,而通常不存在于神经系统。
PONZONI 等研究发现:超过30%患者具有典型间质分布和反应性血管周围T 细胞浸润(reactive perivascular T cell infiltrate,RPVI)。RPVI 可独立出现,也可能出现在血管壁与血管周围的PCNSL细胞之间,并伴有不同程度巨噬细胞、活化小胶质细胞浸润。T 细胞在间质分布有一定规律,CD4+ T 细胞多见于淋巴瘤周围,而CD8+ T细胞主要分布于肿瘤组织内。
3. 病理学
在2022 年WHO血淋巴样肿瘤分类中,PCNSL被归类为“免疫豁免部位大B 细胞淋巴瘤”组。PCNSL 在形态学上对应为弥漫大B 细胞型(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成熟侵袭性淋巴瘤,与全身性DLBCL 不同之处在于其预后较差。PCNSL 在基因表达模式方面与全身性DLBCL无显著差异,其分布在DLBCL 基因表达谱中。
约95%PCNSL病理为
PCNSL 病变区域呈现出淋巴瘤的典型形态特征:肿瘤细胞的形态较相似,通常以椭圆形或圆形为主,且比正常淋巴细胞大;细胞核深染,表现出多形细胞核和突出核仁,肿瘤细胞排列紧凑,密度较高,核浆比例增加。
4. 临床表现
PCNSL 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肿瘤部位、大小等,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受损(70%),神经精神症状(43%),因
4.1 神经系统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是PCNSL 特征性表现,通常由肿瘤肿块效应引起。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癫痫发作,认知和行为改变,头痛及颅内压升高。其中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包括偏瘫、单侧感觉丧失、视野缺损、脑神经麻痹和
4.2 眼部表现
DLBCL 可累及眼后段结构,主要包括玻璃体、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也可发生眼前段受累。这种罕见B细胞眼内瘤变被称为原发性玻璃体视网膜淋巴瘤(primary vitreoretinal lymphoma,PVRL)。PVRL 与PCNSL 密切相关:80% PVRL 会发展为PCNSL,而20% PCNSL 在病程进展中出现PVRL。PVRL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4.3 脊髓表现
不足5% PCNSL 患者有脊髓受累表现。如果发现脊髓病变,通常是累及胸髓的离散髓内结节。淋巴瘤脊髓病变的症状取决于其在脊髓内的位置,与其他髓内肿瘤症状相似。患者表现为无症状、肢体感觉异常、肌力下降、大小便失禁与共济失调等。
5. 辅助检查与诊断
5.1 影像学
PCNSL 具有高度侵袭性,在一项对100 例PCNSL 患者的头部磁共振研究结果中,发现65%患者观察到孤立脑病变,35%患者观察到多发性脑病变。脑室周围白质、深部灰质核团等中线结构是病变最常累积部位,大多数脑病变位于幕上,脑外结构(如脑膜、视网膜、玻璃体及视神经)亦可受累。由于瘤内细胞密度高,在CT 呈现高密度阴影,但也可见低、等、略高甚至混合密度影,并可发展为不规则斑片状增强,在CT 上可看到明显瘤周
5.2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在PCNSL 诊断的敏感性方面尚无普遍共识,但在PCNSL诊疗过程中是必需的检查项目。其敏感性随着脑脊膜受累程度增加而增加,在初次诊断时约有20% 患者脑脊液受累。脑脊液检查包括理化参数、常规细胞学和流式细胞术,通过常规细胞学与流式细胞术相结合,可以提高诊断敏感性。
PCNSL患者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高、蛋白质浓度升高,反映血脑屏障被破坏。研究发现:约20% PCNSL 患者出现脑膜或脑脊液播散,约10% 患者细胞学检查呈阳性。CALIMERI 等研究发现通过对MYD88、L265P 突变等分子标记评估和脑脊液中IL-10 水平定量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这些生物标志物对于不适合活检(如脑干病变等)或脑脊液样本中细胞含量低、质量差的PCNSL患者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5.3 组织学活检
立体定向活检是明确诊断PCNSL的金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在病理确诊前禁用
5.4 其他辅助检查
约12.5%疑似PCNSL 患者有系统性受累表现,需进行全身淋巴结体格检查。对老年男性患者需进行睾丸超声检测,以明确有无睾丸淋巴瘤存在。PCNSL诊断需要骨髓穿刺,以排除侵犯中枢系统可能性。外周血检测包括
6. 鉴别诊断
PCNSL 临床症状不典型,传统CT 或MRI 影像学特异性不高,有时需与GBM、脱髓鞘假瘤、转移瘤等疾病相鉴别。
6.1 GBM
关键区别在于病变位置,GBM通常发生在大脑皮质附近,而PCNSL往往影响脑室周围区域。在GBM中,对比增强通常为异质性,可显示出血和坏死区域。在T1、T2加权成像和FLAIR 上通常与PCNSL 相似。GBM在DWI 通常表现出扩散受限。
此外,GBM的rCBV值显著高于PCNSL。收集血液或脑脊液检测生物循环标志物,如微小
与对照组相比,GBM中miR-711 水平较高,PCNSL 中miR-711 水平下调。使用这6 种miR 作为具有独特变化模式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更好区分GBM和PCNSL。另外,研究血液和脑脊液的循环miR作为诊断指标,可能为改善临床管理提供重要信息。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来评估这些miR 诊断效果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此外,还需要在更大规模患者群体中进行验证研究,以确认这些miR在临床实践的实际应用价值。
6.2 脱髓鞘假瘤(demyelinating pseudotumor,DPT)
PCNSL与DPT在影像学表现上呈现明显差异。PCNSL表现为T2WI 呈等或略高信号,ADC值不同程度降低。DPT 病变通常位于幕上区,典型表现为单发病变,T2WI 呈高信号,增强可显示不完全环形增强征象,DWI 显示不完全外周环受限扩散,病变可引起肿块效应。DPT 病变特征性表现是中心部分细胞减少,导致ADC呈高信号强度。
7. 治疗
7.1 手术切除
PCNSL 是浸润性肿瘤,病变通常位于脑室周围的间隙深处。手术切除并不能给PCNSL患者带来生存收益,反而有加重神经功能损伤风险。研究表明:手术切除在显著改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或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方面没有作用,因此不推荐将其作为PCNSL治疗方法。
7.2 化疗
7.2.1
7.2.2
在EA 巩固前部分缓解的25 例患者中,14 例在EA 巩固后达到完全缓解。但所有患者均出现4 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
7.2.3
7.2.4
7.3 巩固治疗
当使用上述化疗药物诱导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时,建议对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进行巩固治疗。巩固治疗目的是消除所有潜在的剩余淋巴瘤细胞。良好疗效的定义是与基线相比,肿瘤体积至少减少50%,达到部分缓解。巩固治疗可包括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或清髓化疗后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
7.3.1
7.3.2 大剂量化疗联合ASCT: WBRT 虽然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但有加重神经毒性的风险,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在接受WBRT 及化疗的患者中,
7.4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7.4.1
7.4.2 免疫调节剂: 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淋巴瘤治疗中展现出优异效果。
7.4.3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 PCNSL 中的B 细胞受体信号(B cell receptor,BCR)通路频繁突变,最常见改变包括MYD88 和CD79B 的功能获得性突变。BTK是位于BCR 下游的介质,靶向BCR信号传导,与各种B细胞恶性肿瘤有关,因此在PCNSL中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药物靶点。
依鲁替尼是BTK 的同类首创抑制剂,已在难治/复发性CNS 淋巴瘤中显示出单药活性,但其临床反应通常短暂或不完全,因此需要采用联合治疗的方法。一项Ⅰb 期临床试验中,探索依鲁替尼与HD-MTX 和RTX 在PCNSL 患者的序贯联合治疗,15 例患者中有11 例在完成依鲁替尼、HD-MTX、RTX 联合治疗的4 个周期后继续维持依鲁替尼治疗,未观察到任何剂量限制性毒性、治疗相关死亡或曲霉菌病。2018 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已经将靶向药物依鲁替尼作为难治性/复发性PCNSL的推荐用药。
7.5 细胞治疗
CAR-T 目前已经有效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CAR-T 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表明,其在非CNS B 细胞淋巴瘤和
综上所述:PCNSL 是一种罕见、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可出现在免疫功能正常或低下的患者中。临床医生在诊断前应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因为使用激素后会使肿瘤暂时缩小甚至消失,影响活检结果。MTX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是主要治疗方法。目前临床试验正在研究低剂量维持化疗或免疫抑制药物,对患者低毒性治疗的效果,CAR-T 细胞疗法在PCNSL患者中也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
来源:张弛,林世民,王成伟.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24,28(12):742-74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