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琰,郭昊,郑凯娟,杨镇鸣,强金彪,史册,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口腔病理科
在骨髓微环境中有2种干细胞群,分别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HSCs分化为髓样祖细胞和淋巴样祖细胞。髓样祖细胞可分化为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淋巴样祖细胞可分化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
BMSCs分化为成骨细胞谱系及成脂和成软骨细胞谱系,它们分别构成了骨组织中的骨、软骨和脂肪组织。HSCs衍生的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并对BMSCs的成骨分化和骨再生有促进作用。本文对免疫细胞调控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旨在为治疗骨缺损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靶点。
1. 免疫细胞和BMSCs在骨缺损愈合中的作用
免疫细胞和骨相关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骨缺损愈合成功的关键。炎症是骨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骨缺损修复的早期启动了骨再生。在骨缺损的初始炎症阶段,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首先到达骨缺损部位,介导炎症反应并招募BMSCs,促进BMSCs向损伤组织迁移,实现原位组织再生。
BMSCs成骨向分化是骨再生的基础。此外,BMSCs还参与免疫调控,BMSCs通过直接抑制促炎性T淋巴细胞激活,或通过旁分泌途径如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和诱导型
2. 免疫细胞对BMSCs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
免疫细胞作为机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免疫调控能力参与了骨重塑过程。最近的研究表明,免疫细胞通过促进BMSCs成骨分化对引导骨再生有良好的治疗潜力。明确免疫细胞调控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和机制,能够为基于BMSCs的骨缺损修复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2.1 巨噬细胞对BMSCs的调控作用
目前在免疫细胞与骨再生的相关研究中,巨噬细胞的研究最为广泛。巨噬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细胞,在维持生理性骨稳态或病理性炎症条件下对BMSCs介导的骨形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1.1 骨稳态条件下巨噬细胞对BMSCs的调控作用
巨噬细胞可以调节生理性骨稳态条件下的骨形成。在一项研究中,通过构建
2.1.2 炎症条件下巨噬细胞对BMSCs的调控作用
在
M2型巨噬细胞调控BMSCs成骨已经得到了许多研究证实。一项研究表明,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croRNA-5106直接靶向BMSCs中的盐诱导激酶2(salt inducible kinase 2,SIK2)和盐诱导激酶3(salt inducible kinase 3,SIK3),抑制SIK2和SIK3并促进BMSCs成骨分化。
另一项研究发现,M2型巨噬细胞的细胞外囊泡中的miR-22-3p抑制周期昼夜节律蛋白2(periodcircadian protein2,PER2),继而阻断PER2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抑制,挽救BMSCs成骨分化。Chen等在小鼠牙周炎模型中局部注射M2型巨噬细胞的外泌体(M2 macrophages-derived exosomes,M2D-Exos),M2D-Exos通过向BMSCs转运IL-10 mRNA,进而激活IL-10/IL-10R通路促进BMSCs成骨向分化,减少了骨丢失。
M1型巨噬细胞被认为是许多促炎细胞因子的来源,抑制了骨形成。但一些研究发现,它在骨缺损的炎症环境中也可以促进骨形成。Guihard等证明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的M1型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液能够促进人BMSCs成骨。LPS诱导的M1型巨噬细胞通过COX-2-PGE2轴产生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OSM结合BMSCs上的gp130+OSMR受体复合物,继而激活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虽然OSM也被认为能够上调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RANKL)/骨保护蛋白(osteoprotegerin,OPG)间接刺激破骨细胞骨吸收。但是在该实验中,M1型巨噬细胞的条件培养液对RANKL的诱导是非常短暂的,并且在长期培养中RANKL/OPG的比率降低。这可能与OSM的剂量有关。
其他研究发现,炎症早期低炎症性的M1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外泌体通过microRNA-21A-5P促进BMSCs成骨分化。另一项研究也表明,在较低浓度的LPS刺激下的低炎症性M1型巨噬细胞可以激活BMSCs自噬以促进成骨。由于巨噬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这种低炎症性的巨噬细胞也被研究者认为可能是M1-M2型巨噬细胞转变的过渡状态。
因此,M1型巨噬细胞在短暂的炎症阶段条件下对成骨分化有促进作用。在持续炎症作用下,M1型巨噬细胞更倾向于介导骨吸收。而在短暂的初始炎症或者炎症后期,M1-M2型巨噬细胞过渡阶段更显著地促进骨形成。及时调整骨愈合中的炎症状态可能是促进骨形成的重要手段。
2.2 T淋巴细胞对BMSCs的调控作用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祖细胞,在胸腺内发育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Tregs是CD4+T细胞的一个亚群。以往研究发现,以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hydroxyapatite/tricalcium phosphate,HA/TCP)颗粒为载体的BMSCs植入小鼠皮下前输注Tregs可显著降低TNF-α的水平,并改善骨再生。
最近一项研究也发现T细胞凋亡后产生的细胞外囊泡(apoptotic extracellular vesicles,ApoEVs)恢复了Treg/Th17细胞的平衡,Tregs的增多降低了TNF-α的产生,促进了IL-10的分泌并增强了BMSCs中Runx2的表达,改善了
某项研究报道促炎的辅助性T细胞同样也具有促成骨作用。炎症性关节疾病受多种免疫细胞因子的调节,患者都表现出较高的骨更新率,成骨细胞活性升高,但破骨细胞活性更高,最终导致骨丢失。因此,Rifas等认为炎症细胞因子可以调节BMSCs成骨向分化。
他们发现,活化的T细胞条件培养液产生4种主要炎性细胞因子,即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IL-17,这4种细胞因子合称为TTII。TTII作用于BMSCs后通过p38MAPK途径诱导了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然而,如TNF-α和IL-17等促炎细胞因子被认为抑制骨形成。这可能与细胞因子作用的浓度、作用时间以及它们作用的受体有关。更明确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3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对BMSCs的调控作用
DCs是源自骨髓的免疫细胞,是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最近一项研究报道,成熟DCs来源的外泌体miR-335通过靶向
2.4 中性粒细胞对BMSCs的调控作用
中性粒细胞传统被认为具有促炎作用并对骨形成有害。但在一项研究中,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通过激活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1/2,ERK1/2)、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和STAT3信号通路诱导IL-17发挥促成骨作用。也有研究发现,适当水平的IL-8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被极化为N2型并分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α,SDF-1α),通过SDF-1/CXCR4轴及下游的PI3K/AKT通路和β-catenin招募BMSCs至骨缺损区域启动骨再生。
综上所述,本文对免疫细胞在BMSCs中的成骨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由于免疫细胞种类繁多,机制各异,现阶段对于免疫细胞的成骨作用研究只是冰山一角,仍有所欠缺。其他免疫细胞对BMSCs促成骨作用和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对免疫细胞促进BMSCs成骨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精确调控免疫细胞对BMSCs促成骨的作用,也能够帮助指导细胞分化命运以实现最佳的组织再生和损伤修复。
来源:石琰,郭昊,郑凯娟,等.免疫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4,34(02):150-15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