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7日-20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心血管年会(CSC 2024)于长沙召开。期间“冠心病急慢相济,心血管代谢CKM共管”专题会顺利举办,会议由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作为主席开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致辞,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刘斌教授主持,多位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分享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T2DM)治疗策略以及心血管代谢疾病治疗理念的最新进展。
让我们从理念、机制、循证、指南、实践一步步深入,听听心内科专家是怎么说的!
理念
关注冠心病合并慢性疾病,进行心血管代谢综合管理有什么现实意义?
韩雅玲院士:
我国目前正在进入心血管疾病和慢性代谢疾病等多病共患的老龄化时代,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
作为医生,我们要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为目的。首先,应对患者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其次,必须重视早期干预与综合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
马长生教授:
在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合并高血糖、超重等代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心内科医生在管理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同时,也应加强
钱海教授:
遇到五高(高血糖、高血压、
机制
GLP-1 RA用于心血管代谢疾病管理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怎么样的?
田刚教授:
GLP-1 的表达不仅在小肠,还广泛分布于多个器官,能够影响心脏、肾脏及胰腺的代谢,并对
陈桢玥教授: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GLP-1 RA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及氧化应激水平、减少内皮功能障碍、增加斑块稳定性等多种途径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GLP-1 RA和钠
陈桢玥教授:
GLP-1 RA的心血管获益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事件所驱动,改善血脂、减重、抗炎、改善斑块的性状以及抗血栓等,起到组合拳的作用;SGLT2i主要是心脏泵功能的改善,通过调节容量改善心肾的血流效益。两者都是冠心病合并T2DM患者的一线推荐,根据患者情况两者联用可以使心血管获益更大化。
循证
GLP-1 RA的心肾获益是基于哪些循证证据?
田刚教授:
迄今为止,多项关于GLP-1 RA的心血管结局试验(CVOT)、肾脏结局试验(KOT)及代谢获益研究公布,进一步证实GLP-1 RA心-肾-代谢实力兼备。
•SUSTAIN 6研究:在标准治疗基础上,
•FLOW研究:司美格鲁肽可在慢性肾脏疾病(CKD)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T2DM伴CKD患者肾脏复合终点风险达24%。
•SUSTAIN系列研究:司美格鲁肽有效降低患者
陈桢玥教授:
SUSTAIN 6研究的心血管获益结果是在已经充分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中获得的。入组患者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超过70%,抗血栓药物的使用率也达到75%以上,而
指南
GLP-1 RA类药物在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患者中如何合理运用?
陈桢玥教授:
最新发布的《冠心病合并T2DM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强调,对于所有ACS患者,应检测HbA1c,并密切监测血糖,以便区分糖尿病和应激性高血糖;如患者临床状况比较稳定,且无药物禁忌证,应接受具有明确心血管获益的 GLP-1 RA和(或)SGLT2i治疗。而对于CCS合并T2DM患者,《2024 ESC慢性冠脉综合征管理指南》及《2024冠心病合并T2DM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均推荐具有CV获益的GLP-1 RA作为CCS合并T2DM的一线治疗之选,不论基线HbA1c如何,也不论合并使用何种降糖药物。
实践
GLP-1 RA在临床应用上面临哪些挑战?
田刚教授:
目前GLP-1 RA使用率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医生对其降糖减重作用以外的心血管获益了解不充分,对于合并了冠心病的T2DM患者使用不足。未来有必要深入理解CKM的机制,全面掌握其从分期到预防再到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加强对GLP-1 RA等新型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心血管益处的了解,助力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有效防控。
担心使用降糖药物有低血糖风险怎么办?
陈桢玥教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实了干预血糖可显著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强化降糖治疗的目标并非将血糖降至低血糖水平,而是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和理想水平,才能降低MACE事件和死亡风险,从而实现患者远期获益。在应用GLP-1 RA前,如果患者有降糖药物的背景用药, 除二肽基肽酶 Ⅳ 抑制剂(DPP-4i)需要停药,胰岛素可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适当减量外,其他药物无需进行剂量调整。我们不能因为怕低血糖风险而不用这些可以使患者获益的药物。
小结
刘斌教授:
GLP-1 RA是一类综合性管理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的药物,其获益远超1+1=2的简单叠加,展现出1+1>3的显著优势。相信随着临床对GLP-1 RA在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和优化代谢管理等多方面获益认识的不断深化,必将推动其在心血管疾病合并其他代谢疾病的患者群体中的广泛应用,真正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远期预后。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