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手术科 王天龙
中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时代,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大于60岁的老年人口比例高达18.7%,大于65岁的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3.5%。老龄化所带来的医学问题之一是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比例将不断攀升,而老年患者年龄相关的脏器功能衰退以及并存疾病导致的脏器功能进一步恶化会导致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增加,目前具有手术适应证的老年患者接受外科治疗的可手术率、可麻醉率仍然偏低。
骨骼、肌肉的退行性疾病在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见,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因此具有手术指证的老年骨科患者比例将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上升。如何在加速术后康复理念下,提高老年骨科患者的可麻醉率、可手术率,同时有效降低老年骨科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加速术后康复进程成为老年患者骨科麻醉管理的关键问题。通过最近10年的临床实践创新研究,这一关键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临床推广应用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笔者针对这些问题以及临床应对,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术前多学科评估和多模式预康复
多病共存以及多重用药是老年患者的突出特征。麻醉医师在术前实施ASA分级的简单评估仅仅适用于中青年患者,用于老年患者的综合评估存在不足。事实上,老年患者术前存在的衰弱、
老年患者可以通过术前多学科预康复消除患者高危因素对术后转归的影响。老年骨科患者术前并存的贫血比例高达30%以上,既往解决贫血更多通过异体血输注加以解决,而在当前血源紧张以及异体血输注可能对老年患者带来的免疫紊乱风险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在门诊通过贫血筛查给予贫血患者铁剂、促
改良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模型
既往国内外已经建立的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模型存在明显缺陷,这些模型更多关注患者因素与外科因素两大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与死亡率的风险因素,其中大部分因素是无法改变的,诸如患者高龄是术后谵妄发生的高风险因素,部分麻醉医师和患者本人可能基于此原因拒绝麻醉而失去手术机会,基于患者因素和外科因素的肺部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可能因术后高发的肺部并发症风险预测结果而对接受手术存在更多恐惧和担忧。此类问题可能成为老年患者可手术率、可麻醉率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果说患者因素和外科因素是导致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危险因素,而消除风险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策略则是对抗风险发生的预防措施。在国内外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模型中,完全忽略了麻醉管理因素对风险的消减作用。事实上,能够确保老年患者术后快速康复、降低严重并发症的保护因素更多来源于麻醉医师能够提供的有效管理措施。因此,未来在建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风险预测模型中,应该更多纳入麻醉保护措施,越高危的患者、越高危的手术,越需要更全面、更有效的保护策略来实现对严重并发症的控制。
完善术前准备措施
虽然国内外加速术后康复指南已经十分明确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禁饮时间为2h,禁食时间6~8h,术前2h可以口服不超过400mL的碳水化合物饮料,但在临床实践中麻醉医师对禁饮禁食时间的依从性仍然存在很大偏差,加强此方面的外科和麻醉医师宣教和质量改进行动刻不容缓,需要得到广泛共识并普及。老年骨科患者,特别是脊柱脊髓手术患者,术前是否进行肠道准备存在较大争议。既往的临床观察表明,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前进行的肠道准备严重损害老年患者的肠道屏障功能,经过灌肠处理后老年脊柱患者血液中内毒素水平几乎增加3~5倍,说明肠道准备加剧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而这种破坏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以及早期摄食摄饮。过去7年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脊柱手术患者均取消常规的术前肠道准备,术后摄食摄饮在术后第一天的早餐完全恢复,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不仅未见上升,而且有显著减低的趋势。由此,我们建议对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前实施的肠道准备应该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临床实践为标准重新审视既往所提出的术前常规肠道准备措施,以加速老年脊柱患者的术后康复进程。
麻醉医师参与创伤患者的急性疼痛管理
老年患者创伤多来自于跌倒后导致的上下肢骨折,特别是髋部骨折。创伤性骨折后导致的急性疼痛和被动性制动是导致疼痛应激相关的慢性疾病急性恶化的主要原因,快速、有效阻断急性疼痛应激以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十分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
麻醉深度监测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脑功能衰退,并存的脑部疾病进一步加重脑功能损减,因此老年患者并存脆弱脑功能状态十分普遍,而且个体之间脑功能的脆弱性也存在明显差异,以固定剂量的麻醉镇静、镇痛药物给予所有的老年患者,可能造成麻醉镇静过深或镇痛不足,导致术后高发的脑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由此,给予老年患者基于脑电信息的镇静、镇痛监测,可以根据老年患者对镇静、镇痛的个体化需要提供精准镇静、镇痛管理,对降低镇静过深导致的谵妄风险以及外科应激过度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高龄化愈加显著,脆弱脑功能老年患者比例更高,依据传统全麻下不监测麻醉镇静、镇痛深度的老年患者比例依然很高,这也是造成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可手术率低、可麻醉率低、术后严重并发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术后大部分老年患者术后苏醒延迟、术后进入ICU比例高的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老年骨科患者术后加速康复进程的显著延迟。因此,应实施全麻下必要的镇静、镇痛深度监测以解决当前老年骨科全麻手术患者所面临的首要麻醉问题。
加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抗应激及抗炎管理
老年骨科患者,特别是实施全身麻醉的老年患者,其对镇静药物和镇痛药物的需求存在显著分离现象,而大多数麻醉医师对此缺乏深度认知,往往更多采取深镇静、浅镇痛的方式。麻醉的根本是提供有效的镇痛与抗应激管理,骨科医师和麻醉医师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多模式镇痛、抗应激管理实现其目标。基于局麻药神经阻滞的镇痛方式完全可以由麻醉医师实施,而基于局麻药浸润镇痛方式可以由骨科医师在开皮前实施,同时术中给予短效
个体化循环及容量管理
老年骨科患者有效镇痛以及抗应激下均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循环抑制,表现为低血压,而且低血压的程度与术前大脑脆弱程度、心功能基础状态等具有明显的关联关系,大脑越脆弱,给予有效镇痛及抗应激时低血压越显著,心脏越脆弱也呈现同样的变化,特别是术前服用肾素
强化患者围手术期体温管理
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多合并营养不良,且体温调节功能随年龄增长出现严重受损;骨科手术多采用特殊
预防围手术期恶心呕吐
术后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摄食摄饮功能的快速恢复,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发生应从多方面加以考虑:(1)在麻醉开始前预防性给予双联抗恶心呕吐药物,如
术毕尽可能回到普通病房
老年患者手术结束后早拔管意味着气管插管相关的非生理状态造成的损害越小。如何确保老年骨科患者,特别接受全麻的老年脊柱患者手术结束后在术间的快速拔管是实现老年骨科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首要原则。实现手术结束后快速拔管的关键取决于以下两大要素:(1)手术结束后患者能否快速苏醒。给予短效镇静镇痛药物,避免中长效镇静镇痛药物蓄积导致的苏醒延迟;术中维持大脑氧供需平衡,防止大脑缺血缺氧、甚至隐匿性脑卒中的发生;维持体温正常,以加速停药后药物的快速代谢有助于术毕老年患者快速苏醒。(2)手术结束后患者呼吸空气的氧合状态能否满足拔管的需求。术中实施精准肺保护十分重要,主要措施包括实施肺保护性通气模式、防止静水压性
来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4年第34卷第6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