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ESMO中国·E先声丨张晨教授:探索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特征与治疗策略
2024-09-26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9月13日-1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这是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学术盛宴,是医学研究者们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诊疗策略、交流经验的高质量舞台。医脉通特别邀请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晨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进展以及团队的研究成果。


医脉通:您和团队的“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淋巴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入选了今年ESMO大会的mini oral部分。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和意义?


张晨教授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研究者在标准的R-CHOP治疗方案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改进,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一些新药的加入,一线治疗的效果已有进一步提高,但仍有20%-30%的患者面临复发或进展的风险。传统上,我们通过年龄、分期及IPI评分等指标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但仍不充分及完善。当前,许多研究正在致力于从分子分型、基因表达特征及肿瘤微环境等多个维度识别淋巴瘤的异质性,探索潜在的危险分层因素,以期为预后判断提供指导。


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是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五版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HAEM5)所提出的一种新亚型,具备独特的解剖结构、临床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点。我们的研究聚焦于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分型问题,旨在为危险度分层的优化及治疗策略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此外,由于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个新的定义,目前关于分类标准和涵盖范围并不十分明确,我们也对乳腺DLBCL与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了比较,以探索原发乳腺DLBCL患者是否具备免疫豁免特征,并希望为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亚型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依据,从而为特殊类型淋巴瘤的诊疗提供参考。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乳腺DLBCL的基因突变谱高度重叠,分子分型一致性较强,以MCD亚型和BN2亚型为主。根据我们建立的优化模型算法,MCD亚型具有预后更差的趋势。此外,我们还进行了转录组检测,相关结果提示,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微环境状态相对活跃,包括B细胞活化、BCR信号通路及补体活化等与体液免疫相关的通路改变。我们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为这一类特殊患者的治疗找到潜在的靶点。


医脉通:原发免疫豁免部位淋巴瘤是一组独特的肿瘤,在治疗方面有哪些潜在的治疗选择?


张晨教授


在随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的大B细胞淋巴瘤与原发乳腺DLBCL主要以局部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为主要复发进展模式。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局部放疗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预防,并进一步探讨局部放疗的选择、中枢神经系统预防的方式以及介入时机。


此外,关于潜在的治疗选择,基于分子分型指导DLBCL的治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方向。MCD亚型的典型遗传学特征包括MYD88和CD79B突变,这些突变协同激活NF-κB及其下游信号通路的活化。通过抑制BTK活性及BCR信号通路的激活,能够有效抑制弥漫大B细胞的增殖。因此,这一机制为BTK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往关于基于分子分型指导的靶向治疗策略在识别潜在获益人群中已显示出一定优势。例如,PHOENIX研究的亚组分析显示,R-CHOP方案联合BTK抑制剂伊布替尼治疗组患者(包括MCD亚型和N1亚型)的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达到了100%,明显优于单纯R-CHOP治疗组,提示BTK抑制剂联合治疗在这部分患者中可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在GUIDANCE-01研究中,对MCD亚型和BN2亚型患者也采用了BTK抑制剂联合治疗策略,并取得了较好的近期疗效。这些研究数据为原发性免疫豁免部位大B细胞淋巴瘤及原发乳腺DLBCL患者的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尤其是考虑到在这类患者中,MCD亚型和BN2亚型的比例相对较高,因此BTK抑制剂等靶向治疗可能在这些患者中带来潜在的获益。


医脉通:您和团队在免疫豁免部位淋巴瘤方面还将开展哪些探索?您对其未来的研究进展有什么期待?


张晨教授


我们计划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增加研究中心,扩大样本量,并更新随访时间。同时,我们希望能够获取一些公开数据库中的高通量测序数据,以对我们研究中发现的突变和分子分型结果进行外部验证,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此外,我们还计划开展机制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深入探索现有靶向治疗策略的机制,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同时,我们计划收集初治与复发患者的配对标本,进一步探讨复发的潜在机制。通过对诊断和复发时标本组织的比较,识别复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特殊分子变化及其途径,以更好地指导对这些患者的治疗。


1727334667511201.jpg

张晨 教授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肿瘤内科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淋巴瘤专委会常务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普健康教育中心专家顾问

北京大学青年岗位能手

主要研究方向:淋巴瘤的诊治;干细胞移植;淋巴瘤临床基础转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