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第二十一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23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于12月22-24日在四川省成都市盛大召开,这是我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以及感染性疾病领域国内水平极高的一场学术盛会。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吴超教授分享乙肝合并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医脉通:HBV感染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而近年来脂肪肝的患病率正逐渐升高。首先请您介绍下乙肝合并脂肪肝的流行病学特点?
吴超教授:这是大家非常关注和重视的一个话题。近期多项研究数据显示,脂肪肝的发病率在全球——特别是亚洲——呈上升趋势。由于亚洲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乙肝合并脂肪肝这一人群值得关注。近期李婕教授团队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通过肝脏弹性成像、B超等无创检测方法诊断的乙肝合并脂肪肝患病率高达36%左右,当然,这一数据可能会与病理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出入。而既往我们团队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接近2000例受试者,病理检测结果显示在过去20年里乙肝合并脂肪肝患病率约为19%。这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乙肝合并脂肪肝的比例正逐渐升高。
医脉通:乙肝合并脂肪肝会对疾病进展带来什么影响?对于这类患者,应该如何进行管理?请谈谈您的见解和建议。
吴超教授:从疾病角度上看,乙肝和脂肪肝均存在明确的病因:乙肝由HBV感染所引起,可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脂肪肝是由代谢功能障碍引起高血脂、高血糖、肥胖,或者由遗传等因素所致,其疾病结局与乙肝相似,也可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继而进展为脂肪性肝炎,最终形成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全球多项研究数据显示,乙肝合并脂肪肝后,肝癌、肝外肿瘤的发生率以及相关疾病的死亡率均有所增加。因此这两种疾病叠加在一起,疾病结局不容乐观。
由于乙肝和脂肪肝的病因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对于乙肝,需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我国目前极力主张“treat all”治疗,尽管现阶段还做不到,但是《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已经将抗病毒治疗年龄设定在30岁以上、HBV DNA阳性者,或30岁以下、有乙型肝炎肝硬化家族史或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均可接受治疗。这样一来,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覆盖人群将进一步扩大。
当乙肝被控制以后,脂肪肝的危害怎么消灭?对此,我国的专科医生已经做了相当多的努力,包括从慢病管理以及代谢因素等入手,对脂肪肝的管理都有一系列措施,但从感染科医生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去除病因是第一要素,药物治疗则在其次。因此,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脂肪肝来说更为重要,此外,脂肪肝新药正处于研发阶段,虽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可能会有值得期待的药物出现。
总体来讲,我认为乙肝合并脂肪肝对于疾病进展的影响尚不确定,或者说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关系。近期有部分研究显示,在脂肪肝早期(肝脏脂肪变性阶段)合并乙肝可能对乙肝疾病进展有益,比如可以早期获得HBsAg清除、肝纤维化程度减轻;然而,也有研究表明,肝纤维化形成以后,乙肝和脂肪肝之间会相互促进,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生风险以及死亡风险增加。因此,对于这两种疾病来说,早期防控尤为重要。
此外,欧洲和亚洲的数据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研究之间得出的结论甚至相反。特别是在欧洲,相关研究显示脂肪肝、脂肪变性合并乙肝一定会造成严重的疾病进展,比如全因死亡率增加、肝癌风险增加、HBsAg清除率受到影响。之所以欧洲和亚洲数据差别很大,需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疾病发展的时间。在中国,HBV感染者绝大部分通过母婴传播的方式被感染,当发生脂肪肝的时候,可能患者已经感染病毒数十年;而在欧洲,大部分人群是后天感染,即先有脂肪肝后有乙肝。此外,遗传因素、基因因素等也可导致数据出现差异。
对于乙肝合并脂肪肝,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未来需要进一步建立长期队列,深入研究不同干预措施对脂肪肝合并乙肝人群的疾病进展影响、两种疾病治疗的优先级别、以及如何进行更好的疾病分期等。
吴超 教授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江苏省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及肝病学分会委员
南京大学病毒与感染病研究所所长
美国、欧洲肝病学会(AASLD)(EASL) 会员
欧洲临床微生物与传染病学会(ESCMID) 会员
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专项4项、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
发表第一及通讯作者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1120.879,单篇最高影响因子71.421,包括Lancet Infect Dis、JAMA Network Open、J Hepatol、Hepatology、Am J Gastroenterol、Aliment Pharmacol Ther等,其中3篇论著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为10余个SCI期刊的编委及特约审稿人。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