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DIC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DIC的诊断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浆
张连生教授表示,DIC病理生理学的机制核心在于大量凝血酶的生成和凝血因子的耗竭,治疗的关键在于首先控制原发病,减少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其次为在补充凝血因子的同时,及时抗凝以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对于DIC引起的继发纤溶亢进,张连生教授讲解道,抗纤溶药绝对不能应用于DIC过程尚在继续的患者,而且纤溶亢进不是DIC治疗的关键,在抗凝的基础上予以抗纤溶治疗应格外慎重。张连生教授总结道,DIC治疗原则包括治疗原发病,凝血因子的补充,抗凝药物的使用和及时的支持治疗。
对于抗凝药物—
DIC病例分析
病例1
男,39岁,重症胰腺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严重出血。实验室检查:APTT、PT延长1-2倍,Fib 0.43g/L,Plt 103*109/L随后降至23*109/L,D二聚体强阳性。在补充凝血因子、血小板、
病例2
女,45岁,右下肢深静脉栓塞放置滤网同时予以
病例3
女,43岁,孕37周+2天,下腹痛5h以先兆临产、瘢痕子宫入院。实验室检查:PT 10.7s,APTT 33.5s,Fib 3.72g/L,D二聚体>30ug/mL。患者羊水早破呈III度污染,紧急行剖宫产,子宫下段2cm裂口,术中出血不止,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70%,叹息样呼吸,休克。实验室检查:PT 26.3s,APTT >300s,Fib 0.7g/L,D二聚体>30。张连生教授会诊指示,立即切除子宫,予以肝素25mg维持静滴和补充凝血因子。患者接受相应手术和药物治疗,DIC情况迅速好转。
病例4
女,31岁,二胎,孕39周+1天,因“
病例5
女,36岁,二胎,产后大出血,休克。实验室检查:APTT、PT延长3倍以上,Fib 0.3g/L,Plt 10*109/L,D二聚体强阳性。经抗凝、补充凝血因子、切除子宫等治疗后,APTT、PT稍微好转,Fib 0.5g/L,Plt 30*109/L,D二聚体弱阳性。患者引流仍为血性液体,腹部进行性膨隆,输血治疗但
病例6
男,27岁,肱骨骨折,消肿5天后手术,术前PT、APTT、D二聚体均正常。术中出血较多,大量补液;术后送回病房,创面出血、肿胀如大腿粗,患者1小时后死亡。患者死亡讨论时,张连生教授表示,该患者术后APTT、PT明显延长,Plt减少,D二聚体未升高,表明该患者死亡原因不是DIC,是凝血因子稀释引起的凝血障碍,故应予以补充凝血因子的治疗,而不应予以抗凝。张连生教授总结道,临床工作者应明晰患者是否为DIC,并准确地予以相应治疗。
总结
张连生教授总结道,DIC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从病例3、4、5中,更能明白DIC的三大治疗原则:去除原发病因、补充凝血因子、抗凝。其中不要忽视寻找原发病因,如难以控制的感染、术中不完全的止血等。此外,临床工作者应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为DIC,予以正确的处理。
张连生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兰州大学第五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
甘肃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第二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
中华血液学分会常委、红细胞疾病专业组组长
甘肃省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甘肃省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止血与血栓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血液免疫分会临床流式细胞学组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等杂志编委
致力于血液疾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干预、造血干细胞移植及细胞免疫治疗研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甘肃省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