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锦彪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肿瘤科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胸腺肿瘤是相对罕见的一类肿瘤,通常位于前纵隔,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学分类将其划分为胸腺上皮肿瘤,其发病率为1.3~3.2/100万[1]。根据现有文献报道,很多既往为良性的早期胸腺肿瘤术后亦有复发转移可能,因此恶性或良性
患者一般情况
患者女性,43岁。胸闷气促起病,活动后明显,无
治疗决策
Masaoka-Koga Ⅲ~ⅣA期胸腺瘤的综合治疗原则,2021年版《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作了如下规范[4]:(1)对于病灶可切除患者,推荐直接手术治疗;尽管缺乏高级别证据,大部分资料支持术后给予辅助放疗。(2)对于初始评估无法切除的患者,应先行新辅助化疗(优选蒽环为基础的方案)、新辅助放疗或新辅助放化疗,如果经新辅助治疗后肿瘤转化为可切除病灶,可选择手术治疗。(3)若术前未行新辅助放疗,术后应给予辅助放疗。若病灶为不完全切除,则给予局部残留区域加量放疗。(4)如果病灶经诱导治疗后仍不可切除或R2切除,给予根治性放疗或选择同步放化疗。(5)对于病灶不可切除者,也可初始选择同步放化疗 。该患者左侧纵隔肿块最大径15.3cm,且肿块紧贴纵隔内血管无明显脂肪间隙,头臂静脉受侵伴管腔变窄,伴胸膜侵犯。经胸外科会诊初始评估无法切除纵膈肿块,遂综合考虑后决定先行化疗,根据指南,优选方案为
治疗效果
患者2022年1月26日至4月20日行4程化疗,具体为:环磷酰胺0.7g d1+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50mg d1 +顺铂40mg d1, 30mg d2。分别于2022年3月8日、4月18日行化疗后第一次、第二次疗效评估。2次复查疗效评估均部分缓解(PR)。原先纵膈大病灶在治疗后明显缩小,左侧胸腔积液也完全吸收。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仅轻度恶心呕吐,无其他不适。
心得体会
胸腺上皮肿瘤起源于胸腺,包括胸腺瘤和胸腺癌。2015年WHO将胸腺上皮肿瘤分为A型、AB型、B1型、B2型、B3型和C型(即胸腺癌,包括胸腺神经内分泌癌)。根据肿瘤组织不同亚型的生物学行为差异,将组织学分型简化为低危组(A型、AB型和B1型)、高危组( B2型和B3型)和胸腺癌组(C型)3个亚型。不同分组之间的治疗和预后存在一当差异。胸腺瘤可以局部扩散,但其侵袭性远低于胸腺癌。胸腺瘤患者 5 年生存率约为90%。然而胸腺癌的 5 年生存率约为 55%。胸腺肿瘤尽管存在几种分期系统,但Masaoka 分期系统一直是胸腺瘤和胸腺癌管理和确定预后的最广泛接受的系统。
胸腺上皮肿瘤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根据不同的分期,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胸腺瘤优选化疗方案为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顺铂(CAP方案),胸腺癌优选化疗方案为
胸腺上皮肿瘤靶向治疗探索:
(1)C-kit抑制剂:C-kit过度表达常见于胸腺癌,在胸腺瘤中少见。almieri等[5]用
(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Kurup等[6]通过
(3)
(4)类固醇受体辅激活蛋白抑制剂:Gubens等[7]报道了类固醇受体辅激活蛋白抑制剂塞卡替尼(AZDOS30)治疗21例患者(12例为胸腺瘤,9例胸腺癌),研究结果显示胸腺瘤患者 中位生存时间为5.7个月,胸腺癌患者为3.6个月。
胸腺上皮肿瘤免疫治疗探索:
胸腺肿瘤上皮细胞存在较高的PD-L1表达。一项PD-L1单抗Abelumab治疗晚期胸腺瘤的Ⅰ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7例复发性晚期胸腺瘤患者中,4例观察到疾病缓解(其中2例确认PR,2 例为未经确认的PR),2例SD,1例疾病进展(PD),客观缓解率(ORR)为57.1%,2~4级不良反应主要为免疫系统不良反应。 另一项
参考文献
[1] Jong W , Blaauwgeers J , Schaapveld M , et al. Thymic epithelial tumour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the incidence, diagnostic procedures and therapy.[J].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2008, 44(1):123-130.
[2] De Tterbeck F C , Zeeshan A . Thymoma: 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J]. Chin Med J, 2013, 126(011):2186-2191.
[3] Huang J , Detterbeck F C , Wang Z , et al. Standard Outcome Measures for Thymic Malignancies[J].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ung Cancer, 2010, 5(12):2017-2023.
[4]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胸腺上皮肿瘤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1, 43(4):10.
[5] Palmieri G , Marino M , Buonerba C , et al. Imatinib mesylate in thymic epithelial malignancies[J]. Cancer Chemotherapy&Pharmacology, 2012.
[6] Kurup A , Burns M , Dropcho S . Phase II study of gefitinib treatment in advanced thymic malignancies[J]. Journal of Infection, 2005, 41(2):172.
[7] Gubens M A , Burns M , Perkins S M , et al. A phase II study of saracatinib (AZD0530), a Src inhibitor, administered orally daily to patients with advanced thymic malignancies[J]. Lung Cancer, 2015, 89(1):57-6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