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刘斌峰
真菌性脊柱炎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约占各类脊柱感染的0.5%~1.6%。广泛使用免疫抑制药物、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恶性肿瘤、器官移植以及
病原学
真菌可分为共生真菌和地方性真菌两大类。共生真菌通常作为人群的正常菌群定植于人体内,如念珠菌、曲霉菌和隐球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导致机会性感染。地方性真菌常分布于特殊地理区域,其有严格的地理分布,先前在我国十分罕见,但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增多,此类疾病在国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这给在此方面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开展诊疗工作造成了困难。目前,引起真菌性脊柱炎的主要病原体为念珠菌属,其次是曲霉菌属、球孢子菌属、芽生菌属和隐球菌属等。念珠菌属中最常见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6%),其他的致病菌包括热带念珠菌、克鲁斯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其主要的感染途径是内源性感染,但也可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外源性传播。曲霉菌属中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烟曲霉菌,其次为黄曲霉菌、黑曲霉菌、构巢曲霉菌和土曲霉菌,经呼吸道吸入分生孢子是曲霉菌属最常见的外源性传播方式。新生隐球菌是隐球菌属中最主要的致病菌,多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而引起感染,初感染灶多为肺部,隐球菌感染患者中大约有5%~10%会引起骨骼肌肉系统的感染。粗球孢子菌和皮炎芽生菌是引起脊柱
临床特点
真菌性脊柱炎发病相对隐匿,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最常见的初发症状是非特异性腰背部疼痛和脊柱活动受限,其次为
诊断
由于真菌性脊柱炎症状不典型,与化脓性脊柱炎和脊柱
影像学检查 由于真菌的致病力相对较弱,其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改变,与其他病原菌感染难以鉴别,目前缺乏真菌性脊柱炎相关影像学表现的报道。X线片检查可显示骨质破坏和脊柱畸形等表现,但观察到上述影像学表现时,患者通常已处于感染晚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于检测真菌性脊柱炎早期病变的敏感性高于X线片,常表现为多发性骨质侵蚀。此外,CT能更好地显示骨质破坏情况,有助于在早期判断脊柱感染的严重程度。而
炎性指标与真菌培养 炎性指标如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的升高可提示存在脊柱感染,但缺乏特异性。真菌培养是诊断脊柱真菌感染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传统的血液和组织培养敏感性低,特别是在鉴别不同菌属的感染时,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沙保罗琼脂培养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传统真菌培养基,可利用真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对其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近年来科玛嘉(CHRO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基的使用逐渐增多,其是一种显色培养基,既可进行真菌培养又可根据菌落颜色鉴别念珠菌,并进一步准确鉴定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对真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1,3)-β-D-葡聚糖检测(G实验)和半乳糖
分子生物学检测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分子学检测在真菌性脊柱炎的诊断中得到了应用。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真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耐药基因的检测是当前的研究热点。PCR技术可以利用真菌通用引物或特异性引物对样本基因组进行扩展,能快速、灵敏地对真菌进行鉴定、分型以及耐药基因检测。此外,质谱技术、基因探针技术及基因芯片技术也可以用于真菌的检测。但上述分子生物学技术目前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如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和由感染因素的复杂性导致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等,所以其应用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治疗
真菌性脊柱炎的治疗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联合治疗。
药物治疗 真菌性脊柱炎的药物治疗需在感染科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可选择经验性用药,随后根据真菌培养结果、药敏试验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治疗真菌性脊柱炎的药物主要包括
手术治疗 真菌性脊柱炎的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清除和脊柱的融合固定,目前广泛认可的手术指征包括:(1)需开放手术活检明确病原学诊断;(2)抗真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感染;(3)脓肿形成;(4)顽固性疼痛;(5)脊髓受压,神经系统功能受损;(6)脊柱不稳;(7)脊柱畸形等。真菌感染常侵犯脊柱前柱,因此通常行前路病灶清创术。前路手术能充分暴露感染病灶,彻底清除感染及坏死组织,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并且避免病原菌波及至椎管内。但前路手术存在减压不完全、易导致后凸畸形等缺点。后路手术创伤小,但清除病灶不够彻底时会破坏未受累的稳定结构,导致医源性脊柱不稳,因此常需内固定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硬膜外脓肿常发生在脊髓的背侧,故最常通过后方入路进行处理。前路减压融合联合后路内固定术则可彻底清除病灶同时又能解决脊柱不稳,术后出现深部真菌感染的风险也更小。Gamaletsou等证明了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真菌性脊柱炎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由于真菌感染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选择微创手术进行病灶清除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其可减少术中出血以及对患者的创伤。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已有学者通过微创手术方法处理脊柱感染病灶。Iwata等通过经皮后外侧入路内窥镜下病灶清除术成功对4例真菌脊柱感染的患者进行了治疗。左明相等通过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侧前方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成功治疗了6例脊柱真菌感染患者。但微创手术的缺点是病灶清除不完全,因此仅适用于病灶范围小、部分轻度骨质破坏者。由于目前关于真菌性脊柱炎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各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各异,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应该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
联合治疗 抗真菌药物与手术联合治疗在缓解患者症状、阻止疾病进展及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都比单一治疗更有效。大多数真菌性脊柱炎患者就诊时已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和脊柱畸形等症状,此时仅靠药物治疗是不够的,需要在抗真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的同时行手术治疗清除病灶和维持脊柱稳定,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同时真菌性脊柱炎复发的风险较高,故真菌性脊柱炎患者应该在手术治疗后继续行抗真菌药物治疗以防止复发。
总结
真菌性脊柱炎较罕见,易出现诊断延迟,漏诊及误诊率高。如何及时并正确地诊断真菌性脊柱炎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难点,目前的检测手段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依赖于临床医师的诊断意识,详尽的病史询问,相关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病灶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真菌性脊柱炎确诊的金标准。合理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真菌性脊柱炎,临床上应进一步规范真菌性脊柱炎的诊疗标准,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制定药物或手术治疗方案,以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
来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1年第31卷第10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