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亚辉,李秀国,史冬梅等,济宁医学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真菌实验室
毛霉病是毛霉目
1病原菌
1.1病原菌概况毛霉目真菌菌丝发达,大多数腐生,少数可寄生于人、种子植物或其它真菌上。毛霉病最常见致病菌为根霉、毛霉和横梗霉属,其次是根毛霉、小克银汉霉属、鳞质霉菌属、瓶霉菌属[1-3]。笔者根据全球病原学荟萃分析结果绘制致病菌区域分布图[4](图1),分析发现根霉属依旧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毛霉病病原菌,也是鼻脑型毛霉病最常见的致病菌。近年来,由横梗霉属与鳞质霉属造成的感染病例在亚欧地区开始增多[5]。西班牙一家医院调查发现横梗霉属是该区域毛霉病的主要病原菌[6];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项区域回顾显示,该地鼻脑型
1.2病原菌的感染途径毛霉目真菌多为环境菌或发酵菌种,空气中有孢子分布,患者由于吸入空气中的孢子而感染。在有易感因素人群中,感染部位存在有利于毛霉菌生长的微环境,孢子便可局部定植,菌丝可直接沿血管侵袭或孢子通过血液循环向周围组织蔓延。通常先累及鼻腔、鼻甲及口腔、上颌窦、嘴唇等微循环丰富软组织,随后菌丝进一步扩散侵袭蝶窦、海绵窦、额窦、颅骨底,进而感染眼球或颅内。对于无易感因素人群,报道的感染途径主要与损伤有关,包括外伤(如自然灾害、机动车事故、战区简易爆炸装置或医源性损伤)、手术或
1.3病原菌的检查与鉴定
1.3.1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病理学检查诊断真菌感染,则需对局部切除或穿刺
1.3.2病原菌直接镜检及分离培养直接镜检即取病变处分泌物在显微镜下直接镜检,可使用免疫荧光等快速染色方法,可尽快确认患者分泌物中是否有菌丝、孢子等真菌成分[28]。但直接真菌镜检的阳性率仅20%。因此作为黄金诊断标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至关重要,对于后期指导用药且针对治疗不敏感的病原菌完善药物敏感试验具有决定性意义。且毛霉目真菌生长迅速,通过培养分离、鉴定菌种的方法相对并没有明显滞后性。初代培养通常选用沙氏琼脂培养基,通常建议用新鲜的分泌物或相对完整组织进行培养;但不推荐研磨,因研磨可破坏菌丝结构,不利于真菌生长。毛霉目真菌适应性较强,室温或37℃均可生长;菌落为棉花状或绒毛状,开始为白色,稍久呈现出暗色或灰黑色,顶端可见孢子囊颗粒。显微镜观察可见特征性的假根、匍匐菌丝、孢子囊、囊轴、囊托、囊领、孢囊梗及孢子囊孢子等结构[29]。
1.3.3病原菌的分子学鉴定相对于形态学鉴定,分子学方法对于病原体种属分类可信度更高。部分学者认为对于不同病原菌感染所导致的鼻脑型毛霉病而言,其疾病进展速度、预后情况、抗真菌方案的选择都可能与种属分类存在相关性[30-32]。如个案报道证实小克银汉霉属感染与预后不良相关,且有体外模型支持[33,34];但目前仍缺乏关于鼻脑型毛霉病的病原菌种属与疾病进展相关性的系统性研究报道。完善的种属鉴定对于区域性的高危人群的发病预防及暴发流行应对都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因此,分子学鉴定在鼻脑型毛霉病的诊疗中的地位与价值必须受到重视。毛霉目中不同属真菌鉴定及分类学研究进展不一,但目前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及28S核糖体亚基序列,即可对毛霉目真菌进行很好的种属鉴定[35],种属鉴定率可达98%以上,足以满足临床鉴定需要。近些年,随着实验室检验技术的发展,非传统的种属鉴定技术也逐渐开始应用,最具代表性为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随着该技术数据库的完善,对于鼻脑型毛霉病的致病真菌准确的种属鉴定率已经可达到95%以上,体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36,37]。
此外,随着第三代数字PCR技术的逐渐推广,基于数字PCR技术的毛霉菌病的鉴定具有广阔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现今,国内外对于部分真菌感染开展的三代PCR检测技术已经体现出了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诊断价值[38,39]。但毛霉菌作为常见的实验室污染菌,如何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仍然需要实验室人员及医务工作者进行关注。
2易感因素
20世纪中期,
的重要危险因素[1,40,41]。如随着实体器官和
3发病机制
鼻脑型毛霉病的发病机制与病原菌自身特性及宿主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部分菌株自身特殊的遗传突变,对常规抗真菌药产生抗性,也是造成部分病例进展迅速的重要原因。
3.1首先,毛霉目真菌感染人体后,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为人体第一道防线。但相关研究证实,毛霉目真菌孢子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长期存在于巨噬细胞内,因此可以在感染第一环节就形成免疫逃避。相关动物及细胞模型证实,这种机制与毛霉目孢子细胞壁上的黑色素有关。这种黑色素对巨噬细胞中的
3.2人体中存在的多种无机离子对于致病真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铁离子作为最重要的离子之一,是真菌能量代谢氧化呼吸链中参与电子传递的铁硫蛋白的氧化还原中心,丰富的铁元素可以促进真菌繁殖。如糖尿病患者因体内酸中毒或铁利用障碍等疾病,
3.3从病原菌的生物学角度来看,毛霉目为多能量来源真菌,在感染中,毛霉目真菌可以利用患者体内丰富的
3.4感染宿主个体因其
3.5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则由于原发性疾病造成的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无法及时识别和吞噬并杀灭真菌,造成真菌感染的扩散[57]
3.6在低氧环境下毛霉目真菌需氧的能量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下调,利用脂质的无氧代谢通路基因表达上调,表明毛霉目真菌较其他种属真菌具有更强的耐低氧繁殖及侵袭性感染能力[58]。
3.7另外,病原菌自身的毒力及特殊的遗传突变也是其致病机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吸入的毛霉目孢子进一步侵袭性感染首先需要孢子萌发[59,60]。孢子越大萌发越快,且具有更强的毒性[61]。研究发现,孢子大小和钙调神经磷酸酶,均与毛霉目真菌的毒力相关,在毛霉病动物模型中,较大的孢子毒力更强;而钙调神经磷酸酶A催化亚基CNAA的缺失会导致更大的产孢量和更强的毒力表型。同时,G蛋白信号级联在许多病原真菌的毒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编码G蛋白α亚基的Gpa11和Gpa12基因功能降低,则会产生更大体积的孢子[62,63]。在最近的关于毛霉菌的抗药研究显示,当部分病原菌接触到抗真菌药物时,它们会激活一条基于RNAi(RNA干扰)的途径,迅速产生耐药突变菌株。特异性阻断mRNA降解途径的突变,如基因r3b2和rdrp3中的突变,增加了耐药表型的产生,类似于rdrp1突变的表型。相反,抑制诱导蛋白(QIP)和类SAD-3解旋酶(RNHA)相关的突变阻止了耐药表观突变体的形成[64]。
4小结
鼻脑型毛霉菌病是毛霉目真菌造成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进展快速,若诊断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鼻脑型毛霉病的病原学研究及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在本病的诊疗中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病原菌的病理学检查、真菌学检验及分子鉴定对于诊断和治疗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毛霉目真菌为实验室常见污染菌,如何快速区分污染还是致病菌仍然是实验室和医务工作所面对的巨大挑战。另外区域致病菌种的进一步鉴定,致病菌种与其毒力差异研究可能为降低毛霉病,尤其是鼻脑型毛霉病的死亡率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略。
来源:冯亚辉,李秀国,史冬梅.鼻脑型毛霉病病原菌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0,36(12):754-75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