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人群对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普遍易感,国内儿童也已经出现感染确诊病例。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儿童2019-nCoV 感染的临床管理,降低发病率,减少重症病例发生,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联合武汉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以及湖北省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共同制定《湖北省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建议(试行第一版)》。关于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文章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病例定义及分类
1. 疑似病例
同时符合以下2 条: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 d 内有武汉市旅行史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 d 内曾经接触过
(2)临床表现:①发热、乏力、干咳,部分患儿可以无发热或低热;②可出现上述
2. 确诊病例
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痰液、咽拭子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行实时荧光RT-PCR 检测2019-nCoV 核酸阳性;或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2019-nCoV 高度同源。
确诊病例临床分型
(1)单纯性感染和隐性感染:仅表现为发热、
(2)轻症肺炎:表现为发热、咳嗽,胸部影像学显示肺部炎症变化,不伴有
(3)重症肺炎:发热、咳嗽,伴有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2 月龄:呼吸≥ 60 次/min;2~12 月龄:呼吸≥ 50 次/min;1~5 岁:呼吸≥ 40 次/min),以及以下任一条:①中心性
(4)
(5)
治疗
1.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
对于所有疑似病例,需要就地医学隔离。隐性感染和轻症患者可在门诊隔离观察或居家隔离观察,门诊隔离应防止交叉感染。对于居家隔离观察患儿,要求其一旦出现任何疾病的恶化表现应立即返回医院。重症病例应尽早入院治疗。对合并呼吸衰竭、脓毒性休克或其他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应收入ICU 治疗。
2. 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
(2) 根据病情监测
(3)根据氧饱和度的变化,及时对低氧血症患儿给予有效
(4)抗病毒治疗:儿童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有报道推测对其他RNA 病毒有效的药物可能对本病有效,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儿童合适的剂量、疗程及作用机制尚待探索研究。对危重症患儿参考成人用药,轻症可选用
(5)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严格限制早期缺乏细菌感染时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加强细菌学监测,有继发细菌感染证据时及时应用抗菌药物。
(6)
(7)大剂量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轻症病人不建议使用,若发生严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选择使用。
3. 重症病例的治疗
(1)治疗原则: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呼吸支持:患儿出现呼吸窘迫、氧疗无效时,应考虑呼吸衰竭。可使用高流量鼻导管吸氧(HFNO)或无创通气(NIV)。如果患儿在短时间(约1 h)后严重恶化或无法改善,应行气管插管。气管内插管应避免空气传播。有创机械通气采取小潮气量(4~8 mL/kg)和低平台压力(≤ 28 cmH2O)以降低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必要时采取俯卧位通气或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治疗。
(3)循环支持:重症肺炎并发脓毒性休克时,有条件情况下先行容量状况评估或容量反应性试验,根据评估结果行容量复苏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没有条件行容量评估时可先予以生理盐水20 mL/kg,如果休克不改善或加重,应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抗休克治疗期间密切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以上内容摘自: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武汉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湖北省儿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建议(试行第一版).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2):96-99.【以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