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琦,禹卉千,李振鲁等, 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tact dermatitis, ACD) 。斑贴试验作为诊断ACD 的金 标准,有助于明确皮肤可疑致敏原。
1 发病机制
ACD 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两个阶段[3]: 首先在初 次反应阶段( 诱导期) ,半抗原与皮肤表皮细胞膜的 载体蛋白结合后,即形成完全的抗原复合物。朗格 汉斯细胞携带此完全抗原提呈给 CD4 + T 细胞,使 T 细胞致敏,进一步增殖和分化为记忆 T 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再经血流播散全身。其次,在二次反应阶段 ( 激发期) ,当致敏后的个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或交叉 反应,与已经特异致敏的 T 淋巴细胞作用,一般在 24 ~48 h 内产生明显的炎症反应。AD 的发病机制 则包括遗传、皮肤屏障破坏、细菌定植及免疫失衡等 多种因素。 首先, AD 属于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 AD 易 感性的重要因素。其中,编码关键表皮结构蛋白的 FLG 基因突变是已知最强的遗传危险因素。FLG 突 变与皮肤水合作用减少、经皮水分丢失( TEWL) 及 皮肤 pH 相关[45] 。研究发现与 FLG 基因正常对照 组相比, FLG 基因突变携带者对镍引起的 ACD 发病 年龄较早,同时表现为斑贴试验强阳性反应[6]; 这 一观点得到了一项研究的支持,该研究认为富含组 氨酸的 FLG 具有很强的镍螯合作用[7]。 其次,皮肤屏障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而角 质层是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的主要结构。由于 AD 皮 肤屏障功能受损,大量过敏原可能被经皮吸收并发 生全身炎症反应[8]。研究发现受到微弱损伤的皮 肤接触变应原后, ACD 的发生几率和程度均较正常 皮肤增加[9]。其中经皮水分流失( TEWL) 是 AD 皮 肤屏障损伤的一个指标,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与健 康对照组相比, AD 患者皮肤对接触致敏原1%十二 醇硫酸钠的吸收率随 TEWL 的增加而升高[10]。 此外,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AD 患者皮肤表 面易定植细菌,如革兰氏阴性菌或
图 1 接触致敏与特应性皮炎之间发病机制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2 AD 患者中 CD 的患病率
关于CD 与AD 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一 些研究认为 AD 患者对接触致敏原的敏感性降低; 而另外一些研究则发现 AD 与 CD 之间存在明显的 正相关,认为 AD 患者皮肤干燥、皮损反复发作,长期使用润肤剂、外用药物,可能导致对其中某些成分 接触致敏。还有一些研究则认为 CD 与 AD 是两种 独立的疾病。简而言之,早期的一些研究表明 AD 患者接触致敏和患 CD 的风险低于正常人群。而近期的临床研究表明,重度 AD 患者接触致敏的风险 降低,而轻、中度 AD 患者可升高[2324] 。此外, Simonsen 等[25]系统回顾儿童 AD 患者的斑贴试验结 果发现约 1/3 的 AD 患者至少有一种接触致敏原, 认为 ACD 是儿童 AD 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Borok 等[26]则总结分析儿童 AD 患者中 ACD 的发病率在 近年来显著增高,同时认为儿童 AD 行斑贴试验安 全有效。 一些研究则通过 SCORAD 评分评估 AD 严重程 度与接触致敏风险之间的关系。Mailhol 等[27]发现 接触致敏风险与 AD 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 ; 而 Ozceker 等[28]研究发现斑贴试验结果与儿童 AD 的 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因此需要通过更多的临床 研究来证实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总之, CD 与 AD 的关系是复杂的,除遗传、皮肤 屏障功能、免疫学机制等因素外,其相关性还受多种 因素的影响[29]( 表1) 。
表 1 CD 与 AD 相关性的影响因素
3 AD 患者何时行斑贴试验
鉴于CD 与AD 的相关性受上述多种因素影响, 接触致敏可能是疾病潜在的加重因素,因此在所有 儿童或成人慢性皮炎或炎症性皮肤病的鉴别诊断中 都应该考虑是否合并 CD。2016 年 Jennifer 等[30]基 于专家共识提出的临床建议认为符合以下条件的 AD 患者应考虑行斑贴试验: ①皮损加重或分布部 位变化/局部治疗或外用润肤剂无改善/局部外用药 物治疗停止后立即复发; ②非典型皮损/表现为 ACD,例如皮损分布于头颈部、手足湿疹、眼睑皮炎、唇炎或口周皮炎等; ③长期工作人员手湿疹治疗抵 抗; ④成人/青少年初发 AD; ⑤重度 AD 需系统性应 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前。
4 AD 患者常见的接触致敏原
AD 患者一般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 疗,主要包括外用保湿剂,外用
5 总结
近年来, AD 患者发病率逐渐增加,从婴幼儿至 老年均可发病,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心理。最近研究 发现接触致敏原在 AD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因此在治疗 AD 患者时,查找持续性 AD 所有可 能的接触性过敏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反复发作或 慢性 AD 患者进行斑贴试验是很有必要的,从而更 准确地诊断 AD 患者的 CD,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 疗。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接触性皮炎与特应性皮炎 相关性的多种因素,无论从发病机制或流行病学研 究,在工作中均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并不断深入 和完善。
参考文献略。
来源:张琦,禹卉千,李振鲁等,接触性皮炎与特应性皮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7):840-84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