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患病率的不同与个体对生活质量的需求和主观体验不同有关,我国尚缺乏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失眠症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判断力和日常工作能力下降,严重者合并焦虑、强迫和抑郁等症。此外失眠还是冠心病和症状性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正确诊断与治疗失眠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老年神经病学》对失眠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进行概括总结。
病因与发病机制
1. 躯体原因
关节病的疼痛,心源性或肺源性气急,甲状腺功能亢进的
2. 环境原因
由于工作或生活上的变化,如进出夜班,乘坐车船,航空旅行的时差,以及寝室中亮光、噪音等,也都影响睡眠。一般能在短期中适应。
3. 精神原因
兴奋和焦虑最易造成短期的失眠,入睡困难常为主要现象。长期失眠多见于忧郁症和神经衰弱。忧郁症患者苦于时常觉醒和晨醒过早。通夜
4. 药物原因
许多药物如苯丙胺、
临床表现
多以夜间难以入睡、睡眠表浅、睡中不宁或多梦、中途觉醒、早醒、醒后难以再睡为其特点。白天神疲乏力、缺乏清醒感、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倦怠思睡或心烦焦虑、抑郁甚或惊恐都是其继发表现。躯体疾病等引起失眠者,尚有其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
辅助检查
1.
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显示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次数和时间增多,睡眠效率下降,总睡眠时间减少。
2. 躯体疾病相关检查
各种影像检查、神经内分泌(递质和激素等)测定、其他脏器功能及生化检测,可显示或排除与失眠症相关的病因与病理关系。
诊断
(1)患者主诉有失眠,包括入睡困难(卧床30min没有入睡)、易醒、频繁觉醒(每夜超过2次)、早醒,总睡眠时间不足6h。有上述情况1项以上。
(2)社会功能受损白天有头昏、乏力、精力不足、疲劳、昏昏欲睡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认知能力下降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
(3)频率上述情况每周至少3次,持续至少一个月。
(4)其他排除各种神经、精神和躯体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5)多导睡眠图作为失眠的客观指标睡眠潜伏期超过30min;实际睡眠时间每夜少于6h;夜间觉醒时间超过30min。
鉴别诊断
1. 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睡眠时相提前综合征
均由于其临床表现可误为失眠症。实际上它们的睡眠的质与量、24h睡醒模式及PSG监测显示均属正常改变,唯一的区别是第一种仅为24h昼夜周期中主睡时间出现后移、延迟(晚睡晚醒);第二种与其相反则为前移、提前(早睡早醒)。
2. 假性失眠症
与患者夸大失眠严重程度有关,PSG监测等客观检查表明睡眠完全正常。
治疗
1. 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治疗
首先让患者了解一些睡眠卫生知识,消除失眠带来的恐惧,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根据自己的习惯安排好合理的睡眠时间,尽量不要饮酒,午后和晚间不要饮茶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多做一些体育活动。对于比较严重的失眠患者可进行睡眠行为的控制:有睡意时就上床睡觉;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如看书、看电视等;白天尽量不要午睡;睡前2h避免做剧烈的体育运动,如果上床后15~20min仍未入睡则起床到另外房间做一些其他事情,有睡意时再返回;无论在夜间睡眠多久,早晨应定时起床等。此外睡前适当进食可以帮助入睡。其他还有一些物理疗法,如磁疗、超声波疗法、音乐疗法、推拿、按摩和针灸等疗法。
2. 药物治疗
由于睡眠药物多数长期服用会有药物依赖及停药反弹,原则上使用最低有效剂量、间断给药(每周2~4次)、短期用药(常规用药不超过3~4周)、减药缓慢和逐渐停药(每天减掉原药的25%)。
苯二氮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催眠药,此类药物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是安全性、耐受性较好的催眠药。缺点是比较容易形成药物依赖、停药反跳和记忆力下降等,但一般短期使用不会出现药物依赖。
此类药根据半衰期长短分为3类:①短效类(半衰期<6h),常用的有
新型非苯二氮类催眠药包括
其他药物如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褪黑素等对失眠症也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内容节选自《老年神经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医脉通已获得出版社授权。欲了解更多内容,请阅读原版书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