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波:重视脑淀粉样血管病的诊治|CSC2019
2019-05-20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整理报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5月17日,中国脑卒中大会2019暨第九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在脑小血管病分论坛上,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神经内科的吴波教授对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的诊治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CAA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散发型CAA是一类常见的年龄相关性脑小血管病。病理特征:


➤ Aβ沉积于皮层和柔脑膜小动脉及毛细血管中外膜;可累及小脑;深部罕见,平滑肌细胞缺失,管壁增厚/断裂、双管征、微动脉瘤、周围出血等;

➤ 偏振光:刚果红染色,苹果绿双折射;

➤ 脑后部易受累且较重;

➤ 与高血压无关;无多系统淀粉证据。


CAA相关临床-影像学表现


CAA作为脑血管病理现象可致多种临床表现,也可无症状:


➤ 脑叶出血;

➤ 脑微出血(CMBs)已成为CAA诊断的影像标志物之一。CAA相关CMBs具有特征性,以脑后部的枕、颞叶分布为主,可伴或不伴ICH;

➤ 皮质表面铁沉积(cSS)/局灶性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 cSAH):根据铁沉积部位和范围,亚临床表现可为症状性或临床静止性,而受累广泛以及累及功能区(如中央沟)时则更可能引起特征性临床症状,即短暂局灶性神经病症发作(TFNE);cSS患者TFNE发生率约14%;

脑出血性表现包括白质高信号(WMHs)、皮质微梗死(CMIs)、半卵圆中心的血管周围间隙扩大(CSO-DPVS)。


基于临床——影像学的 Boston标准(见表1)实现了CAA临床诊断,新发现的CAA标志物纳入修订 Boston标准,提升了临床诊断CA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增强了对CAA的认识。



修订版Boston标准的脑影像表现主要为出血性病灶,尚未列入缺血性表现(WMH、CMIs、DPVS等)以及Aβ示踪剂PET成像表现等新认识的CAA可能生物标志物。


散发性CAA的临床表现


散发性CAA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损伤和痴呆、快速进展性认知功能损害等。


1. SMASH-U


➤ 血管结构病变(S):包括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

➤ 药物使用(M):使用华法林且INR≥2.0,发病前3日内使用过NOAC,全剂量肝素,或非缺血性卒中患者系统性溶栓;

➤ 淀粉样血管病(A):脑叶、皮质或皮质——皮质下出血,年龄大于或等于55岁,排除其他病因;

➤ 系统性或其他疾病(S):全身性或其他明确病因引起的脑出血,不包括抗凝、高血压或淀粉样血管病;

➤ 高血压(H):深部或幕下脑出血,此次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

➤ 不明原因型脑出血(U):已经完善相关检查,但是病因仍不清楚。


2. 高血压性ICH


➤ 部位:脑深部或幕下(基底节区,丘脑和桥脑);

➤ 病理:豆纹动脉或穿通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


3. CAA相关ICH


➤ 部位:皮质——皮质下(脑叶),尤其是枕叶或颞叶,很少累及小脑,几乎不累及深部和脑千结构


超过40%的CAA相关ICH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有些患者认知改变发生在ICH前;近期有研究表明,对158例很可能CAA且无ICH的非痴呆患者的随访发现,第1年累积痴呆发生率为14%,第5年则增至73%;CAA患者发生ICH后会促发、加剧认知障碍。


一项纳入218例既往无痴呆的自发性ICH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14.2%的患者在ICH后第1年出现痴呆,脑叶ICH感者采发生率更高(23.4%)。病理学定义的CAA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基于人群的尸检研究表明,非痴呆患者的CAA患病率为20%-40%;AD患者的患病率为50%-60%。


4. 特殊类型CAA


脑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炎症(CAA-ri)是散发性脑淀粉样血管病的少见临床表现,是软脑膜及脑血管Aβ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快速进展的认知功能减退、头痛、行为改变、发作和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等。MRI表现为T2或 FLAIR单发或多发片状或融合的白质高信号。


通常不需要侵入性活检来诊断CAA-ri,虽然CAA-ri相对少见,但是及时诊断很重要,大多对免疫抑制剂反应良好。


(1)2016修订的“很可能的CAA-I”诊断标准


2016年Auriel提出了基于临床和影像的“很可能的CAA-ri”修订的诊断标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和100%。提出对于“很可能的CAA-ri”的患者可验性应用免疫抑制治疗而避免脑活检。2016修订的“很可能的CAA-I”诊断标准包括:


➤ 年龄≥40岁;

➤ 存在≥1项以下临床表现:头痛、意识水平下降、行为改变、局灶性神经体征、癫痫(可慢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这些临床表现并非直接由急性脑出血引起;

➤ MRI提示单发或多发白质高信号病灶,非对称性并延伸至皮质下白质;非对称病灶并非既往脑出血所致;

➤ 存在≥1处皮质或皮质下出血性病灶,包括:脑出血、脑微出血、皮质表面铁沉积;

➤ 排除肿瘤、感染及其他病因。


CAA-ri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中年以上的患者,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以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癫痫、认知或行为改变为主要表现者应注意鉴别。MRI提示单发或多发白质高信号病灶,非对称性并延伸至皮质下白质;皮质微出血;软脑膜强化。激素治疗有效,3周无反应者应考虑活检,预后及临床病程多变。


CAA的危险因素


老年和AD是CAA的危险因素,同时CAA还有其他遗传性:


➤ ApoE基因:ApoE基因变异是散发型CAA的遗传性危险因素。ε4等位基因可以促使CAA病理发生,ε2等位基因与CAA的ICH和血肿扩展相关;ε4等位基因为毛细血管性CAA(CAA-I型)、CAA-ri以CMBs的危险因素,ε2等位基因在cSS患者中占比更高。

➤ 其他基因:有研究提出,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早老素1、α1-抗糜蛋白、脑啡肽酶、LDL受体相关蛋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以及CRI(SNPrs6656401)基因多态性与CAA相关。


CAA的前世及认识更新


1. CAA的前世


在1985年的一例病例报道中,淀粉样发作(Amyloid spells)最初被认为是TIA。此病人第一次入院时,发作性左侧肢体麻木7次,表现为左上肢刺痛、至躯干和左下肢持续15分钟—数小时,入院时检查包括CT均正常,诊断为TIA, Asp600mg/d出院;第二次入院,抗癫痫治疗出院;第三次入院时病理显示CAA。


2. 对CAA认识的更新


1993年由Greenberg等报告7例CAA without lobar ICH,其中4例符合“TFNE”。首次提出淀粉样发作。


淀粉样发作,又称短暂性局灶性神经系统发作(transient focal neurological events,TFNE),作为无脑叶出血的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与局灶皮质小灶出血有关,近年来已经逐渐被认为是CAA的另一个重要的临床特征。其最为特征性的表现为播散性的感觉异常,通常从手指向上肢近端蔓延,符合感觉皮质分布特征。且上述症状可短时间内完全缓解。


TFNE的发生机制目前仍存在争议,急性cSAH后血液成分刺激所致的皮质播散性抑制、局灶性癫痫放电以及局部痉挛被认为是可能的机制。


Charidimou等的研究结果表明,25例CAA患者临床表现为TFNE,是继脑出血外CAA最常见的临床症候;TFNE组50%存在SS/cSAH;随访14个月后50%TFNE组患者发生脑叶出血。结果提示TFNE预测出血,TFNE与SS/cSAH有关。


小结


➤ CAA是一组异质性较高的疾病;

➤ 临床可以表现为脑叶出血、认知功能障碍、快速进展性痴果、脑淀粉样发作等不同亚型;

➤中老年以痴呆、精神症状、反复或多发性脑叶出血起病者要考虑;

➤ CAA尚无特异性治疗。目前对CAA的临床处置主要在于预防及处置偶发和复发出血事件,特别是降低ICH危险性、避免可诱发出血的各种因素。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