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CD与肠
1. 临床表现鉴别
肠结核:主要临床表现为
CD: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并易发肛周病变 ( 尤其是肛瘘、肛周脓肿 ),并发瘘管、腹腔脓肿,疑为 CD 的肠外表现如反复发作口腔溃疡、皮肤结节性红斑等则倾向于CD。
2. 内镜下表现
在好发部位方面,肠结核与CD相似,但回盲瓣及周围受累者多考虑肠结核,单纯累及回肠者多考虑CD。内镜下表现二者均可出现多发溃疡、纵行溃疡、环形溃疡、不规则溃疡及典型卵石样外观,并无明显特异性表现,有数据表明在狭窄方面二者差异无明显意义,但节段性分部方面(病变累及≥4个肠段),CD远高于肠结核。环形溃疡及纵行裂隙样溃疡可成为二者内镜下特征性表现。
3. 组织病理学
肠结核病理活检特征性表现为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CD特征性病理特征为非干酪样肉芽肿,但二者发现率均不高,甚至有报道显示即使经外科手术取病理仍无法确诊。而有研究表明肠结核肉芽肿数目更多,且多位于固有层,CD肉芽肿数目少,多位于黏膜下层。
4. CT
虽然
5. 实验室检查鉴别
在常规实验室检查中,二者均有轻度
结核菌素实验(PPD)阳性率及结核抗体阳性率有助于诊断肠结核,但由于其敏感度及特异度低的缺陷,导致血清学检查不能完全用于二者鉴别。
在分析肠结核发病机制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原理基础上,目前结核分枝杆菌DNA会选择聚合酶链反应来完成检测,聚合酶链反应对于肠结核来说可以快速完成病原学角度诊断,但是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会发现CD跟肠结核二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似临床表现,难以鉴别肉芽肿性疾病。
粪便与肠黏膜组织两者鉴别中有效的使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具有非常显著的诊断鉴别意义。
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在鉴别CD及肠结核过程中具有显著现实意义。
6. 其他鉴别方法
CD及肠结核可选择检测内脏脂肪完成准确鉴别,因CD内脏脂肪占总脂肪比例明显升高,同时肠结核内脏脂肪占总脂肪比例较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 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8年·北京)[J]. 中华消化杂志, 2018, 38(5):292-311.
[2]尹丹萍, 刘同亭. CD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的新进展[J].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7, 7(2):79-82.
[3]Huang,Wang-Di, Liao, et al.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features of Crohn’s disease andintestinal tuberculosis[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5,21(12):3650-365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