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师炜,孙振兴,王劲,王贵怀,乌优图,荆林凯,郭毅,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1.ICG荧光血管造影背景介绍
ICG荧光血管造影最早于1956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批准用于心血管和肝功能研究领域。2003年,Raabe等第一次将ICG荧光血管造影应用于
经快速静脉推注后,ICG迅速与a1球蛋白结合,并始终存在于血管内。ICG经肝脏代谢通过肠道排出,平均半衰期3~4min,10~15min后可再次静脉使用。ICG的推荐用量为0.2~0.5mg/kg,快速静脉推注,每日极量为5mg/kg。ICG临床使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文献报道为0.05%~0.20%,包括恶心、皮肤瘙痒、低
2.ICG荧光血管造影在神经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2.1
手术夹闭目前仍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据文献报道,术者仅凭显微镜下直视观察操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包括4%~19%的患者出现动脉瘤夹闭不全,0.3%~12%的患者因相关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缺血性
2003年,Raabe等首先将ICG荧光血管造影应用于动脉瘤夹闭手术,成为术中评估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通畅、评价动脉瘤夹闭程度的新方法。Dashti等在2009年、Washington等在2013年、Roessler等在2014年先后报道了190例、155例和232例ICG血管造影单中心临床使用结果,并将其与微血管多普勒检查、DSA造影等其它术中血流评价技术进行比较,证实了其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用于术中观察并评价血流状况的有效性。
Hardesty等在研究中将术中DSA与ICG血管造影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中动脉瘤夹再调整率(因残颈或载瘤动脉狭窄等原因)、围手术期
穿通动脉均为毫米或亚毫米级的血管,常供应重要脑功能区,传统的影像学方法难以显示如此细小的血管。deOliveira等进行了评价ICG血管造影(ICG angiography,ICGA)在动脉瘤夹闭术中穿通动脉血流的研究,针对60例患者的64个动脉瘤共应用93次ICGA,在术野中能见到穿通动脉的36例(56%)中ICGA均可显影,并可用于血流评价,其中11例穿通动脉发自动脉瘤颈或邻近的部位,因此在夹闭动脉瘤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损伤风险。ICGA结果显示10例在动脉瘤夹闭后与穿通动脉关系密切,但未损伤,1例基底动脉瘤夹闭后ICGA发现起自P1的穿通动脉闭塞,重新放置动脉瘤夹后穿通动脉随即显影。
虽然ICG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手术应用中存在一定优势,但其同样存在因技术原因导致的内在缺陷:近红外荧光脑组织穿透性能较弱,使其成像结果易受遮挡、光线等原因干扰;荧光成像结果仅提供黑白灰度影像,动脉瘤及相关血管的血流动力学评估,特别是局部血流灌注的定量分析,目前尚无法实现。因此,对于复杂动脉瘤病例,特别是当载瘤动脉及其分支血管存在遮挡时,术中DSA仍是目前评价动脉瘤手术夹闭效果的金标准,ICG血管造影单独用于术中血流评估仍需谨慎。然而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广泛使用,上述问题有望得以解决。
Bruneau等率先将内镜整合下ICG造影技术应用于颅内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夹闭治疗中。该技术不受制于显微镜观察视野的局限性,并可根据需要深入术野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调整观察。因此,传统显微镜下ICG血管造影的部分难题(如深部区域,特别是术野后方被遮挡的动脉瘤体/颈,被动脉瘤、瘤夹或周围结构遮挡部位血流状态的观察评估)有望通过内镜整合下的ICG造影得以解决。
2.2血管搭桥手术
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同样应用于颅内-外(或颅内-内)旁路血管搭桥手术。Woitzik等在45例颅内外旁路血管搭桥术中应用ICGA,其中35例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2例颞浅动脉-大脑后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STA-PCA)搭桥,8例隐静脉高流量搭桥,术中共进行51次ICGA,发现4例STA-MCA桥血管闭塞,2例隐静脉高流量搭桥吻合口远端狭窄,均经修正吻合后充盈良好,并为术后DSA或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所证实。
因ICG荧光血管造影能快速识别供体和受体血管,实时评估桥血管的通畅性,有效减少搭桥手术早期失败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其在各型颅内-外(或颅内-内)旁路血管搭桥手术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传统的ICG造影技术主要用于评估颅内-外或颅内-内搭桥手术桥血管通畅性,然而,Januszewski等认为桥血管的通畅性并不与其中的血流情况完全吻合,且桥血管内血流方式的改变可直接引起术后迟发性桥血管闭塞。
因此,作者根据桥血管血流通过特点建立了一种新的搭桥术中血流分型评价标准:Ⅰ型(正向血流,血流强劲):强烈提示术后早期桥血管通畅性良好;Ⅱ型(正向血流,血流速度较周围邻近血管减慢);Ⅲ型(正向血流,无持续性血流通过):提示早期搭桥手术失败风险,术中应及时翻修以避免术后相关并发症。目前已有早期研究报道使用半定量分析方法评估脑血管搭桥术中局部脑皮层灌注情况。
Awano等对13例烟雾病以及21例非烟雾病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 bypass),术中行ICG荧光血管造影并通过采集ICG荧光强度测量搭桥局部脑皮层灌注信息。结果显示,烟雾病患者局部脑灌注在行STA-MCA搭桥术后较非烟雾病者明显增加,这一发现提示在烟雾病患者中桥血管两端的血流存在更大的压力梯度,因此烟雾病患者术后需进行更为严苛的血压控制以预防因脑过度灌注引起的
最近,Prinz等报道采用FLOW800计算机整合软件分析技术,即时彩色显示术中ICG荧光造影结果和实时定量分析ICG荧光强度动态变化,评估搭桥手术前后局部脑灌注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该技术有效填补了当前术中高分辨率下脑皮层微循环灌注的可视化研究及定量测定方法上的空白。FLOW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即时颜色标码描绘(又称“彩色地图”)通过术区血管结构的高清显示和血流动力学分析结果的即时解读,对于搭桥术中受体血管的选取、手术效果的实时评估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有效降低了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然而,需要强调的是,FLOW800技术目前尚无法实现局部血流的连续性实时动态分析,其主要用途目前仍仅限于对同一患者手术操作前后的对比分析。
2.3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手术
ICG荧光血管造影在
脑和脊髓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中准确判断瘘口的位置并予以完全阻断。ICG血管造影技术通过观察血管内荧光造影剂的显影时间和流经方向,可快速、准确辨别瘘口及引流静脉位置;手术后再次行ICG造影可帮助确认瘘口是否阻断完全。
2.4其它进展
由于ICG荧光血管造影无创、简便且不良反应少见,其在神经外科多种疾病研究中均有尝试使用。如在moyamoya病研究中,通过ICG荧光血管造影技术证实了脑皮层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直径的明显增加(导致微血管表面积的增加)可能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特异性动脉代偿机制;对于行去骨瓣减压手术的患者,ICG荧光血管造影用于评估脑表面血管解剖特点和软脑膜侧枝代偿程度。通过术中精确测量局部皮层脑组织灌注,帮助术者实时判断和控制颅内压,并为
现有的研究病例数不足,且由于病变多位于深部并被正常脑组织包绕,手术视野受限,因此ICG荧光血管造影的作用尚存争议。传统的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可用于定性评价血流的通畅性,但无法进行局部灌注及血流动力学的定量分析。新型彩色荧光造影(Carl Zeiss Surgical,Oberkochen,Germany),在原有传统ICG黑白荧光造影基础上进行革新,通过采集术区造影剂荧光强度和通过时间等参数信息,运用整合于手术显微镜上的计算软件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并最终将结果以“彩色地图”(造影剂最早通过的部位呈红色,最晚通过的部位呈紫色,且颜色随延迟时间的长短呈阶梯性渐变)的形式呈现于显微镜屏幕,便于术者和相关人员进行更为直观、详尽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评估。
Faber等和Kamp等率先报道了FLOW800彩色荧光造影技术在神经外科特别是神经血管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早期经验,并证实了其在脑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以及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Woitzik等将这一技术用于大面积
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最近被应用于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开颅后术中评估脑皮层灌注改变。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对预后判断至关重要,而决定其症状轻重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急性期脑血流量的改变。但是,目前术中实时评估脑血流量的动态改变仍是一大难题,同时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Schubert等近期在研究中使用脑皮层ICG荧光造影得到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出现血管痉挛的证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术中脑血流量测定方法(采用FLOW800软件分析工具测量脑皮层荧光信号反射强度推测脑血流量)。而神经内镜下的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是未来研究的另一方向。
在Nishiyama等报道的内镜辅助下动脉瘤手术中,内镜可以提供传统手术显微镜无法观察到的深部穿支动脉的血流情况。与此同时,在内镜辅助下三脑室底造瘘手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被用于术中动态观察基底动脉及其穿支血管的位置和走形,降低血管损伤风险。尤其在三脑室底部不透明、合并血管结构变异或是二次手术的病例之中,其优势更为显著。
3.结论
近年来,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多个领域,特别是在神经血管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局部脑血流定量分析功能的拓展和与神经内镜技术的整合应用。在朝着更加微创、安全的神经外科发展大趋势下,作为一种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术中实时脑血流评价工具,术中ICG荧光血管造影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来源:师炜,孙振兴,王劲,王贵怀,乌优图,荆林凯,郭毅.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在神经血管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8(04):29-3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