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竑,杨华,向欣,贵州医科大学
虽然许多新技术可加快急性脑
1.再灌注前脑保护的紧迫性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由于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对缺氧最为敏感的神经元细胞在极短时间内快速死亡,而位于原发梗死病灶周围,即缺血半暗带的细胞,随病变脑区低灌注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亦不同程度迟发死亡。梗死发生后局部间质
2.HBOC的药理特点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具有载氧功能,由4条多肽链构成,其亚基间的协同效应决定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外仍具有运输氧的能力,符合人体生理特点,接近机体正常的代谢途径;但单独输注对机体具有较大的毒性反应,为避免不良反应,采用表面修饰、分子内交联、脂质体包裹、基因重组血红蛋白等方式合成HBOC,相对直接暴露于基质的血红蛋白修饰物,包裹的血红蛋白对机体的毒性更小。这类HBOC体积远小于正常红细胞,黏度较低,易通过普通血细胞无法通过的微小血管进行有效灌注,抑制糖酵解及乳酸产生,减少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另外,HBOC具有良好的携氧释氧能力,其P50值、Bohu效应,Hill系数等都与全血相似,能够达到各组织的氧供需要求。
3.HBOC的临床应用
HOBC目前仅用于动物试验,个别报道应用在心脏手术、外伤急救等情况下,以补充血容量、维持
3.1保护脑组织的可行性
采用过期的人血或牛血经聚合和DNA重组技术将血红蛋白制成适用于临床的HBOC已有30余年,现阶段有多种聚合血红蛋白产品处于Ⅲ期临床试验中。其中HBOC-201已于2001年在南非获准用于临床,其为提取于牛血的聚合血红蛋白以分子内交联巩固其四聚体结构,将其大分子化,从而增加血浆半衰期,促进载氧功能,该产品无红细胞膜基质、血浆蛋白及致病物质,使纯化后的产品更加安全、有效。脑组织的供氧水平取决于脑组织的血流量及其血中氧含量,若供血减少,当脑组织得不到供氧即出现脑梗死。临床中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血管血供急剧减少,受累脑组织若能在短时间得到少量血供便可延缓缺血坏死进程。
HBOC不但可以增加血液的载氧功能,且其释放氧到组织的能力比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更强。脑组织缺血、缺氧时,脑血管充分开放并得到有效灌注对改善预后有显著意义。通过介入技术向缺血血管输注HBOC-20l后使缺血脑组织得到灌注,HBOC-201可在加大血流量的同时降低血黏度,以提高氧供能力。HBOC的P50值(氧饱和度为50%的氧分压)决定其氧弥散力的
3.2用于脑保护的研究
HOBC的研究产品目前主要有美国BioPure公司的Hemopure(多聚牛血红蛋白)、Sargart公司的Hemospan(
ZHANG等研究发现,在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大鼠模型中输注HOBC可减少梗死面积、维持脑血管扩张及改善侧支灌注。在血栓事件发生的早期,由于分子量小,体循环中的HBOC可通过红细胞无法通过的梗死部位到达缺血脑区,并减轻局部缺血缺氧损伤,而且在动物实验中也证实较低剂量的HBOC(10ml/kg)可以明显减少
3.3临床应用中尚存在的问题
HBOC存在以下的不良反应:①血管收缩。②肾毒性。③激活补体。④消化道反应。⑤免疫原性。因此,HBOC在临床应用中尚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血管收缩的原因为无基质血红蛋白作用、氧的“自调节理论”(输注过量氧至终末微动脉导致血管反射性收缩)、血黏度影响。将HOBC输注到梗死远端,在梗死远端血管缺血时若出现血管收缩,维持血管的压力就会下降,导致血管塌陷,进一步影响脑组织供氧,脑组织CO2浓度增加,从而造成脑组织损害。
HBOC输注后产生毒性副反应与体循环高压、
4.HOBC脑保护机制的探讨
虽然HBOC在Ⅲ期临床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最终使其未能通过FDA的临床应用批准,但值得关注的是,该实验也同时验证HBOC的机体毒性呈剂量依赖性,在输液3个单位的红细胞或等效剂量HBOC(10个单位,250ml/单位)以下剂量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差别。因此,采用HBOC进行局部小剂量灌注,增加局部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理论上是安全可行的:①HBOC可向缺血脑组织供氧,以保障有氧代谢的进行,从而降低白细胞黏附、趋化和激活,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中断一系列恶性循环。②相比正常红细胞,HBOC的携氧和输氧能力更强,可减少缺血性红细胞缗钱串产生,预防内皮细胞损伤,同时也抑制白细胞的趋化激活。③HBOC可降低
5.结语与展望
HOBC是具有较强携氧能力的红细胞代用品。对局部梗死的脑组织,在闭塞血管完全开通前,借助血管内治疗技术输注HBOC,能够供氧至脑梗死区域并较快释放氧至缺血脑组织中,及时恢复缺血部位氧供,打断病理演变进程,保护缺血半暗带区域脑组织。血红蛋白类产品是目前氧载体的研究重点,其有望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病人,在血运重建前起到拯救缺血脑组织并延缓脑组织缺血缺氧的作用。HOBC的研究对保护缺血脑组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今后科研工作努力的方向。
来源:高竑,杨华,向欣.血红蛋白氧载体保护缺血脑组织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7(12):574-57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