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1.痛风急性发作:秋水仙碱是一线还是二线药物?
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腔内的尿酸盐结晶有白细胞趋化作用,吞噬后释放炎性因子和水解酶致细胞坏死,释放出更多的炎性因子,进而引起关节软骨溶解和软组织损伤,导致发病。
秋水仙碱针对急性痛风的发病机制而设,它可降低白细胞活动及吞噬作用、减少乳酸形成,由此减少尿酸盐结晶的沉积、减轻炎症反应而产生止痛作用。
基于此,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各地指南均将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类固醇激素一起,纳入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一线治疗药物。
《 2016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推荐痛风急性发作期,对NS
笔者认为,选择何种药物应依照患者病情、既往对药物的反应、有无其他合并症、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而定。
2.秋水仙碱只能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使用?
综合各指南建议,急性痛风发病后 24 h 内就应给予药物治疗;秋水仙碱的用药时机,也应该在急性痛风发作后 24 h 内(美国指南的建议是 36 h 内)使用。甚至有指南建议,「早期(起病后 12~24 h 内)用药」是获取良效的重要条件。
总之,急性痛风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可谓「欲速则达」。
但要注意的是,秋水仙碱并不能降低
除此之外,在预防痛风发作方面,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依然是一线药物。
《 2016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推荐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初期,使用小剂量秋水仙碱 3~6 个月,预防痛风急性发作。对此二种药物不能耐受、有禁忌证、或无效的患者,可用小剂量强的松或强的松龙。
3.秋水仙碱的服法是否要按照传统模式进行?
长期以来,很多痛风指南均建议秋水仙碱在控制痛风急性发作时按传统模式进行:首次口服剂量 1.0 mg,以后每 2 h 给予 0.5 mg 口服,直至出现下列 3 个停药指标之一:①疼痛、炎症明显缓解;②出现恶心、
直到 2010 年研究证实,低剂量秋水仙碱对早期痛风发作的疗效与大剂量秋水仙碱相似,且更为安全之后,目前一般都推荐用小剂量。
对此 2012 年美国痛风治疗指南的建议最详细:
(1)如果患者在痛风发作时没有使用秋水仙碱预防性治疗,或虽然使用秋水仙碱预防性治疗,但 14d 内没有使用负荷量的秋水仙碱治疗急性
负荷量为 1.2 mg(每片 0.6 mg)或 1.0 mg(每片 0.5 mg),1 h 后服用 0.6 mg(或 0.5 mg)。12 h 后按照每次 0.6 mg,每天 1~2 次服用,或每次 0.5 mg,每天 3 次维持至痛风完全缓解。
(2)如果患者使用秋水仙碱预防性治疗,且 14d 内使用过负荷量秋水仙碱,本次发作不再选用秋水仙碱,而选择非甾体抗抗炎药或
中国指南推荐的服药模式为,每次使用秋水仙碱 0.5 mg,每日 2 次或每日 3 次,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为了预防痛风发作,在降尿酸治疗的同时可以使用仙碱(推荐每日剂量< 1.2 mg),治疗时间至少为 6 个月。
秋水仙碱使用时还要注意用药安全,严重的
4.痛风急性期,秋水仙碱疗效不佳能否药物联用?
美国最新痛风指南的建议是,对于轻中度发作的痛风,特别是累及 1 个或几个小关节,或 1~2 个大关节的病例,推荐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或糖皮质激素中的一种药物治疗。对重度、多关节受累或 1~2 个大关节受累的病例,是推荐联合治疗的,这并非「一个人的战斗」。联用的 2 个药物可均为全量,或根据情况,一个药物全量,另~个药物用预防量。
推荐的联合方案有三种搭档方式:①非甾体抗炎药和秋水仙碱;②口服糖皮质激素和秋水仙碱;③关节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和秋水仙碱相联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