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流行病学
IL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异质性疾病,以弥漫性肺实质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改变。据估计,1/3的
由于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现有研究数据多来源于回顾性分析,ILD-LC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发病机制
1. 慢性炎症
持续的慢性炎症刺激会导致肺泡上皮细胞损伤、脱落、修复和再生,出现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化生、癌变。在纤维化肺中,反复发生上皮细胞损伤的部位会出现纤维母细胞迁移、增殖、分化和抗凋亡能力的增强。这些过程在肺癌的发生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ILD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发现了多种肿瘤标志物的升高,如癌胚抗原、
2. 遗传物质的改变
p53基因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突变对肿瘤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IPF患者中存在支气管和肺泡上皮细胞p53基因的表达上调,加快了细胞的凋亡,和IPF的预后相关。Carpagnano等研究IPF 患者外周全血和呼出气冷凝液中位于
3. 氧化应激
细胞中过氧化物的积累会对DNA、细胞膜、细胞质蛋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而这些损伤与慢性炎症、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IPF患者的肺组织存在慢性氧化应激损伤,由活性氧造成的氧化损伤导致细胞生理功能的丧失,肺组织暴露在外界环境中,致病因素担当“二次打击”的角色,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参与氧化应激的因子Nrf2在IPF患者中的活化水平降低,导致机体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进一步放大ILD 患者的炎症反应。同时,体内的某些解毒基因如EKAP1、NRF2等都会随着Nrf2活性的降低出现表达下调,促进肿瘤的发生。
临床特征
CTD-LC多见于男性、年龄>60岁及吸烟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
CTD-LC的组织学类型以
治疗及预后
化疗是晚期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化疗药物会引起药物相关间质性肺病(DI-ILD),也可引起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加重(AE-IPF)。特别是既往存在ILD 的患者,发生DI-ILD 的概率明显高于单纯肺癌患者[33]。DI-ILD 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必须立即停药。
近年来,随着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NSCLC患者的生存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也有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明显增加了DI-ILD的风险。
放射性治疗是无手术指征的肺癌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有研究表明,ILD是放疗相关
LD-LC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也可出现AE-ILD。
IPF与肺癌在发病机制上的共同通路同样也为抗纤维化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最经典的例子是
Mercer等提出经典的抗肿瘤药物GSK2126458,这个PI3K/mTOR靶向抑制剂可能是治疗IPF的新型药物。mTOR是由TORC1和TORC2组成的复合物,在PI3K/Akt通路的上、下游信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一信号通路也在IPF患者中激活,通过抑制PI3K 通路,可以减少TGF-β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化。由此我们可以猜测,某些药物可能对ILD-LC患者具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文献:杨麟,王静.间质性肺病合并肺癌研究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17.37(11):854-85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