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粪便微生物群移植,即
随着对微生态的深入研究,已知人体肠道中具有数百万亿微生物,人体正常肠道菌群的基因总和是人体自身基因的100~150倍。肠道中的微生物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
儿童粪菌移植的适应证
由于缺乏研究资料,在关于儿童粪菌移植技术规范的共识中没有涉及粪菌移植的适应证,其指导思想是儿童粪菌移植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仅数家医院开展了为数不多的病例,且未开展设计对照组或采用随机分组,缺乏循证医学资料,因此,对儿童粪菌移植的适应症没有讨论,这是儿童粪菌移植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目前粪菌移植主要用于治疗艰难梭菌
儿童粪菌移植的适应证必须从严掌握,推荐粪菌移植应用于复发性艰难梭菌肠炎(定义为至少两次标准化治疗后未达到持久治愈)以及早期抗菌药物治疗失效的严重或伴随严重并发症的艰难梭菌肠炎,在选择全结肠切除前考虑粪菌移植。对于粪菌移植治疗其他疾病,需要更多研究证据。
开展儿童粪菌移植应具备哪些条件
儿童粪菌移植的目的是通过移植健康捐赠者的粪便菌群进入患者的消化道中,以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达到治愈和改善疾病的目的。采用非培养测序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促进了对肠道微生态在健康和致病作用方面的研究。在儿童粪菌移植技术规范的共识中强调,开展儿童粪菌移植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获得所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和批准,具备熟练的儿童胃肠镜操作技能及十二指肠空肠插管技术,具备粪菌移植的必要设备和生物安全柜,具备必要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同时具备粪菌移植的合作团队。这些必备条件的建立,才能保障儿童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预防或减少粪菌移植后可能带来的不良事件。强调,儿童粪菌移植的开展不能盲目进行,不能泛化开展,不能随意开展,不能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不成熟时开展,要充分认识粪菌移植可能发生不良事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从而影响国内儿童粪菌移植现阶段和未来的持续发展。
儿童粪菌移植方法学推荐(操作流程)
在共识中重点解释介绍了儿童粪菌移植的方法学,包括捐赠者筛查、排除及剔除的标准、粪菌液制备、粪菌移植途径和剂量的选择、粪菌移植后的观察及处理以及粪菌移植后的随访等。
成人粪菌移植捐赠者选择,年龄要大于18岁,主要推荐人包括伴侣、亲戚、朋友等,应排除下列疾病和不良情况,IBD或其他慢性胃肠道疾病包括IBS、慢性腹泻和
在排除上述疾病或不良情况后必须进行血清学检查:包括HIV-1和HIV-2,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嗜淋巴细胞病毒,
应进行粪便相关项目检测:寄生虫和虫卵细胞检查,
儿童粪菌移植的捐赠者包括患儿母亲、患儿同胞和健康儿童。选择患儿母亲作为捐赠者是由于患儿的肠道菌群来自于母亲。儿童正常肠道菌群经历了宫内发育期、自然
健康儿童捐赠者选择的重要推荐:健康儿童捐赠者筛选基本上与成人筛查的内容相似,但应根据儿童的特点重点进行筛查。重点要求生长发育正常,与患儿相同性别、相同年龄段,按年龄和性别配比的捐赠者更有优势,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尤其重要。对1岁以内的婴儿捐赠者,要求母孕期健康、足月、自然分娩、人乳喂养且生长发育正常,这是因为婴儿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功能与成人不同。捐赠者在提供粪便菌群前1周要求避免摄入高致敏食物。
分娩方式能影响婴儿肠道菌群的发育,阴道分娩儿肠道定植菌源于母体的粪便和阴道环境,
儿童粪菌移植技术规范的共识中对剔除标准进行了推荐,对捐赠者有下列阳性者需要剔除:捐赠者有胃肠道疾病,特别当前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
粪便检查:粪常规、虫卵、粪便细菌培养(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属、
若有必要,对捐赠者应进行血电解质、免疫功能、粪便宏基因检查。
以上列举的众多剔除标准,使得粪菌移植捐赠者的募集将面临只有少数捐赠者符合筛选条件的情况,因此临床粪菌移植难于及时开展。目前儿童粪菌移植捐赠者主要靠患儿家长根据上述有关条件寻找,然后进行筛查,合格率只有20%~30%,理论上母亲家庭的一级亲属是最佳捐赠者,因为与受者共享大部分肠道菌群,受者能够从亲属那里获取更加匹配的肠道微生态,有血缘关系的捐赠者粪便比没有血缘关系的捐赠者粪便更容易定植。然而,对于采用粪菌移植治疗基因易感性疾病(如IBD),捐赠者无关捐赠者不与受者共享易感基因缺陷,更适合粪菌移植捐赠。
没有资料显示男女之间粪便样本存在差异性,但共识指明了按年龄和性别及喂养方式配对。有研究显示,按年龄和性别配比的捐赠更有优势。为杜绝不良事故的发生与随访,捐赠者与患儿应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方能进行。
粪菌液的制备:儿童粪菌液制备包括粪便的收集、转运、分离和纯化等。国内外暂无粪菌液制备的统一标准,共识中要求操作人员在制备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从收集捐赠者新鲜粪便后立即置于厌氧袋中运输至粪菌液制备室,并在1~2h内完成移植。成人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新鲜粪便(指排出6小时之内的粪便标本),应保存在2~8℃密闭容器内。在厌氧罩提取粪菌液选择生理盐水,采用手动搅拌或粪菌搅拌机使之成均匀的黏稠物,随后进行过滤备用。
粪菌移植给药途径的选择:目前粪菌移植的途径包括:①通过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或内窥镜下给药到达近端胃肠道;②采用内窥镜灌注至近端结肠;③肛门导管直入直肠或近端结肠。
粪菌移植可通过鼻胃管、鼻空肠管、胃十二指肠镜、结肠镜和灌肠等途径。一项近期回顾研究显示,在成人患者中,粪菌移植选择结肠镜的占42.0%,采用鼻胃管、鼻十二指肠管、
共识中强调儿童患者若存在下列情况不应接受粪菌移植,包括:
对于儿童粪菌移植必须进行随访,由于儿童的特点和目前缺乏大样本对照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故需制定严格的随访制度,观察治疗效果,注意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反应。共识中指出随访时间为粪菌移植后的1周、2周、3周、4周、8周、12周,随访内容包括:原发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检查以及消化道内镜、粪便宏基因组检查,评估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及与疾病相关的指标。
为保障儿童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共识中强调了以下几点:(1)进行粪菌移植前,认真向家属及较大儿童讲解粪菌移植的适应证、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严格遵守粪菌移植的适应证及禁忌证。(3)严格无菌操作程序。(4)在收集捐献者粪便后于1~2 h内进行移植。(5)严密观察病情。(6)保存患者治疗前后粪便样本和捐赠者粪便样本至随访期结束。
国内儿科消化专家就儿童粪菌移植的技术规范已达成共识,但由于我国开展此项工作处于初始阶段,建议成立国家粪菌移植注册中心,建立儿童粪菌移植的粪便标本库,其目的是跟踪随访和报告粪菌移植后短期和远期不良事件和其他安全性问题。儿童粪菌移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治疗指征、治疗时机、治疗方法、长期安全性,需要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及循证医学证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