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慢性光线性皮炎:适合中国患者的方案是什么?
2017-08-27
关键词: 慢性光线性皮炎

马莉、胡跃、徐昱、严淑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


慢性光线性皮炎(CAD)在临床上表现为光暴露部位皮炎湿疹和(或)假性淋巴瘤样损害,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对内源性或外源性光变应原的迟发超敏反应。光生物学试验异常是本病的特征,患者对中波紫外线(UVB)、长波紫外线(UVA)或可见光敏感,且常伴多种接触物过敏。补骨脂素长波紫外线(PUVA)、宽谱UVA、宽谱UVB和NB⁃UVB光疗法以往均被用于CAD的预防性治疗。NB⁃UVB的输出光谱集中在311 nm,与宽谱UVB相比,可通过提高治疗剂量以获得疗效最大化,同时导致皮肤晒伤、光老化和癌变风险显著降低,临床上已基本取代宽谱UVB光疗。与PUVA疗法比较,NB⁃UVB无需口服光敏剂,不产生光敏剂所致的皮肤光毒性反应以及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继发性白内障等一系列其他不良反应,操作简便易行、安全性高,且疗效与PUVA相当。


因此,NB⁃UVB光疗法已逐渐成为免疫介导的光敏性皮肤病光脱敏治疗的首选方法。目前国内CAD治疗仍停留在药物治疗阶段,光脱敏治疗尚未系统开展,亦未见相关文献报道;而欧美国家应用NB⁃UVB防治CAD也多为个案报道,尚无一致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此外,欧美患者的人种及日光反应性皮肤型与我国患者不同,其治疗参数亦不适合照搬至我国患者。鉴于此,马莉等探索了窄谱UVB(NB⁃UVB)治疗我国CAD患者的规范化方案,分析可能影响光疗实施的相关因素。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慢性光线性皮炎的方案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接受NB⁃UVB光疗的CA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光生物学测试结果、治疗参数和临床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AS9.3软件对完成与未完成NB⁃UVB光疗者的临床资料通过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比较。


共79例CAD患者接受NB⁃UVB光疗,均为Fitzpatrick Ⅳ型皮肤,其中61例(77%)完成治疗,18例(23%)因无法耐受而退出。完成治疗者中,NB⁃UVB起始照射剂量为(0.08 ± 0.01) J/cm2,终点照射剂量为(0.32 ± 0.08) J/cm2,累积照射量为(5.9 ± 2.5) J,治疗次数为(28 ± 8)次。52例(85%)在照射剂量达到0.30 J/cm2时皮损基本清除。19例患者在光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光试验,其中16例对UVA敏感的患者中6例UVA-MED恢复正常,6例明显改善;16例对UVB敏感的患者中11例UVB-MED恢复正常,3例明显改善。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长波紫外线(UVA)敏感度、UVB敏感度以及光斑贴试验和斑贴试验结果在完成治疗和未完成治疗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于春季开始、起始剂量为0.08 J/cm2、终点剂量为0.30 J/cm2、疗程28次左右是适合CAD患者的NB-UVB光脱敏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对UVA和UVB的敏感性。不同性别、年龄、病程以及光敏感程度的CAD患者均可尝试用NB⁃UVB光疗法治疗。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8):618-62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