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由微生物原或非微生物原所诱发的自身免疫异常,在下列情况下导致疾病发生:
(1)遗传易感性或超敏反应体质,使机体对抗原刺激反应性异常增加;
(2)免疫复合物沉积导致血管损伤;
(3)CD4阳性T细胞-内皮细胞反应性的血管损伤。
病理学
主要是脑实质和软脑膜小动脉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炎症,任何大小动脉均可累及,但主要影响小血管和微血管。炎症可造成血管壁增厚、管腔闭塞、血栓栓塞或坏死的管壁破裂,最终导致缺血性或出血性损害。
临床表现
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但以40~50岁为发病高峰,平均年龄42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患者隐袭起病。病程较长,以亚急性或慢性波动性进展或缓解与复发交替病程为特征,一般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5个月。
无明显或有轻度全身非特异性症状,表现为
神经损害症状、体征:该病病灶主要在皮层、皮质下及深部白质,临床表现因病灶部位、性质及累及血管大小而异:
(1)据报道大脑受累占95%,脑干受累占32%,小脑占18%,脊髓占16%。
(2)性质可为缺血或
(3)受累血管主要为软脑膜及皮层中小动脉,较少累及静脉及微静脉。
(4)临床症状呈现从脑血管病症候群到脑膜脑病综合征,因而出现头痛、多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和弥漫性脑损害三大症状:
①头痛:占60%~70%,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类
②局灶性症状:多无明确血管病危险因素,由于1次或反复多次的TIA、梗死或出血性脑卒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局灶性脑损害、脊髓损害,甚至神经根损害体征(近半数患者存在脑神经损害,以2、5、8、9对居多);
③弥漫性症状:慢性进行性智能下降、
据报道在108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中,症状出现率:发热占19.4%,体质量减轻占12%,头痛占62%,肢体无力占55.6%,认知障碍占50.9%,
辅助检查
多无异性改变,如ESR、CRP、补体、
脑脊液检查有或无异常,有报道80%~90%的患者可呈
脑组织活检是诊断金标准,敏感性达53%~80%。主要病理为皮层和软脑膜血管透壁性单核炎性细胞浸润,表现为3种:(1)肉芽肿性占58%;(2)淋巴细胞性占28%;(3)急性坏死性占14%。但因病人承受度受限且有一定风险(病死率3.3%)可用性差,国内活检率可能在25%以下。
影像学异常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1/3~2/3患者头CT显示不同程度的异常低密度信号。
几乎全部患者均可见MRI异常改变:经典改变为皮层、皮层下白质、深部灰质受累,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脑内数目多发、形态多样、新老不一、形态不典型且不符合脑血管分布的点片状或脑回样梗死病变;其他少见者尚可呈类脱髓鞘样脑白质病变,脑炎样、线粒体脑病样病变,甚至可呈伴明显
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类型的强化,表现为皮质下不规则条纹状强化、局灶性皮质带状强化或弥漫性脑实质血管强化,或片状、不规则、脑回样强化;但也可不强化;硬脑膜、软脑脊膜可强化也可不强化,但其强化是诊断的重要支持条件。
MRA是常用检查手段,但敏感性和特异性不高。DSA典型改变包括单发或多发性局限性狭窄、节段性狭窄、闭塞、串珠样改变、动脉瘤形成或瘤样扩张等,伴或不伴侧支血管形成,这些改变一是缺乏特异性,二是异常率低,其改变仅见于25%患者,40%经病理证实的患者DSA也可显示正常。
PACNS的诊断
目前无统一标准,以下所列不同作者提出的标准可供应用参考。
1988年Calabrese和Mallek提出诊断标准:
(1)通过多种检查仍无法解释的神经功能缺损(即存在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损害);
(2)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有仅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血管炎表现,即有累及皮层及皮层下的多发卒中病灶;多发节段性血管狭窄和扩张或呈串珠样改变,也可有小血管断流;
(3)和(或)组织病理学证据(血管或脑膜血管管壁或管周炎性细胞浸润、管壁坏死等);
(4)排除可引起与PACNS类似的血管炎改变或与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相关的疾病(即排除系统性血管炎或其他可能导致相似影像学和病理学表现的疾病)。
1998年Moore和Richardson推荐的标准:
(1)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和多灶性神经系统障碍,症状至少持续6个月或首发症状非常严重;
(2)MRI显示脑动脉供血范围内的白质和灰质多发病灶;
(3)除外系统性炎性或感染性疾病;
(4)软脑膜或脑实质活检证实为炎性反应,无微生物感染、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的证据;
(5)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敏感。
2005年MacLaren提出的诊断标准:
(1)脑活检;
(2)特征性血管造影结果;
(3)在颅内动脉供血区的白质和灰质有多发性梗死;
(4)复查MRI时可发现新的梗死病灶;
(5)临床上对免疫抑制剂疗法敏感。
2009年Birnbaum和Hellmann在Calabrese和Mallek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1)有组织活检病理证实的血管炎证据,为确诊PACNS;
(2)MRI血管造影异常及脑脊液检查结果与PACNS表现一致,无组织学证据应考虑为可能的血管炎。
尽管有上述诊断标准,但总体看来,目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脑组织活检均无特异性或不具有通用性,诊断困难、检出率低。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由于MRI及血管成像的广泛应用,在缺乏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年轻人中,发现仅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疑似血管炎的改变并非少见,但因难有病理证实,诊断变得非常困难,难于给予明确诊断名称,因此,为适宜临床应用实际需求,我们提出以下诊断方案供参考。
PCNSA诊断依据:
(1)有仅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脑损害症状、体征;
(2)脑脊液检查无异常或仅有轻度非特异性异常;
(3)符合上述血管炎性改变的MRI病灶特点及血管成像学特点;
(4)对免疫抑制剂治疗较敏感;
(5)经持续3~6个月的病程随访,除可有复发病变外,未发现其他相关性血管炎改变的疾病,可排除系统性、感染性血管炎;
(6)经
符合上述(1)~(4)+(6)条者为确诊;符合(1)~(5)条为临床确诊;符合(1)~(4)条为可能。这个标准的优点在于不受难于操作的病理检查的限制,而以临床及影像为主,可提高PACNS的临床检出率。
治疗
推荐的治疗方案是
作者:郑州大学二附院神经内科 李建章
来源:李建章.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及诊断商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7):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