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作者:杨成兰、魏在荣,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
烧伤疼痛开始于烧伤即刻并可能持续存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烧伤疼痛使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烧伤后不同时期,疼痛发生机制不同,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也不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烧伤救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关于烧伤疼痛治疗的报道也在不断增多。但目前临床对烧伤疼痛的重视和认识还不够,进一步提高烧伤疼痛救治水平,改变烧伤疼痛救治观念仍然任重道远。本文就烧伤疼痛分类与产生机制、程度评估与治疗等进行综述。
1 烧伤疼痛分类与产生机制
1.1 分类
目前,国内外一致将烧伤疼痛分为以下几类。(1)烧伤急性疼痛,伤后即刻出现,程度剧烈。此类疼痛剧烈程度与烧伤深度等有关,如浅Ⅱ度烧伤急性疼痛较为剧烈,较深Ⅱ度及Ⅲ度烧伤重。(2)烧伤背景性疼痛,又称静息痛,是患者在休息时能持续感受到的疼痛,程度较其他类型的烧伤疼痛轻。(3)烧伤操作性疼痛,于创面换药及护理等操作过程中出现,一般为中重度疼痛,持续时间短。(4)烧伤术后疼痛,即术后术区的疼痛,该类疼痛较为剧烈。(5)烧伤暴发性疼痛,是指突然发生的剧烈、短暂的疼痛,对创面进行处理过程中和休息时均可发生,可能与机体处于疼痛敏感状态有关。(6)其他,瘢痕增生期的瘙痒、刺痛等不适感受常被归为其他类。
1.2 产生机制
烧伤疼痛的产生与机体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是机体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的结果。疼痛的剧烈程度与烧伤深度有关,一般来说,浅Ⅱ度烧伤表现为
烧伤后变性坏死组织产生大量ATP和神经递质,这些化学物质通过激活电压门控钠、钙离子通道从而持续激活痛觉感受器。同时,受损部位的炎性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P物质、
2 烧伤疼痛程度评估
2.1 成年烧伤患者的疼痛评估法
2.1.1 自我评估法
烧伤较轻,有表达能力的成年烧伤患者,通常使用自我评估法评估疼痛,经典的有以下几种。(1)数字评分法(NRS),临床应用最为广泛。NRS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易于记录,适用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患者。(2)视觉模拟评分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可信度相对较高,较少受语言的限制。评价前需向患者耐心讲解评估方法,不适用于理解力欠佳的患者。(3)口述评分法,该方法易理解,但易受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差异的影响,精确度不高。其他成年烧伤患者疼痛的自我评估法还包括简化麦吉疼痛问卷、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
2.1.2 非自我疼痛评估法
烧伤危重成年患者的疼痛评估,常用非自我评估性的行为评估法,其中最常用的是疼痛行为评分量表(BPS)。BPS主要应用于无交流能力的重症插管患者,内容包括面部表情、上肢运动、
2.2 烧伤患儿的疼痛评估法
舒适评估量表常用于烧伤ICU患儿疼痛评估,通过观察患儿肌肉张力、面部紧张程度等反映患儿舒适程度的指标来判断疼痛程度。FLACC疼痛评估量表包括表情、肢体动作、行为、哭闹、可安慰性5项评估指标,该评估法易于操作,临床上广泛应用于3岁以下儿童术后疼痛评估。
3 烧伤疼痛的治疗
对于有主观镇痛需求或评估结果为中度及中度以上的烧伤患者,都应该给予积极、有效的镇痛处理。烧伤疼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3.1 药物治疗
镇痛药按其药理学特点可分为
阿片类镇痛药是临床上最常用、镇痛作用最强的止痛药,常用的有吗啡、
非甾体类镇痛药作用时间短,常用于局部换药或对创面刺激较小的操作,镇痛强度比阿片类镇痛药弱。非甾体类镇痛药主要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等致痛、致炎因子的合成而减轻疼痛。其代表药有
抗焦虑药一般不单独用于烧伤疼痛的治疗,常与阿片类镇痛药联合使用。在对患者创面进行换药等非手术室内操作前半小时给药能有效降低患者焦虑程度。抗焦虑类药物如
其他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包括
3.2 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作为辅助治疗,在治疗烧伤患者疼痛、焦虑方面疗效显著,其安全性远高于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心理疗法、物理疗法及其他。
心理疗法包括催眠镇痛法、转移注意力法、
4 不同类型烧伤疼痛的治疗
4.1 急性疼痛的治疗
医务人员在对烧伤患者的急性疼痛程度进行正式评估前,需根据患者及患者创面的特点,快速评估患者气道、呼吸和循环,并进行简单的应急处理。轻度烧伤患者伤后可立即使用冷疗法。医师接管患者后,立即使用止痛药对其镇痛,可静脉注射阿片类镇痛药,甚至联合用药。(1)缓慢静脉注射吗啡10 mg或
4.2 背景性疼痛的治疗
背景性疼痛程度较轻者可口服短效制剂
4.3 操作性疼痛的药物治疗
对于面积较小、操作时间短的换药,可于操作前口服阿片类药物或行局部麻醉。有研究表明,吸入氧化亚氮对于操作性疼痛也有一定的效果[35]。用自控镇痛设备持续静脉泵入药物镇痛的患者,可于操作前加大输入剂量。若患者换药面积大、操作时间长,可送手术室行麻醉镇痛。操作性疼痛常常还伴有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障碍,可联合应用苯二氮卓类、
4.4 术后疼痛、暴发性疼痛及其他疼痛的治疗
烧伤术后疼痛常使用自控镇痛设备持续静脉泵入药物镇痛,如芬太尼0.6~0.8 mg+氟哌利多5 mg加入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维持剂量2 mL/h。烧伤暴发性疼痛的处理可参照急性疼痛的治疗方法,必要时需结合疼痛专科医师的治疗意见。瘢痕增生期的瘙痒、刺痛等其他烧伤疼痛常用按摩等物理疗法治疗。
研究显示,依据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制订的烧伤背景性疼痛及操作性疼痛诊疗规范在临床上具有实用价值。具体流程为:每天早上9点、下午6点用NRS对患者背景性疼痛进行评估,对换药等操作性疼痛则在操作后立即评估,根据疼痛评分结果调整镇痛药物剂量及镇痛方法。镇痛方案在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的基础上,应遵循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用药种类应根据患者烧伤疼痛的严重程度来选择,从非阿片类药物(
5 小结
近年来,烧伤疼痛的治疗虽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仍面临很多问题。临床上,医务人员对烧伤疼痛的治疗意识不强,尚缺乏统一、规范的诊疗指南;基础研究方面,关于烧伤疼痛产生的机制以及药物与非药物治疗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便为临床烧伤疼痛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来源:中华烧伤杂志,2017,33( 1 ): 61-6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