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凡案例 | 迷雾中的诊断:这份病例带你追踪肺癌患者发热的"真凶"
2025-11-03

图片




图片

作者:徐龙 四会市万隆医院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

前言




发热,是肿瘤患者诊疗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同一把需要警惕的“双刃剑”。它既可能是机体遭遇普通感染的信号,也可能是疾病本身或相关治疗引发的特殊反应。对于免疫力本就薄弱的肿瘤患者而言,准确识别发热的根源至关重要。是常见的细菌或病毒感染,还是与肿瘤相关的肿瘤热,亦或是化疗、放疗等抗癌手段带来的不良反应?不同的病因,意味着截然不同的处理策略与临床决策。


本文旨在结合临床病例分析肿瘤患者发热的常见原因、评估要点及处理原则,希望能为临床医师提供临床诊疗思维,共同守护治疗过程中的生命体温。



病史摘要


患者3月前咳嗽咳痰。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予肺穿刺后根据病理结果确诊肺恶性肿瘤,发病至今,予阿替利珠单抗抗肿瘤治疗,未规范化治疗;居家修养,8天前突发全身疼痛,伴有发热,至我院门诊就诊,门诊予感冒灵颗粒、双氯芬酸钠栓治疗,效果不佳。今日乏力、胸闷、全身疼痛、时有发热,偶有咳嗽咳痰,无头晕、恶心呕吐,精神差,胃纳差,睡眠差。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肺恶性肿瘤伴发热”收入院。


治疗经过


9月10日-9月12 日(D1-D3)


患者期间乏力、胸闷、全身疼痛、午后有发热,偶有咳嗽咳痰,白色粘痰,无其他特殊不适。


9月11日


胸腹水B超检查及穿刺定位:左侧胸腔少量积液。


肺部CT(对比8月3日胸片):

  1. 左肺下叶实性肿块较前轻度减小,空洞内气液平面消失,局部结节状突起;纵、肺门区多发淋巴结转移,左侧胸膜转移灶大致同前;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基本同前。

  2. 新见右肺上叶少许炎性增殖灶。  


图片


9月13日-9月15日(D4-D6)


患者期间仍有乏力、胸闷、全身疼痛、午后或夜间有发热,偶有咳嗽咳痰,白色粘痰,无其他特殊不适。


图片


9月16日-9月17日(D7-D8)


患者期间仍自觉有乏力加重、胸闷、全身疼痛、午后或夜间有发热,偶有咳嗽咳痰,白色粘痰,无其他特殊不适。


图片


9月18日-9月19日(D9-D11)


患者期间精神好转,未诉乏力、胸闷及全身疼痛缓解、未有发热,偶有咳嗽咳痰,白色粘痰,无其他特殊不适。


图片


9月21日-9月22日(D12-出院)


患者期间精神状态良好、偶有咳嗽咳痰,白色粘痰,未诉特殊不适。


图片


出院诊断:1.肺部恶性肿瘤  2.肿瘤发热


讨论

Q

该患者肿瘤伴发热,感染相关性生物指标升高一定是感染吗?



通常情况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会在细菌感染时不同程度地升高。然而,血液系统疾病、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以及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种非感染因素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升高。此外,生理性因素如新生儿期、月经期、妊娠期、分娩以及情绪波动等,也会引起这些细胞数量的增加[1]


细菌感染时,血清 CRP 通常会呈现中等至较高程度升高,其中80%的患者CRP超过 100 mg/L,88%- 94%的患者超过 50 mg/L[2-3]。病毒感染时,CRP水平通常保持正常或轻度升高。定量测定脑脊液及其他浆膜腔积液中的 CRP 水平亦可对脑膜炎和浆膜腔炎症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然而,CRP的特异性特异性较低,在许多非感染性疾病如外伤、手术、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特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也可显著升高。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对1735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典型的细菌性肺炎PCT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及其他病原体感染者。研究采用0.25 μg/L作为诊断阈值,用于鉴别细菌感染与非细菌感染,其阴性预测值达到92.4%[4]


小结:综合上述研究共识及患者感染相关性生物指标,该患者非感染发热可能性较大。

Q

患者痰培养MRD铜绿假单胞菌,是否为定植菌?



2022版《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推荐感染和定植的鉴别要点:(1)阳性结果是否来自合格的呼吸道标本;(2)是否具有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的高危因素;(3)是否存在明确的下呼吸道感染诊断;(4)PA出现的时间是否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或病情加重的时间相符合;(5)病情加重是否能够排除其他原因;(6)是否下呼吸道标本多次分离到PA,且未被经验性治疗所覆盖;(7)使用敏感药物抗 PA治疗是否有效。


小结:管该患者的痰培养呈阳性且具有PA感染的高危因素,但目前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依据尚不足够。呼吸道标本仅在一次检测中分离出PA,且不能排除取样过程中的不规范因素。此外,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多日后疗效仍不明显。综合评估后,考虑该患者痰培养中的多重耐药(MRD)铜绿假单胞菌可能是定植菌或标本污染的结果。

Q

患者出院诊断肿瘤发热的诊断依据是?



肿瘤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无特异性的血清学标志物,其诊断缺乏金标准,常采用排除性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病史、体格检查、适当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后,与感染性发热、药物性发热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鉴别,尤其需要排除感染引起的发热后确定肿瘤性发热的诊断。


中国肿瘤临床刊文《肿瘤性发热的诊治进展》推荐诊断标准:(1)每天至少1次体温超过37.8℃;(2)发热持续2周以上;(3)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缺乏感染证据;(4)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至少7天仍发热;(5)在接受萘普生治疗时保持正常体温,通过萘普生试验及时、完全退热,同时应排除感染性发热、药物性发热、过敏反应、输血反应等。      


小结: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肿瘤热的诊断标准:其发热体温和持续时间与临床肿瘤热的特征相符。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明确的感染证据。此外,患者的萘普生实验结果为阳性,并且经过超过7天的抗生素治疗后,发热情况未见好转。在发热之前,患者未使用任何药物或接受输血,血象检查也未提示过敏反应。这些因素均支持肿瘤热的诊断。


总结


对于肺肿瘤伴发热患者诊疗建议:(1)当患者感染相关指标轻度升高时,建议将PCT作为更具参考;(2)应密切关注痰培养结果,并定期评估抗感染治疗的疗效,这将为后续的诊疗提供重要的指导思路;(3)需重视肿瘤引发发热的可能性,萘普生试验或可提供有力的指向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感染相关性生物指标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17年4月第40卷第4期

[2]Vanderschueren S,Deeren D, Knockaert DC,et al. Extremely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J]. Eur J Intem Med, 2006,17(6):430-433.

[3]Le Gall C,Désidéri-Vaillant C, Nicolas X. Significations ofextremely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 about 9l cases in a Frenchhospital center[J]. Pathol Biol( Paris),2011 ,59(6):319-320.DOI:10.1016/i.patbio.2010.03.003.

[4]Self WH, Balk RA, Grijalva CG, et al. Procalcitonin as a marker[18]of etiology in adults hospitalized with 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l1. Clin Infect Dis, 2017,65(2):183-190.DOL:10.1093/cid/cix3 17.

[5]中国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2 年8 月第 45 卷第 8 期 Chin J Tuberc Respir Dis, August 2022, Vol. 45, No. 8

[6]陈衍智.肿瘤性发热的诊治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2,39(6):355-357.DOI:10.3969/j.issn.1000-8179.2012.06.015.


审校:Squid

排版:Squid

执行:Aurora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