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新型抗抑郁药的主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症状(恶心、腹泻、胃出血、消化不良),肝毒性,体重增加及代谢异常,心血管问题(心率、QT间期延长、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泌尿系统症状(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障碍,低钠血症,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癫痫阈降低、锥体外系副作用、认知障碍),泌汗,睡眠障碍,情感障碍,眼部症状(青光眼、白内障),高泌乳素血症。
新一代抗抑郁药(ADs)已广泛应用于重性抑郁障碍的一线治疗,并被认为较过去的TCAs更加安全。据估计,2005-2008年,抗抑郁药是美国18-44岁群体中使用最多的处方药,在全人群中位列第三。那么在新型ADs中,各种药物的副作用、耐受性及安全性各有何特点呢?
8月11日发表于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IF 7.632)的一篇综述中,研究者André F. Carvalho等总结了SSRIs、SNRIs、安非他酮、米氮平、曲唑酮、阿戈美拉汀、维拉唑酮、左旋米那普仑及沃替西汀等的副作用及安全性,为ADs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主要内容如下:
副作用概览
新型ADs副作用包括:胃肠道症状(恶心、腹泻、胃出血、消化不良),肝毒性,体重增加及代谢异常,心血管问题(心率、QT间期延长、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泌尿系统症状(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障碍,低钠血症,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癫痫阈降低、锥体外系副作用、认知障碍),泌汗,睡眠障碍,情感症状(情感平淡、心境转相、反常反应),眼部症状(青光眼、白内障),高泌乳素血症,以下将详述。
总体上,ADs的副作用多为一过性,可在开始治疗后数周消失。然而,潜在的严重不良事件可能持续存在或之后发生,导致医源性合并症。其他相关问题还包括自杀、过量安全性、停药综合征、妊娠及哺乳期风险及恶性肿瘤风险。
各种副作用的机制及特点
胃肠道症状
5-HT在胃肠道(GI)感觉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5-HT受体或5-HT水平的药物均可影响胃肠道动力。最常见的SSRIs及SNRIs所致GI副作用包括恶心、腹泻、消化不良、消化道出血及腹痛,近一半的患者可发生,且多出现于用药最初几天或几周内。SSRI短期(7-28天)使用与胃肠道出血显著相关,使用时应借鉴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及阿司匹林时的预防措施。
部分研究显示,SSRIs中氟伏沙明的GI副作用风险最高,而艾司西酞普兰的风险较低,但上述结果多来自于观察性及病例系列研究。一项meta分析显示,相比于SSRIs和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导致恶心及呕吐的风险更高,而舍曲林的腹泻发生率高于其他SSRIs和文拉法辛。此外,相比于速释剂型,文拉法辛及帕罗西汀缓释剂型引起恶心的风险可能更低。
针对最新的几种抗抑郁药(沃替西汀、维拉佐酮和左旋米那普仑),相关证据仍有限;然而与其他抗抑郁药一样,恶心同样是报告率最高的副作用。
肝毒性及过敏性反应
AD所致肝毒性主要通过代谢和/或免疫过敏两种机制形成。SSRIs及SNRIs所致肝毒性发生率约为0.5~1%,多呈剂量依赖性,谷丙转氨酶升高至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提示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所致肝损伤(DILI)。肝毒性多于抗抑郁药治疗后数日至6个月内出现,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可能与抑郁症状相重叠。多重用药可升高肝损伤风险,尤其是经由相同CYP450同工酶代谢的药物联用,如度洛西汀+曲唑酮、度洛西汀+氟西汀、度洛西汀+米氮平、文拉法辛+曲唑酮。
SSRIs中,西酞普兰与艾司西酞普兰的肝毒性风险最低,而萘法唑酮已因肝毒性退出市场。近期回顾显示,阿戈美拉汀导致肝损伤的比例高达4.6%。既往病例报告中,使用萘法唑酮、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及阿戈美拉汀的患者曾出现危及生命的肝损害,其中一些需肝脏移植治疗。对于肝病史患者,尽量选择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
皮肤副作用
由于血小板聚焦效应,使用SSRIs可能导致瘀点或瘀斑;暴露于日光后,个别患者可出现面部、颈部及背部的皮肤反应。长期使用SSRIs与头发、皮肤及指甲的色素沉着相关。另外,抗抑郁药可导致脱发,氟伏沙明尤为常见。SNRIs似乎不造成除大汗之外的皮肤异常。使用米氮平与皮疹、痤疮、剥脱性皮炎及脱发相关。
体重增加及代谢副作用
体重增加既可能是抑郁改善的表现,也可能是非典型抑郁的临床症状。多数ADs均可在相当一部分患者中引起体重增加,可能机制包括:
①特定受体作用(如H1、5-HT2C受体);
②镇静作用导致热量消耗下降;
③食物喜好变化;
④口干/咽干导致高热量饮品摄入量增加。
米氮平与体重增加的相关性最为一致。然而,75~90mg以上的剂量下,米氮平导致体重增加的效应反而降低。另外,安非他酮治疗24周可使一个亚组的患者体重降低12.9%。少数证据显示,沃替西汀及维拉唑酮不会引发抑郁症患者显著的体重增加。
具有增重效应的ADs(如TCAs、米氮平)通常对血脂指标也有影响,例如对血清胆固醇水平有独立于体重的直接影响。一项近期meta分析显示,抗抑郁药(主要为SSRIs及TCAs)可升高糖尿病风险(OR=1.5,95%CI 1.08-2.10),但是否为因果关联尚不确定。
心血管
相比于TCAs,新型ADs的心血管安全性明显提升,抗胆碱能副作用较轻,急性过量安全性升高。SSRIs可能与基础心率降低有关,但近期一项大型研究得到了相反的结果;SNRIs(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左旋米那普仑)则可升高基础心率。此外,SSRIs及SNRIs均可降低心率变异性(HRV),后者可能是心血管事件的显著预测因素。
SSRIs对QTc间期延长的影响也备受关注。西酞普兰可导致具有临床显著意义的QTc间期延长,也与尖端扭转型室速相关。近期一项meta分析显示,西酞普兰似乎是与QTc间期延长相关性最为显著的SSRI。病例报告显示,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个体,氟西汀及舍曲林可能导致QTc间期延长。帕罗西汀是导致QTc间期延长风险最低的SSRI。
证据显示,文拉法辛可引起舒张压较基线升高15mmHg,而剂量<200mg/d者风险相对较低。度洛西汀、左旋米那普仑也可能升高血压,但幅度似乎较小,临床意义有待澄清。SNRIs是否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心脏传导功能受损或心律失常,目前证据尚不一致。
直立性低血压的临床症状从体位性头晕到血压及心率的改变。众所周知,TCAs可通过拮抗α1受体引发直立性低血压;而SSRI引起的直立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患者,但机制尚不明确。SSRI中,帕罗西汀与直立性低血压关联最密切,至少部分可能与其抗胆碱能作用有关。氟西汀同样可能升高老年人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
一些研究显示,SNRIs中,文拉法辛导致60岁以上患者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的比例超过50%,最可能继发于该药强大的NE能效应。一些病例报告则显示,度洛西汀也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此外,米氮平引发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高达7%。
泌尿生殖系统
SSRIs可通过作用于中枢排尿通路引起尿潴留,但发生率很低,目前仅见于病例报告,且绝大多数情况为SSRIs与苯二氮䓬类和/或抗精神病药联用时。这些文献尤其关注了氟伏沙明,而与氟西汀相关者较少。机制方面,SSRIs可同时导致尿液储存及影响排空。SNRIs可通过作用于α1受体引起尿潴留。病例报告显示,文拉法辛及瑞波西汀可引起尿潴留;此外,文拉法辛还有导致尿失禁的报告,其机制可能与5-HT4作用相关。与之类似,度洛西汀可能与尿潴留及排尿犹豫有关。
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显示,使用SSRIs导致尿失禁的风险比为1.61,其中相对风险最高的是舍曲林。
性功能障碍
抑郁症患者性功能障碍的比例远高于一般人群,而ADs可从多方面影响患者性功能,导致性欲降低、唤起障碍(男性勃起障碍、女性阴道润滑障碍)、性高潮障碍。这些副作用可能是抗抑郁药相关的副作用中漏报最严重的,是导致停药或依从性欠佳的重要原因,故医师应主动监测此类副作用。其可能的机制包括但不限于药物对中脑边缘区的作用、心理因素、躯体合并症、使用其他药物等。基于一种假说,SSRI及SNRIs类的5-HT能作用可降低中脑缘DA能的传递,而后者已知与性高潮及性欲相关。
使用SSRIs的患者出现性功能副作用的发生率高达50-70%,且不同药物之间差异甚微,无统计学意义。DA能或NE能较强的药物导致性功能障碍的风险较弱,或无此副作用。研究显示,安非他酮在性副作用方面安全性相对较高,使用其他药物出现性功能副作用者可换用该药。此外米氮平、阿戈美拉汀的风险也较低,而沃替西汀及维拉唑酮可能优于SSRIs。除选药及换药外,5-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可缓解ADs所致勃起功能障碍。另外,一部分患者的性功能障碍在停用抗抑郁药治疗后可能持续存在。
低钠血症
此方面的证据多为病例报告及一些观察性研究。对于SSRIs而言,其发生率与定义相关:采用<135 mmol/L时,其发生率为9-40%;然而采用<130 mmol/L时,发生率则降至0.06–2.6%。ADs中,SSRIs及文拉法辛与低钠血症的关联性最强;而在SSRIs中,现有证据显示氟西汀、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的发生率稍高,而帕罗西汀、舍曲林相对较低。SNRIs的证据更为有限,结果与SSRIs相仿。有限证据显示,米氮平及TCAs引发低钠血症的风险相对较低。
老年患者及使用利尿剂的个体中,低钠血症的发生风险显著更高。ADs引发低钠血症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但此类药物可升高抗利尿激素(ADH)的释放或升高其敏感性,进而产生类似于ADH分泌异常所造成的临床状况。治疗方面,可考虑停用抗抑郁药、限制入量及利尿治疗。
骨质疏松
多项研究显示,抑郁症本身即可升高骨质疏松风险及降低骨密度(BMD)。一项近期的荟萃分析显示,抗抑郁药可显著降低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变化可能与炎症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复杂相互作用有关。SSRIs可导致骨折风险的升高(RR=1.72,95%CI 1.51-1.95),且这一效应独立于BMD变化。
一项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显示,SSRIs中,高剂量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及舍曲林与较高的骨折风险相关(OR=1.98,95%CI 1.82-2.16),而米氮平、文拉法辛、瑞波西汀则无显著风险。然而,目前尚不能判断这一相关性是药物所致、疾病进展还是两者共同作用的产物。
出血
所有5-HT能ADs均与出血风险的升高相关,机制可能包括血小板再摄取5-HT的减少。SSRIs中,氟西汀、帕罗西汀及舍曲林相关血小板功能异常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SSRIs可升高外科手术中的出血风险。其他ADs中,文拉法辛及米氮平也可升高出血风险。联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已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或联用肝素似乎进一步升高ADs相关出血风险。
使用SSRIs可能与上消化道出血相关,而联用NSAIDs时的总体风险更是大大提高。SNRIs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相对较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拮抗出血风险的上升,其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确认。
文献索引:Carvalho AF, et al.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Newer Generation Antidepressant Drugs: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 August 11, 2016. DOI: 10.1159/000447034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