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如何用药,最新基层指南为您答疑解惑!(附下载链接)| 指南共识
2020-09-28 来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近日,《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发布《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对CAP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摘录了各个药物的用药目的、用法用量和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禁忌证、不良反应、规格、药代动力学、详细使用方法等信息,请见指南全文。文末附有指南下载链接。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1)社区发病。

(2)肺炎相关临床表现: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伴或不伴脓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发热;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啰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3)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新出现的斑片状浸润影、叶或段实变影、磨玻璃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符合(1)(3)及(2)中任何1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

 

(二)鉴别诊断

 

应排除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肺水肿、肺

不张、肺血栓栓塞症、肺嗜酸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等其他肺部疾病。

 

(三)重症CAP

 

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

 

1. 主要标准:

(1)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

(2)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2. 次要标准:

(1)呼吸频率≥30次/min。

(2)氧合指数≤250 mmHg(1 mmHg=0.133 kPa)。

(3)多肺叶浸润。

(4)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

(5)血尿素氮≥7.14 mmol/L。

(6)收缩压<90 mmHg需要积极液体复苏。

 

药物治疗原则

 

(一)抗感染治疗

 

CAP治疗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度、治疗场所、年龄、基础疾病等决定初始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具体治疗方案见表1。

 

表1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1601286462475482.png

注:COPD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呼吸喹诺酮类包括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 无

 

(二)其他治疗

 

1. 氧疗与呼吸支持:对有高碳酸血症风险患者,在获得血气结果前,血氧饱和度宜维持在88%~92%。

 

2. 咳嗽、咳痰处理:如果以干咳为主,可酌情使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痰量过多或有脓痰时,患者可能会发生咳痰不畅,需要促进痰液咳出,可予以氨溴索等祛痰药物,以降低痰液黏稠度,有利于排痰。具体治疗药物见表2。

 

3. 发热处理:体温过高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或使用解热退热药物。具体治疗药物见表2。

 

表2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常用药物

1601286518745599.png

 

(三)疗程

 

抗感染治疗一般于退热2~3 d且主要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停药,不可以肺部阴影吸收程度作为停用抗菌药物的指征。通常轻、中度CAP患者疗程5~7 d。

 

非典型病原体治疗反应较慢者疗程延长至10~14 d。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菌属或厌氧菌等容易导致肺组织坏死,抗菌药物疗程可延长至14~21 d。

 

治疗药物

 

一、抗感染药物

 

(一)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1. 用药目的:适用于肺炎链球菌等其他敏感菌引起的CAP的治疗。

 

2. 用法和用量:以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总量计。

 

(1)成人:

 

①口服:625 mg(4∶1)/次、2 次/d,或375 mg(2∶1)/次、3次/d;感染较重者,1 000 mg(7∶1)/次、2次/d,或625 mg(4∶1)/次、3次/d。

②静脉:1 200 mg/次、3~4次/d。

 

(2)特殊人群用药:

 

➤ 老年人根据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剂量;

 

➤ 脐带血中浓度为母体血药浓度的1/4~1/3,不建议孕妇使用;本品可分泌入乳汁,哺乳期妇女慎用或用药期间暂停哺乳。

 

➤ 肾功能减退者,应根据肌酐清除率(Ccr)调整剂量或给药间隔(以静脉给药为例):Ccr>30 ml/min时无需调整;Ccr 为10~30 ml / min 时,初始1 200 mg/次,随后600 mg/次、2 次/d;Ccr<10 ml/min时,初始1200 mg/次,随后600 mg/次、1次/d;阿莫西林可被血液透析清除,需在透析后补充600 mg。

 

3. 药物相互作用:不宜与双硫仑等乙醛脱氢酶抑制药合用;与氨基糖苷类合用具有协同效应;可降低口服避孕药作用。

 

(二)头孢曲松

 

1. 用药目的:适用于肺炎链球菌等其他敏感菌引起的CAP的治疗。

 

2. 用法和用量:

 

(1)肌内和静脉给药:每24小时1.0~2.0 g或每12小时0.5~1.0 g。每日最大剂量4.0 g。

(2)特殊人群用药:

①老年患者:除非老年患者有重度肾功能和肝功能损害,应用头孢曲松一般不需调整剂量。

②肾功能损伤患者:肾功能衰竭患者,药物中毒的风险增加。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清除率<

10 ml/min时,每日使用剂量少于2.0 g时,不需做剂量调整。血液透析清除头孢曲松的量不多,透析后无需增补剂量。

③肝功能损伤患者:慢性肝病患者使用头孢曲松时无需调整剂量。严重肝损害或肝硬化患者应调整剂量。

④孕期和哺乳期妇女使用需权衡利弊。

 

3. 药物相互作用:静脉输液中加入红霉素四环素两性霉素B、血管活性药物、苯妥英钠、氯丙嗪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时将出现浑浊。应用头孢曲松期间,饮酒或应用含乙醇的药物时,个别患者可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三)阿奇霉素

 

1. 用药目的:适用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CAP的治疗。

 

2. 用法和用量:口服,饭前1 h或饭后2 h服用。整片吞服。

(1)成人:口服,常用量第1日,0.5 g顿服,第2~5日,0.25 g/d顿服;或0.5 g/d顿服,连服3 d。

(2)特殊人群用药:老年人无需调整剂量;妊娠期须权衡利弊,只有在明确需要使用阿奇霉素的情况下才能在妊娠期给药;权衡药物对于婴儿的潜在获益和风险后,才可在哺乳期妇女中使用本品。

 

3. 药物相互作用

(1)与那非那韦合用,可能使阿奇霉素血药浓度升高。

(2)与口服抗凝药物合用,应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3)与地高辛合用,可能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升高,应密切监测。

(4)与麦角胺或双氢麦角胺合用,可能出现急性麦角中毒,表现为严重外周血管痉挛和感觉迟钝。

(5)与特非那定、环孢霉素、海索比妥和苯妥英合用,可能使这些药物血药浓度升高。

 

(四)左氧氟沙星

 

1. 用药目的:适用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CAP 的治疗。

 

2. 用法与用量:

 

(1)口服:0.4 g/d分2次服,或0.5 g/d顿服,疗程7~14 d。

 

(2)缓慢静脉滴注治疗剂量及疗程同口服,根据病情需要,可先予静脉滴注,继以口服左氧氟沙星的序贯疗法,需注意左氧氟沙星的注射剂只供缓慢静脉滴注,不可快速静脉输注,也不可用作肌内注射。每0.2克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时间不少于60 min。国外左氧氟沙星的用法与用量(口服与静脉给药剂量相同)如下:CAP,0.5 g/次、1次/d,疗程7~14 d。

 

(3)特殊人群用药:老年人须慎用,应用时需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肾功能减退者根据Ccr调整剂量或间隔时间:Ccr≥50 ml/min 时,无需调整剂量;Ccr<50 ml/min时需调整口服和静脉给药剂量。

 

3. 药物相互作用

 

(1)谨慎合用:皮质类固醇、非甾体类抗炎药。

(2)合用以下某些药物时请注意监测相应指标:合用降血糖药时需监测血糖;合用华法林时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合用茶碱类时需监测茶碱血药浓度。

(3)与含铝或镁的抗酸药、硫糖铝、金属离子制剂、含锌的多种维生素制剂、去羟肌苷合用时,应与口服左氧氟沙星间隔至少2 h服用。

 

(五)莫西沙星

 

1. 用药目的:适用于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所致的CAP的治疗。

 

2. 用法用量:

(1)成人:口服及静脉给药剂量相同,剂量均为0.4 g/次、1次/d。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程为7~14 d。

(2)特殊人群用药:老年人慎用,一般无需调整剂量;肾功能减退者无需调整剂量;血液透析和持续腹膜无需调整剂量;中、轻度肝功能损害者无需调整剂量。

 

3. 药物相互作用:与西沙比利、决奈达隆、美索达嗪、硫利达嗪、匹莫齐特、齐拉西酮利多卡因、氟卡尼、普鲁卡因胺美沙酮三氧化二砷等合用,出现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或心脏停搏等心脏毒性的风险增加,属禁忌。

 

甲苯磺丁脲二甲双胍格列齐特格列美脲阿卡波糖胰岛素等降糖药合用可致血糖波动。和阿洛司琼合用会导致阿洛司琼血药浓度增加。服用铁剂和抗酸药明显降低莫西沙星的生物利用度。与华法林合用会导致华法林作用增加。

 

(六)多西环素

 

1. 用药目的:主要用于支原体或衣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引起的CAP的治疗。

 

2. 用法和用量:


(1)成人:细菌性感染,第1日总量100 mg、每12 小时1 次;继以100~200 mg/次、1 次/d,或50~100 mg/次、每12小时1次。

(2)特殊人群用药:美国FDA 妊娠期用药安全性分级为口服给药D。哺乳期妇女应避免使用。肾功能损害者可应用多西环素,无需调整剂量。

 

3. 药物相互作用:

 

巴比妥类、苯妥英或卡马西平与多西环素合用时多西环素血药浓度降低,需调整多西环素的剂量。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需要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二、祛痰药

 

(一)氨溴索

 

1. 用药目的:适用于伴有痰液分泌异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性、慢性支气管肺疾病的祛痰治疗。

 

2. 用法和用量:

 

(1)成人:急性疾病或者慢性疾病的初始治疗,30~60 mg/次、2~3次/d。如需长期服用,14 d后剂量可减半。餐后服。

(2)特殊人群用药:老年患者可按推荐剂量服用。肝、肾功能受损者应咨询医生后才可使用。妊娠(3个月后)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3. 药物相互作用:氨溴索与某些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头孢呋辛、红霉素、多西环素)合用可升高抗菌药物在肺组织的浓度分布。避免同服强力镇咳药。

 

(二) 乙酰半胱氨酸

 

1. 用药目的:用于痰液黏稠引起的咳痰困难。

 

2. 用法与用量:

 

(1)成人:口服,0.2 g/次、2~3 次/d。泡腾片:0.6 g/次、1~2次/d,用半杯温开水溶解,最好在晚上服用。

 

(2)特殊人群用药:

 

①老年人用药无特殊。

②有胃溃疡或胃溃疡病史者,慎用。

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只有在非常必要时,权衡利弊后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乙酰半胱氨酸能降低青霉素、头孢菌素、四环素等的药效,不宜混合或并

用,必要时可间隔4 h 交替使用。乙酰半胱氨酸与碘化油糜蛋白酶胰蛋白酶配伍禁忌。乙酰半胱氨酸与硝酸甘油合用可增加低血压和头痛的发生。

 

(三)羧甲司坦

 

1. 用药目的:用于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者的祛痰治疗。

 

2. 用法和用量:

(1)片剂:0.25~0.50 g/次、3次/d。

(2)口服溶液剂:0.2~0.5 g(10 ml)/次、3次/d。

(3)特殊人群用药: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慎用;消化道溃疡者慎用。

 

3.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同服强力镇咳药。

 

三、镇咳药

 

(一)右美沙芬

 

1. 用药目的: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干咳的止咳。

 

2. 用法用量:

 

(1)成人:片剂、糖浆剂、颗粒剂,15~30 mg/次、3~4 次/d;缓释片剂,30 mg/次、2 次/d,不可掰碎服用。

 

(2)特殊人群用药:妊娠前3个月内和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哮喘患者、多痰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3. 药物相互作用:不得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及抗抑郁药并用;不宜与乙醇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物并用,因可增强对中枢的抑制作用。

 

(二)喷托维林

 

1. 用药目的: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干咳的止咳。

 

2. 用法和用量:

(1)成人:口服,25 mg/次、3~4次/d。

(2)特殊人群用药: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用药经验不足,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药物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药物不详。

 

四、解热镇痛类药物

 

(一)对乙酰氨基酚

 

1. 用药目的:用于成人CAP引起的发热、头痛、肌肉痛等。

 

2. 用法和用量:

 

(1)成人:

 

①口服:退热镇痛,0.3~0.6 g/次,每4小时1次,或4次/d,一日量不宜超过2.0 g。退热疗程一般不超过3 d。

②肌内注射:0.15~0.20 g/次,不宜长期应用,退热疗程不超过3 d。

 

(2)特殊人群用药: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应用巴比妥类(如苯巴比妥)或解痉药(如颠茄)的患者,长期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致肝损害。对乙酰氨基酚与氯霉素同服,可增强后者的毒性。长期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增强抗凝药的抗凝作用。与齐多夫定合用会增加二者毒性。

 

(二)吲哚美辛

 

1. 用药目的:用于高热的对症解热,可迅速大幅度短暂退热。

 

2. 用法与用量:

 

(1)成人:直肠给药,50~100 mg/次、1次/d。一日剂量不宜超过200 mg。

(2)特殊人群用药:老年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

 

3. 药物相互作用: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合用可增加肾脏不良反应。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同用时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增高。与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盐同用时并不能加强疗效,而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增多并增加出血倾向。

 

下载指南全文链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1669

 

以上内容来自: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用药指南编写专家组,  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基层合理用药指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19(9):783-79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