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概览
2016-01-11 来源:医脉通

由于机制较为新颖,多巴胺部分受体激动剂在民间素有“第2.5代抗精神病药”之称。目前,FDA已批准了3种多巴胺部分受体激动剂。其中,阿立哌唑于2002年获批,在中国已有多年的临床使用经验;brexpiprazole和卡利拉嗪(cariprazine)则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获批上市,目前尚未进入中国市场。一项近期发表于《国际临床实践杂志》的综述中,纽约医学院的Leslie Citrome博士对上述三种药物进行了比较和概述。


适应证


首先,上述三种药物均被批准治疗精神分裂症;阿立哌唑和brexpiprazole同时被批准用于重性抑郁(MDD)的辅助治疗,阿立哌唑和卡利拉嗪被批准治疗双相障碍 I 型相关躁狂或混合发作的急性期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而言,阿立哌唑的适应征还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的易激惹以及抽动-秽语综合征。另外,阿立哌唑还拥有短效注射剂型,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急性躁狂相关的激越。


禁忌证


三种药物的禁忌证类似,如已知对药剂过敏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均有针对老年痴呆相关精神病的黑框警告;鉴于阿立哌唑和brexpiprazole也可用于治疗抑郁,这两种药物均具有针对自杀倾向的警示。


剂型


剂型方面,阿立哌唑最为丰富,包括片剂、口崩片、口服液、短效肌注剂型及长效针剂;brexpiprazole目前为片剂,而卡利拉嗪则为胶囊制剂。


作用机制


三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类似,但药效代谢动力学存在差异。作为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brexpiprazole针对D2受体的内在活性最低,而与5-HT1A和5-HT2A受体的结合力约为阿立哌唑的10倍,进而有效提高了耐受性。卡利拉嗪的D3/D2受体选择性高于阿立哌唑,而从理论上讲,亲D3受体的药物或具有认知改善效应。


半衰期及酶效应


三种药物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的半衰期均较长。阿立哌唑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半衰期分别为75和94小时;brexpiprazole及其主要代谢产物DM-3411(无活性)的半衰期分别为91和86小时,而卡利拉嗪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分别为2-4天及1-3周。因此,三种药物均为每天服用一次即可。


阿立哌唑和brexpiprazole均为CYP2D6抑制剂,而卡利拉嗪对CYP2D6则无显著抑制效应。


剂量


Brexpiprazole的起始剂量低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MDD的推荐剂量,因此该药需滴定加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起始剂量(10-15mg/d)的阿立哌唑即具有治疗效应,而卡利拉嗪的起始剂量也可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躁狂时,卡利拉嗪可能需要加量。


疗效


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针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尤其是阳性症状受到了一些人的关注甚至质疑。Citrome基于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对三种药物治疗成人患者的疗效进行了探讨和比较。在4项阿立哌唑针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成人患者的关键研究中,阿立哌唑的治疗应答率为38%,而安慰剂为24%。来自两项推荐剂量brexpiprazole的研究显示,brexpiprazole和安慰剂的治疗应答率分别为46%和31%。汇总数据显示,卡利拉嗪和安慰剂的治疗应答率分别为31%和21%。Citrome指出,若希望直接针对三种药物进行非劣性比较,需开展设计良好的头对头研究。


应答需治数(NNT)方面,阿立哌唑、brexpiprazole和卡利拉嗪分别为8、7和10。一般而言,NNT小于10即意味着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作为参照,氟哌啶醇针剂治疗急性激越的NNT为4。


针对急性双相躁狂,阿立哌唑与安慰剂的治疗应答率分别为47%和31%,而卡利拉嗪与安慰剂分别为57%和36%,两种药物的NNT分别为7和5。针对急性MDD,2项阿立哌唑的关键短期研究显示,阿立哌唑组治疗应答率为33%,而安慰剂组为20%;brexpiprazole与安慰剂的治疗应答率分别为23.2%和14.5%;两种药物的NNT分别为7和11。


耐受性


多年的临床实践已证实,阿立哌唑的耐受性较为理想。而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三种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均具有卓越的耐受性。如数据显示,使用阿立哌唑时,患者产生临床应答的可能性为体重增加≥7%的2.6倍;对于brexpiprazole而言,其诱导治疗应答的可能性为导致静坐不能的16倍;每使用卡利拉嗪(最高量6mg)治疗100名患者,方可出现一例相对于安慰剂有意义的镇静病例。三种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排序如下(基于间接比较):


▲ 体重增加风险:brexpiprazole>阿立哌唑>卡利拉嗪


▲ 镇静风险:阿立哌唑>brexpiprazole>卡利拉嗪


▲ 静坐不能风险:卡利拉嗪>阿立哌唑>brexpiprazole


目前已有针对brexpiprazole和卡利拉嗪用于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的研究,而联用卡利拉嗪治疗MDD的3期研究也在进行中。值得一提的是,brexpiprazole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阿尔茨海默病痴呆相关激越的研究也已进行至第3期。


目前,针对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的研究证据仍较少,且多为急性期研究,迟发性运动障碍(TD)、长期体重增加等副作用问题可能难以在这些研究中得以体现,故长期研究证据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但无论如何,治疗选择越多,治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


文献索引:Citrome L et al. The ABC's of dopamine receptor partial agonists - aripiprazole, brexpiprazole and cariprazine: the 15-min challenge to sort these agents out. Int J Clin Pract. 2015 Nov;69(11):1211-20. doi: 10.1111/ijcp.12752. Epub 2015 Oct 18.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