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5月15日至17日,第五届亚洲认知行为治疗大会暨第四届中国认知行为治疗学术年会在南京举行。16日上午的开幕式和主题报告结束后,医脉通有幸对世界心理治疗学会(the World Council of Psychotherapy) 副主席、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钱铭怡教授进行了简短的采访,内容整理如下。

钱铭怡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医脉通:这次大会选在中国召开,您认为这意味着什么?
钱铭怡教授:这次大会选择在中国召开,一是说明中国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发展得还是很不错,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刚刚又一位台湾的老师说,这些年过去,大家真的看到大陆的同行都在做什么。第二,大会也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中国与国际交流、接轨的平台和机会,从上午的几个主题报告也可以看到,大家重视研究,重视新的发展动态,这些都很好,会极大促进我们中国CBT的发展。
医脉通:上午的几场报告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或哪几个?
钱铭怡教授:我觉得都很不错。澳大利亚的黄天宝教授第一个带来了关于团体治疗的内容,可以感觉到,我们国内有点光埋头做事情,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团体凝聚力的问题,我们也有做这方面内容的,但我们关注的只是团体凝聚力比较好的一面。
第二个报告,是瑞士的Schnyder教授讲
第三个报告是加拿大Dobson教授带来的CBT治疗抑郁的研究和现状,让我们看到整个CBT发展的脉络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四个报告是德国的Fydrich教授介绍CBT训练和实践中自我体验的作用,提示我们治疗师本身需要一定量的自我体验,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的来访者。
两场中国学者带来的报告也非常好,一个是南京的张宁教授介绍CBT在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另一个是香港的梁永亮教授带来CBT在社区样本中的疗效。几个研究都证明CBT是有效的,如何在中国更好地推动CBT在中国的应用,是我们以后要做的。
医脉通:今年大会的主题是“认知行为治疗——研究与实践的平衡”,提出这样的主题,是不是因为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的研究和实践并不平衡?
钱铭怡教授:中国比较重视实践,实际上我们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但是将来研究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如果只有实践,光埋头干,没有研究,就会不规范,也没有一个指引的方向。
医脉通:谢谢您!
钱铭怡教授:我还想补充一点,这几年我发现,临床医生,尤其是精神科医生,对心理治疗越来越感兴趣,愿意把心理治疗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我认为非常非常好。
昨天上午我在南京脑科医院访谈了翟书涛老先生,他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中央医院的精神科就有一个团队,由心理部、社会部以及精神科医生组成,他们一起查房,一起讨论工作。那个时候,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手段非常少,他们特别重视心理治疗。翟先生说,精神科医生不会心理治疗是不行的。那时候他们想尽办法要把病人治好,心理治疗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手段。但是后来呢,慢慢发展到,只治病,没有治病人,所以现在再回来发展,我觉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治病人。老一辈的医学家,条件很有限,但他们一心一意要把病人治好的这种精神,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