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体之一。婴幼儿感染RSV后可能会引起气道高反应、出现反复喘息,甚至哮喘的风险增高,给公共医疗体系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下面八个问题,帮助我们一起走近RSV,理解RSV感染相关的知识,实现尽早地发现及合理地预防和治疗。
Q1:RSV是什么?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种可感染人呼吸道的RNA病毒[1],它可以感染各年龄段人群,但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
Q2:RSV感染的流行概况如何?
RSV的流行受地理位置和气候影响。北半球国家主要在11月至次年2月的冬春季流行;热带、亚热带地区潮湿的雨季感染率明显增高。我国北方主要以冬、春季流行为主(10月至次年3月,高峰在11-12月),南北方流行有差异。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RSV的流行强度显著降低,疫情后,国外及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RSV夏季流行高峰[3]。
Q3:RSV感染的疾病负担如何?
儿童RSV感染的疾病负担主要是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ALRTIs)引起的。最近国外的一项出生队列研究显示,0~24月龄儿童,RSV感染率为0.56次/年,12月龄时40%的儿童至少有过1次RSV感染,2岁时这一比例达66%[4]。据估计,2019年在0~60月龄儿童中,全球约有3300万人次的RSV相关ALRTIs病例,住院360万人次,其中26300例RSV相关ALRTIs住院死亡病例,归因总死亡101400例,我国每年0~60月龄儿童RSV感染引起的ALRTIs发病率约为40.3(29.7~54.6)/1000 [5]。
Q4:RSV怎么传播?
RSV是一种广泛流行的呼吸道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和接触传播[6]。
(1)空气传播:包括呼吸道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
(2)接触传播: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与感染者的面部、颈部或其他暴露皮肤发生接触,导致病毒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则是指易感者与含有病毒分泌物或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接触,从而导致病毒的传播。RSV病毒在硬质物体表面上(如桌子、婴儿床栏杆等)可以存活数小时。因此,当人们触摸到被病毒污染的物体后,再接触自己的眼睛、鼻子或嘴巴时,病毒就有可能进入身体。
Q5:儿童感染RSV有什么症状?
儿童感染RSV会引起上、下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龄段的临床表现有一定不同[6]。
(1)<2岁,特别是6个月内的婴儿:突出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病初2~4 d表现为
(2)>2岁的儿童:RSV感染多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塞、流涕、咳嗽、声音嘶哑,可有发热;也可表现为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Q6:如何知道儿童感染了RSV呢?
如果在RSV流行的季节,孩子(特别是<2岁的婴幼儿)出现了明显的咳嗽或者喘息症状,伴或不伴发热,都需要警惕RSV感染的可能。需要去综合医院的儿科或儿科专科医院进行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测是RSV感染的确诊依据。当前可用于RSV检测的方法包括呼吸道标本(鼻咽拭子、鼻咽部吸出物)中的RSV抗原检测、
Q7: RSV感染发展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s)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RSV感染后发展为ALRTIs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年龄<6月龄、男性、有兄弟姐妹、母亲吸烟、
Q8:RSV应该怎么预防?
预防RSV感染的手段可以分为一般性预防和特异性预防。
(1)一般性预防包括在RSV流行季节,增加通风,勤洗手(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溶液)、戴口罩,进行物品表面消毒,养成良好的咳嗽卫生习惯。还可通过鼻腔冲洗,降低上呼吸道病毒载量,减少病毒飞沫或气溶胶向空气中释放[3]。
(2)特异性预防:
MAT-CN-2505113-1.0-03/202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