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以确诊。影像学建议如下。
➤尽管
➤对于内科治疗下仍有持续或进展症状的,或有血栓扩大迹象的CVST患者,建议早期随访进行CTV或MRV检查。(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临床表现为CVST复发症状并既往有明确CVST病史的患者,建议复查CTV或MRV。(Ⅰ类推荐,C级证据)。
➤结合MR的梯度回波T2敏感性加权图像有助于提高CVST诊断的准确性。(Ⅱa类推荐,B级证据)。
➤对临床高度怀疑CVST的患者,而CTV或MRI结果不确定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行全
➤病情稳定的患者,为评估闭塞的皮层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在确诊后3~6个月进行CTV或MRV检查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
治疗
➤基础治疗
➤降颅压治疗:对于轻、中度脑水肿患者,抗凝治疗可改善静脉回流,不需要其他抗
➤控制
➤抗凝治疗
➤作用和不足
➤作用:可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阻止血栓延续发展,促进侧支循环通路开放,预防深静脉血栓和
➤不足:不能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
➤适应证及禁忌证
➤适应证:对于意识清楚的CVST患者应该给予皮下低分子
➤禁忌证: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病情危重,
➤药物和用法
抗凝早期口服
➤推荐意见
➤监测INR值并调整华法林剂量,目标值2.0~3.0。
➤需要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象,备有
➤颅内出血并非抗凝治疗禁忌证,可评价出血体积大小,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严重时可停用抗凝药物。
➤抗凝持续时间:对于病因明确且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华法林可使用3个月;对于病因不明确的高凝状态可服用华法林6~12个月;如果高凝状态无法纠正,建议终身抗凝;对于复发性CVST患者可考虑终身抗凝。
➤溶栓治疗
➤适应证及禁忌证
➤适应证:对于昏迷、静脉性
➤禁忌证: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治疗的患者;病情危重,脑疝晚期,去大脑强直。
➤系统性静脉溶栓
溶栓剂静脉滴注,经血液循环至颅内静脉窦内溶解窦内血栓使静脉窦再通,此治疗方法操作快速、简便,治疗费用相对较低,而且
➤溶栓药:尿激酶50~150万U/d,使用5~7d,同时检测
➤静脉窦接触性溶栓
将微导管通过股静脉入路置于血栓内,一方面显著提高了血栓内溶栓药物的浓度;另一方面,对血栓形成时间较长、溶栓速率较慢的患者,将微导管置于血栓远端,进行缓慢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使尿激酶反复循环溶栓,可提高静脉窦再通率,缩短静脉窦再通的时间。尿激酶50~150万U/d,静脉点滴,2~4次/d,3~7d,具体用药时间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影像学证实静脉窦是否基本通畅来确定。
➤推荐意见
➤目前尚未有充分证据支持CVST患者行系统性静脉溶栓,小规模病例系列研究支持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
➤对于部分经过充分抗凝治疗但病情仍进展的CVST患者,排除其他引起恶化的情况,可考虑静脉窦接触性溶栓治疗,系统性静脉溶栓需要更严格的病例挑选(尤其是针对那些无颅内出血或大面积出血性梗死有脑疝风险的患者)。
➤动脉溶栓
深静脉或小静脉血栓,以及静脉窦溶栓不能接触到的血栓采用动脉溶栓。经动脉途经的溶栓方法可将溶栓药物顺行送达静脉端,可有效溶解皮质及深静脉的血栓,在主引流静脉不通畅的情况下,可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开放侧支静脉回流途径。
具体尿激酶用量:经颈动脉穿刺,10万U/d,1次/d,5~7d,10~25min 缓慢注射,交替穿刺颈动脉。经股动脉入路,溶栓总量以50万U为宜。
➤其他治疗
➤机械开通:目前国内外有用导丝、球囊、保护伞及支架型取栓装置等方法机械碎栓和中间指引导管或抽栓装置抽栓。各医疗单位可根据患者病情、个人经验及单位条件谨慎选择。
➤支架成形术:对于正规治疗>6个月、慢性血栓、局部狭窄、症状无改善,远、近端压力差>10mmHg的患者,可考虑支架成形术。
➤推荐意见
➤目前尚未有充分证据支持CVST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
➤机械碎栓技术和支架成形术有病例报道和小规模病例系列研究所支持。当患者使用抗凝治疗后仍发生临床恶化,或患者由于静脉梗死发生占位效应,或患者因
医脉通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指导规范(2021年版)[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2,20(1):4-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