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是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高血压,主要分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肾实质性高血压。数据显示,我国非透析CKD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67.3%-71.2%,而透析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91.7%。近期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就其诊断和管理进行了详细介绍,一起学习下吧。
肾实质性高血压
病因
常见导致肾脏实质性高血压的疾病包括:
➤ 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 多囊肾性疾病;
➤ 肾小管-间质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梗阻性肾病、反流性肾病等);
➤ 代谢性疾病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等);
➤ 系统性或结缔组织疾病肾损害(狼疮性肾炎、硬皮病等);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脏疾病(轻链沉积病);
➤ 遗传性肾脏疾病(Liddle 综合征等)。
诊断
肾实质性高血压的诊断依赖于:
➤ 肾脏病史;
➤ 蛋白尿、血尿;
➤ 肾功能异常;
➤ eGFR降低;
➤ 肾脏大小、形态异常;
➤ 必要时行肾脏病理活检。
同时需与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害相鉴别,前者肾脏病变的发生常先于高血压或与其同时出现;血压较高且难以控制;蛋白尿/血尿发生早、程度重、肾脏功能受损明显。
治疗
肾实质性高血压患者应予低盐饮食(NaCl<6.0 g/d,Na <2.3 g/d) 。肾功能不全者,宜选择高生物价优质蛋白(0.3-0.6 g/kg/d),保证足够能量摄入,配合α酮酸治疗;目标血压130/80 mmHg;有蛋白尿的患者首选ACEI 或ARB 作为降压药物;长效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联合治疗的药物。
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
主要特征是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导致患肾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明显增高,引起高血压及患肾功能减退。肾动脉狭窄是引起高血压和(或)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患病率约占高血压人群的1%-3%。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我国肾动脉狭窄的最常见病因,约为82%,其次为大动脉炎(约1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约5%)及其他病因占1%。
诊断
肾动脉狭窄诊断目的:
➤ 明确病因;
➤ 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
➤ 血流动力学意义;
➤ 血管重建是否能获益。
经动脉血管造影目前仍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治疗
药物降压是肾血管性高血压的基础治疗,CCB 是安全有效药物,ACEI 或ARB 是最有针对性的药物,但慎用于单功能肾或双侧肾动脉狭窄。对于有病理生理意义的严重肾动脉狭窄(直径狭窄>70%),如出现血压控制不良、肾萎缩或肾功能减退,建议行血管重建。血管重建策略首选腔内治疗,失败病变建议行开放直视手术。
来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9, 19(1): 1-4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