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脉相连 智汇两岸 | 2025海医会心脏重症学术年会大咖齐聚,共筑生命守护新篇章
2025-08-1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心脏重症

凝聚两岸智慧,共同守护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心脏重症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该领域的研究和治疗水平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心脏重症专业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心脏重症疾病的挑战,提升临床诊疗水平,2025年8月16日,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2025学术年会隆重启幕。来自海峡两岸心脏重症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心脏重症领域的热点问题、前沿技术及最新成果展开深度探讨,为推动心脏重症领域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呈现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学术盛宴。


1全景.png


两岸同心启盛会,生命守护新篇章


会议伊始,在上海市第一医院杨文艺教授的主持下,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曾勇教授、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刘冰副社长、厦门长庚医院张一芝教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王立基会长发表致辞,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


2杨文艺教授.png

杨文艺教授作开幕式主持


3曾勇教授.png

曾勇教授致辞


大会主席曾勇教授首先对莅临参加本次年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最热烈的欢迎。过去一年,心脏重症领域在技术创新、科研突破及多学科协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心血管疾病依然高居全球致死病因首位,心脏危重症诊治仍面临严峻考验。本届年会以构建两岸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共享平台为宗旨,齐聚海峡两岸心脏重症领域权威专家学者,致力于促进心脏重症诊疗向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的方向纵深发展。曾勇教授表示,海峡两岸血脉相连,医学交流更是跨越地域的生命之桥。未来,期望两岸同仁继续携手,为两岸心脏重症诊疗水平的提升贡献智慧与力量。


4刘冰副社长.png

刘冰副社长致辞


刘冰副社长表示,在学术发展过程中,“一体两翼”是推动和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体”指学术共同体,“两翼”即专业学术会议和期刊。本次年会汇聚两岸专家,围绕心脏疾病防控、诊治、康复等全流程及跨领域议题进行深度交流,充分彰显了海峡两岸交流学会促进国人研究成果对话的独特价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期望临床、研究与出版界等各方协同发力,并期待与两岸及港澳台同道深化合作。中华医学会杂志将继续积极助力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展现影响力,与各方共同推动学科建设迈向新高度。


5张一芝教授.png

张一芝教授致辞


张一芝教授提到,心脏重症医学是挽救生命的前沿领域。两岸在医疗技术、临床经验和科研创新方面各有优势。近年来,通过协会搭建的交流平台,见证了无数两岸专家携手合作的成功案例:从学术研讨到技术培训,从病例分享到联合科研,每一次互动都让“生命至上”的医者初心跨越海峡、熠熠生辉。张教授表示,医学无边界,爱心无隔阂,两岸同胞的健康福祉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化合作,为两岸民众缔造更坚实的健康防线。


6王立基会长.png

王立基会长致辞


王立基会长表示,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尤其是重症医疗的发展,心血管疾病防治是重点任务。自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推动两岸医学领域交流合作尤为重要。近年来,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推动心脏重症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取得了诸多亮眼成果。本次年会聚焦“心视觉·新力量·心驱动”,强调不仅要治好心脏疾病,更要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并通过创新驱动提升诊疗水平、加强队伍建设。海峡两岸血脉相连,希望两岸医学同仁继续秉持共同追求,携手攻克难题、融合发展,为两岸同胞健康福祉贡献力量。


巅峰视角论前沿,心脉交融创未来


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鄢华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沈运丽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康红军教授的主持下,由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北京医院杨杰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杜斌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张海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药物研究所吕晓希教授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马长生教授就领域内的热点话题和前沿进展带来精彩演讲。


6-7主持嘉宾.jpg

左起依次为康红军教授、鄢华教授、沈运丽教授


7韩雅玲院士.png

韩雅玲院士


韩雅玲院士详细解读了《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更新要点。新版指南结合近年最新临床证据及我国临床实践经验,在危险分层策略、抗栓治疗、有创治疗、合并疾病处理和长期管理方面进行了重要更新。在危险分层方面,提升了hs-cTn及BNP的推荐等级,同时新增OPT-CAD缺血评分及ARC-HBR出血评分,为临床危险分层提供更多选择;在抗栓治疗方面,关于P2Y12受体阻滞剂选择、DAPT时长、长期抗血小板治疗选择的推荐也有较大更新;在有创治疗方面,更新了对不同危险分层患者有创治疗时机、特殊情况的处理;在合并症管理方面,对合并糖尿病和肿瘤患者的治疗策略予以更新;长期综合管理方面,调脂治疗较2016版新增了细化管理目标,首次推荐了小干扰RNA英克司兰,新增了对合并2型糖尿病事者使用SGLT2i或GLP-1RA的推荐。


8杨杰孚教授.png

杨杰孚教授


杨杰孚教授针对中国心衰流行病及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精彩报告。杨教授表示,中国心衰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经济负担沉重:成人心衰患病率1.1%,总数达1210万,年死亡率约14%;每年新发心衰人数297万,人均住院3.3次,人均每年医疗费用>3.5万元。针对当前心衰诊疗欠规范的临床现状,杨教授强调,应加强心衰中心建设,推动指南落地及分级诊疗策略的规范实施。对于心衰诊疗的未来发展,杨教授表示,需在CDC慢病中心指导下,加强心衰的多学科全程管理;另外,心衰药物治疗重点以新四联为基础,其它包括利尿剂、鸟苷酸环化酶激动剂等。


9杜斌教授.png


杜斌教授


杜斌教授围绕如何评价休克患者的组织灌注压进行分享。杜教授指出,在病理状态下,组织灌注压是平均动脉压相对于临界闭合压的差值,体现了“血管瀑布”现象。鉴于组织灌注压概念复杂,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进行评估,而非仅依赖传统的动脉血压或平均动脉压减中心静脉压进行计算。恢复组织灌注压是治疗循环性休克的基石。理解组织灌注压与临界闭合压(血管瀑布)的动态关系,为未来休克复苏提供了新的个体化治疗思路,可能改变对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策略的认知。组织灌注和血管瀑布现象的概念在病理生理学和临床意义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10唐熠达教授.png

唐熠达教授


唐熠达教授围绕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精准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分享了近期团队工作及前沿进展。当前HFpEF疾病负担较重,患者死亡率高,生活质量差。传统心衰药物在HFpEF患者中治疗效果欠佳。针对HFpEF的高度异质性,精准分型指导个体化治疗成为降低HFPEF疾病负担“新范式”。团队基于RESCUER队列及国际合作数据,通过临床特征、生物标志物和机器学习分析,进行了HFpEF精准分型及个体化用药的探索,将HFpEF分为三个亚型。此外,团队创新性进行了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指导心衰分型和预后的相关研究,模拟不同药物对各亚型的治疗效果。唐教授表示,人工智能(AI)或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不仅能用于高精尖技术,也可用于患者分型,为精准匹配靶向治疗提供新路径,推动HFpEF诊疗向个体化、精准化转变。


11张海涛教授.png

张海涛教授


张海涛教授就AI时代,医生如何最佳的驾驭AI进行了分享,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演示了其创始的Med-Go模型如何辅助临床医生诊疗。AI的核心机遇在于其强大的知识整合与统一计算能力,能将全球跨学科知识汇聚,打破科室、基础临床及前沿知识间的壁垒。为构建优秀医学AI模型,张教授提出类比建设顶尖医院的“六维同构”原则,并特别指出模型的“长尾效应”和持续反馈优化机制是决定模型能力上限与可靠性的关键。当前挑战在于许多模型由工科背景人员开发,缺乏对医学本质的深刻理解。期望未来能够构建通用医学大模型作为基础平台,支持专科专病智能体的开发,共同推动医学进步。


12吕晓希教授(1).png

吕晓希教授


吕晓希教授围绕小干扰RNA(siRNA)开创降胆固醇药物新时代等内容进行了分享。吕教授表示,当前降脂药物研发的关键在于精准干预PCSK9靶点。siRNA药物(如英克西兰)代表更优化的治疗范式,其与PCSK9单抗有相似也有区别。例如有效性方面,二者最大降脂幅度相当;而在免疫复合物形成、患者依从性、肝外抑制方面,二者存在差异。使用siRNA药物可以部分满足之前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能够给ASCVD 患者带来更为综合立体且长远安全的获益。


13马长生教授.png

马长生教授


马长生教授系统梳理了房颤诊疗领域的核心挑战与前沿进展,从房颤筛查的争议切入,揭示了当前国际指南对老年房颤筛查推荐的不一致性,并通过多项国际研究说明常规筛查策略的局限性。在抗凝治疗方面,重点讨论了低频房颤、无症状房颤及合并脑出血患者的抗凝困境。在手术干预方面,分析了导管消融术式进展和左心耳封堵的循证空白,特别指出中国团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最后马教授表示,房颤诊疗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未来仍需开展更多RCT研究来填补证据空白,为未来指南修订提供关键支撑。


结语

本次大会以“心视觉·新力量·心驱动”为主题,汇聚了海峡两岸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以其细腻的深度与广度,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学术与智慧交相辉映的饕餮盛宴,共同见证了中国心脏重症的新征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