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4日,第九届齐鲁
卜培莉教授
《201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主要阐述1型心肌梗死(即缺血相关的自发性急性STEMI)的诊断和治疗。早期、快速和完全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改善STEMI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缩短自发病至FMC(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
应通过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使公众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教育患者在发生疑似心肌梗死症状(胸痛)后尽早呼叫"120"急救中心、及时就医,避免因自行用药或长时间多次评估症状而延误治疗。缩短发病至FMC的时间、在医疗保护下到达医院可明显改善STEMI的预后(Ⅰ,A)。
二、缩短自FMC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的时间
1.建立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和规范化胸痛中心是缩短FMC至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时间的有效手段(Ⅰ,B);
2.有条件时应尽可能在FMC后10 min内完成首份
3.优先将发病12 h内的STEMI患者送至可行直接PCI的医院(特别是FMC后90 min内能实施直接PCI者)(Ⅰ,A);
4.对已经到达无直接PCI条件医院的患者,若能在FMC后120 min内完成转运PCI,则应将患者转运至可行PCI的医院实施直接PCI(Ⅰ,B);
5.也可请有资质的医生到有PCI设备但不能独立进行PCI的医院进行直接PCI(Ⅱb,B);
6.应在公众中普及心肌再灌注治疗知识,以减少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时的犹豫和延误。
三、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
1.2015指南指出,STEMI处理策略是早期、快速,完全开通IRA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心肌和改善预后。新指南将启动时间前移,优化了再灌注策略;
2.STEMI开通IRA的双剑客:溶栓联合PCI;
3.目前基层医院溶栓仍然是第一选择距发病时间越早溶栓越获益;
4.1h内为溶栓黄金时间,2h内为治疗的关键,3h内溶栓与直接PCI均可选择、视情况而定,超过3h后溶栓开通率则大大下降;
5.提倡基层尽早溶栓。院前溶栓效果优于院后溶栓;有条件者推荐在救护车上溶栓。争分夺秒做到PMC在10min内完成心电图,FMC在30min内进行溶栓治疗。
图 STEMI的急救流程
四、溶栓与介入策略选择
溶栓治疗快速、简便,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或因各种原因使FMC至PCI时间明显延迟时,对有适应证的STEMI患者,静脉内溶栓仍是较好的选择。院前溶栓效果优于入院后溶栓。对发病3 h内的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Ⅱa,A)。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溶栓治疗多在医院内进行。
决定是否溶栓治疗时,应综合分析预期风险/效益比、发病至就诊时间、就诊时临床及血液动力学特征、合并症、出血风险、禁忌证和预期PCI延误时间。左束支传导阻滞、大面积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溶栓获益较大。
要点如下:
1.溶栓与介入策略选择的4 个条件:发病时间,可能的拖延时间,患者本身风险,年龄与梗死部位;
2.不管溶栓成功与否,溶栓后可行PCI,及时转运至有条件的中心是必要的;
3.必须选择短效且具有纤溶特异性的溶栓药物;
4.溶栓后PCI 的时间3 h 以上是必须得,但最好不要超过12~24 h。
五、溶栓剂选择
建议优先采用特异性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包括尿激酶,可直接将循环血液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纤溶酶,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
表 溶栓剂选择
六、疗效评估
溶栓开始后60~180 min内应密切监测临床症状、心电图ST段变化及心律失常。
血管再通的间接判定指标包括:
1.60~90 min内心电图抬高的ST段至少回落50%;
2.cTn峰值提前至发病12 h内,CK-MB酶峰提前到14 h内;
3.2 h内胸痛症状明显缓解;
4.2~3 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如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上述4项中,心电图变化和
七、出血并发症及其处理
溶栓治疗的主要风险是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0.9%~1.0%)。高龄、低体质量、女性、既往脑血管疾病史、入院时血压升高是颅内出血的主要危险。
一旦发生颅内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和抗栓治疗;进行急诊CT或磁共振检查;测定
治疗措施包括:降低颅内压;4 h内使用过普通肝素的患者,推荐用
八、溶栓后PCI
对于溶栓后患者,无论临床判断是否再通,溶栓后尽早将患者转运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均应早期(3~24 h内)进行旨在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造影;溶栓后PCI的最佳时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溶栓成功者于3~24 h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治疗(Ⅱa,B);
2.溶栓失败者尽早实施挽救性PCI(Ⅱa,B);
3.溶栓治疗后无心肌缺血症状或血液动力学稳定者不推荐紧急PCI(Ⅲ,C);
4.无冠状动脉造影和(或)PCI条件的医院,在溶栓治疗后应将患者转运到有PCI条件的医院(Ⅰ,A)。
九、STEMI患者药物介入与直接PCI孰优孰劣
中国人群STEMI患者药物介入治疗的最新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溶栓后早期PCI(即药物介入策略)与直接PCI比较,在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其心脏功能,微循环阻塞(MVO),心肌内出血(IMH)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提示药物介入策略在特定的患者群里,是不亚于直接PCI的治疗措施,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药物介入策略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尤其在我国广大不发达地区,没有条件进行直接PCI的情况下,是重要的值得推广的治疗措施。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