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站式”初诊到“家庭式”随访,探访河北医大二院“减重标准化”进阶之路
2025-11-06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宏大叙事中,一场关乎亿万人生命质量的“体重保卫战”正悄然升级。超重与肥胖及其引发的代谢性疾病,不仅侵蚀着个体的健康,更成为国家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赵占胜教授表示,在这场战役中,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重管理中心从“肥胖病因与健康状况图谱”构建,到“医院-家庭-社群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搭建,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终身健康管理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重管理平台。


图片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李彩格教授分享了中心从一站式精准评估到全周期健康管理,从创新药物规范应用到系统性依从性工程,对体重管理的实践进行了系统性介绍,展现出现代医学在应对慢性病挑战中的智慧与温度。


从“多学科存在”到“MDT整合驱动”的升华


“体重管理不是单一科室的‘独角戏’,而是多学科协作的‘交响乐’。”这一理念虽已成共识,但在赵占胜教授的规划蓝图中,将“多学科存在”升华为“MDT整合驱动”的无缝衔接体系。


这里的差异化诊疗流程,始于一场高效而精准的“一站式初诊”。患者无需奔波于各科室之间,而是进入一个预设的MDT减重流程。在个案管理师的统筹下,患者将在1-2天内完成一场由内分泌科、临床营养科、康复科、心理科、胃肠外科专家共同参与的深度评估“马拉松”。所有评估数据汇聚后,专家团队共同为患者绘制一幅完整的“肥胖病因与健康状况图谱”,并基于此制定共识性治疗方案。


“这避免了患者自我陈述和零散转诊的信息损耗。”赵占胜教授强调,“我们的目标,是从起点就为患者提供一个全面、精准的诊断流程图。”


在此基础上,中心建立了清晰的分层诊疗规范,形成阶梯式、可逆的临床路径。所有患者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符合指征者(如BMI≥27kg/m²伴并发症),由内分泌医生介入,启动药物治疗;达到手术指征者(如BMI≥32.5kg/m²),则无缝转至胃肠外科评估。这并非孤立的选项,而是一个动态的、闭环的流程。药物效果不佳者,可主动升级至外科;术后,患者又回归到营养与康复团队进行长期管理,确保“中心内闭环,治疗不停摆”。


以“长期随访机制”打赢体重管理持久战


减重最大的挑战,往往不在于“减下去”,而在于“不反弹”。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正体现在其对“全周期健康管理”的深刻理解与结构化落实。


李彩格教授介绍,我们建立的长期随访机制,彻底超越了传统“复诊称体重”的简单模式。它拥有一套结构化的主动随访体系:固定的随访节点、多维的随访内容,以及团队化的随访支持。


个案管理师协调整个流程,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师则在各个重要节点上各司其职,各科室精密运转,为患者提供一场“无缝衔接”的减重体验。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巧妙地将管理场景从医院延伸至家庭。通过专属APP或智能设备,患者可上传膳食、运动数据,团队则提供远程指导与即时鼓励。李彩格教授表示,这种医院-家庭-社群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参与感与长期维持率,将冰冷的医学指标管理,融入了温暖的生活日常。


司美格鲁肽2.4mg应用“标准化”,将“流行处方”变为精准工具

随着司美格鲁肽2.4mg等GLP-1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如何使其从一种“流行处方”转变为安全、精准的医疗工具,成为标准化门诊的核心课题。李彩格教授对此给出了系统而严谨的解答。


在用药方案上,中心遵循严格的标准化规范。首先是人选分层,严格依据国内外权威指南,明确药物干预的适应证与绝对禁忌证,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其次是剂量滴定,统一执行“小剂量起始,缓慢递增”的原则,从每周0.25mg起始,历经约16周逐步过渡到每周2.4mg的维持剂量。“这个过程的目的,是让身体安全地适应药物,而非追求速效。”李彩格教授解释。最后是疗程管控,设定明确的评估节点,如用药16周后体重下降未达5%,则视为原发性无效,需重新评估方案。


在安全管控上,中心构建了多重保障体系。一套结构化的随访监测计划,从基线到长期,对体重、血压、肝肾功能、胰酶降钙素等关键指标进行系统追踪。


同时,通过规范化的用药教育,赋能患者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从注射技术的现场培训,到对常见胃肠道反应的预期与管理指导,再到强调在食欲下降期间保证高蛋白饮食与抗阻运动,中心致力于将每一个用药细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范畴,确保疗效与安全并重。“李彩格教授对中心体重管理的全流程如数家珍,这些规范融入了中心每一位医护的日常工作,被严格地执行着。


以系统性工程破解“依从性”难题

再理想的治疗方案,如果不能落地于患者的日常坚持,终将成为一纸空文。在体重管理这场持久战中,“依从性”是决定成败的那把隐秘钥匙。赵占胜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提升患者依从性,不能仅凭口头叮嘱,它是一项必须精心设计的系统性工程。为此,体重管理中心构建了一套贯穿全程、多维度协作的标准化支持体系,将依从性管理从理念转化为可执行的路径。”


  • 第一,创建“患者教育路径图”,制定从初诊到每次随访的标准化教育内容清单。采用“Teach-Back”方法:要求患者用自己的话复述核心信息(如剂量递增原则、不良反应处理),确保其真正理解。


  • 第二,目标拆解。面对“减重数十斤”的宏大目标,患者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中心通过引入“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有时限),将长远目标科学拆解为一系列阶段性小目标。李彩格教授举例道,如本周完成三次30分钟快走或本月体重下降2%,每一次小目标的达成,都是一次信心的累积,让患者在持续的成就感中稳步前行。


中心最具特色的是“个性化激励”,让患者感受“体重数字下降”之外的胜利。为避免患者因短暂的体重平台期而气馁,中心大力倡导记录“非体重胜利”。李彩格教授介绍,无论是腰围的缩小、衣服版型的宽松,还是爬楼不再气喘、精力的显著改善,这些生命质量的提升都被视为重要的成功指标,并辅以即时、正向的反馈,共同构成比数字更丰富、更温暖的激励体系。


“对于使用司美格鲁肽2.4mg的患者,我们同样将鼓励思路融入药物使用全程。”李彩格教授特别指出。团队将体重管理的长期目标与药物的剂量滴定阶段进行巧妙绑定,并在治疗伊始就着重向患者阐明:“在剂量滴定初期,我们的首要目标不是体重的迅速下降,而是‘成功耐受’。”这一关键理念的灌输,能有效管理患者预期,防止其因早期减重效果不明显而轻易放弃。


与此同时,激励措施也与治疗进程深度同步。每一次成功的剂量升级,本身就被定义为一次重要的阶段性胜利,会获得来自团队的认可与鼓励。“我们庆祝的不仅是药量的提升,更是患者为此付出的坚持与努力。”


而当治疗之路遭遇坎坷,例如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萌生退意时,一套预设的、高效的应对方案便会立即启动。个案管理师与医生团队迅速响应,提供专业的医学处理建议与感同身受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在最具挑战的时刻跨越障碍,将“坚持治疗”从一个艰难的个人坚守,转变为一场被全程托举的、温暖的医患同行。


结 语


对于未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体重管理中心的愿景远不止于一个优秀的诊疗单位。赵占胜教授规划,将通过医联体下沉、线上门诊延伸,牵头成立区域防治联盟,将成熟的“河北医大二院减重模式”向更广阔的区域辐射。同时,通过运营权威科普品牌、建立专病数据库,开展前沿临床研究,中心致力于从临床经验的践行者,转变为行业标准的影响者与制定者。“我们输出的不仅是一个减重门诊,更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数据驱动、能提供个体化终身健康管理方案的卓越医疗平台。”赵占胜教授总结道。 


专家简介


图片

赵占胜 教授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 日本金泽医科大学访问学者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 委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分会 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内分泌学组 副组长

  •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 常务委员

  • 北京整合医学学会内分泌眼病专委会 常务委员

  • 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 理事

  • 河北省数理医学学会内分泌代谢与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河北省医院协会糖尿病足防治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河北省药学会内分泌代谢药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 河北省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

  • 河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 委员

  •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特约审稿专家,河北医药杂志编委

专家简介


图片

李彩格 教授

  •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 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一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多次获得医院的优秀医生称号。

  • 曾赴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英国圣乔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行交流学习

  • 曾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分会青年委员。

  • 现任河北省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河北省药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河北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防治委员会 常委兼秘书长、河北省健康教育与康复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急救医学会糖尿病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 常委、石家庄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兼秘书、石家庄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河北省预防医学会骨质疏松防控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预防医学会肥胖症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老年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健康学会代谢性疾病健康管理分会常委、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代谢性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委、石家庄市第六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石家庄市第二届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成员。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