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经验 | 以减重撬动血糖,司美格鲁肽成为难治性血糖管理的“催化剂”
2025-09-27
关键词: 司美格鲁肽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一位确诊2型糖尿病7年的“老”患者,多年来尝试过多种降糖方案,血糖控制始终不理想。失控的血糖与难以降低的体重,让身体逐渐不堪重负,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脂血症、以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多种代谢性相关疾病接踵而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诊这位患者后,经过医疗团队的综合评估,将“减重”作为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策略,经过5个月的治疗,患者的体重和血糖实现了“双降”,取得了一石二鸟的治疗效果。


基于该案例,我们特别采访了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赵海燕教授科主任杨靖教授,请他们分享科室在减重管理方面的策略与经验,以飨读者。






病例详情:女性,53岁,血糖升高13年余,肥胖



01
 患者病情



  • 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3年余,血糖控制不佳1月。

  • 现病史:患者13年前怀孕期间发现血糖升高,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7年前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后多次因血糖控制不佳住院。曾间断应用多种口服降糖药物及GLP-1受体激动剂。


02
检查结果



  • 体重:91kg,身高168cm,BMI指数32.2kg/m2,腰围115.5cm,臀围112cm;

  • 血常规:RBC 5.56*1012/L↑,Hb 160g/L↑,Hct 47.9%↑;

  • 血脂:TRIG4.24mmol/L,TC4.65mmol/L,HDL-C1.29mmol/L,LDL-C2.46mmol/L;

  • 血糖:空腹-1小时-2小时:9.7-11.5-12.3 mmol/L;

  • C肽:空腹-1小时-2小时:7.577-11.526-12.499 ng/ml;

  • 甲状腺功能:TSH 5.7207mIU/L,TgAb 22.02IU/ml;

  • 肝功:AST 94U/L,GGT 58U/L,ALT 145U/L;

  • 尿液分析:蛋白分析(随机尿):mAlb36.8mg/L,尿ACR 60.5mg/g ;尿微量白蛋白(24h) 42.5mg/24h;尿液干化学分析:GLU 3+;

  • 内脏脂肪测定:143cm2

  • 睡眠监测:符合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表现(重度,以阻塞性为主),夜间血氧(重度下降),AHI:71.8;

  • 冠状动脉CTA:1.左前降支(LAD)近段管壁局限性非钙化斑块,管腔中度狭窄,大致同前;中段纵深型壁冠状动脉,大致同前。2.中间支(RI)心肌桥(纵深型)。3.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窦。4.右冠状动脉(RCA)近段管壁局限性钙化斑块,管腔轻微狭窄。


03
诊断结果



  •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 2型糖尿病性肾病(G1A2)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 高脂血症

  • 高尿酸血症

  •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单纯性肥胖(BMI>30kg/m2

  • 代谢综合征

  •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

  • 单纯性肾囊肿(左肾)

  • 甲状腺囊肿


04
治疗与随访




患者治疗5个月后各指标变化


  • 出院后药物治疗略有调整,后继随访时嘱咐患者继续使用出院后治疗方案,并建议递增至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巩固治疗,3个月后复查,持续饮食+运动控制体重。


  • 针对OSAS,仍嘱患者鼾症门诊就诊,完善睡眠呼吸监测,并建议佩戴呼吸机。社康或门诊随诊(双向转诊),自我血糖监测,巩固减重治疗,每3个月复查HbA1c、尿蛋白、肝功、甲功、血脂,每半年复查眼底照相、腹部超声,每年复查血管彩超肌电图



赵海燕教授解读




减重又降糖,引入司美格鲁肽2.4mg的意外收获



这是一位53岁的女性患者,初始体重91kg,BMI 32.2kg/m²,属肥胖(BMI>30kg/m²)。患者有确诊7年2型糖尿病,曾多次因血糖控制不佳住院,并伴有多种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等。入院时空腹血糖9.7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2%,C肽水平升高,提示胰岛素抵抗显著。此外,患者内脏脂肪面积达143cm²,腰围115.5cm,显示中心型肥胖。


治疗上,患者曾使用多种降糖方案,包括口服药及GLP-1受体激动剂,但血糖和体重控制均不理想。2024年调整治疗方案,重点引入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1mg起始,逐渐递增至2.4mg维持,联合其他降糖药物一起使用,并加强生活方式干预。


经过5个月的治疗,患者体重下降15kg,BMI从32.2kg/m²降至26.9kg/m²,体脂率下降7.7kg、内脏脂肪面积下降41cm2及腰围下降10.5cm,均有显著改善。血糖控制明显好转,空腹血糖降至6.5mmol/L,HbA1c降至6.9%,C肽水平下降,提示胰岛素敏感性增强。


患者多年来血糖控制不理想,已引发多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而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一次,在该方案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这个病例表明,对于肥胖伴糖尿病患者,使用司美格鲁肽2.4mg长期体重管理至关重要。体重达标可显著改善代谢指标,降低心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风险,提升整体预后。目前该患者体重尚未达标,后续仍需跟患者沟通,持续坚持使用药物,并定期随访,巩固治疗效果。


减重成为糖尿病管理核心策略定位



将该患者的糖尿病管理核心策略定位于减重,是基于其“肥胖”这一根本病因和一系列相关并发症的综合考量。患者初始体重91kg,BMI高达32.2kg/m²,内脏脂肪面积达143cm²,这明确提示其患有中心型肥胖,这是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控制不佳的根源。


传统的降糖方案虽能一定程度控制血糖,但未能触及肥胖这一根本问题,导致其病情持续进展,出现了糖尿病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酶ALT/AST显著升高)、高脂血症等多种并发症。因此,积极地减重管理具有多重深远意义。


  • 其一,从病因上改善胰岛素抵抗。 减重能直接减少脂肪组织,特别是内脏脂肪的堆积,减轻脂毒性和慢性炎症状态,从而显著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这在病例中得到了印证,随着体重下降15kg,患者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改善,同时空腹C肽水平下降,表明胰岛素分泌负荷减轻,机体利用胰岛素的效率提升。




  • 其二,对多代谢并发症产生协同治疗作用。 减重可有效降低血脂2、减轻肝脏脂肪浸润(改善脂肪肝3、降低尿酸4,并能显著减轻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的严重程度5,实现“一石多鸟”的效果。


  • 其三,长期来看,有效减重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并发症进展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为患者带来了超越“降糖”本身的全面健康收益3




体重管理的“催化剂”



司美格鲁肽2.4mg在该患者成功的体重管理中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患者既往曾使用多种口服药及其他GLP-1RA,但血糖和体重控制均未达标。此次治疗将司美格鲁肽滴定至2.4mg/week的减重适应证剂量,最终实现了5个月内体重下降15kg的卓越效果,这凸显了其强效的减重特性。


中枢性食欲抑制6、 延缓胃排空7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8,体现出司美格鲁肽2.4mg作用机制多途径的协同作用。 它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低血糖风险极低,并且通过改善血糖波动来间接优化代谢环境,利于脂肪分解。


相较于患者之前使用的方案,司美格鲁肽2.4mg/week的疗效更强、依从性更好(每周一次皮下注射),使其能够突破之前的治疗瓶颈,不仅高效降低了体重和血糖,更显著减少了内脏脂肪这一关键指标,从“治标”深入到了“治本”的层面。


对于该患者而言,长期维持体重达标的重要性甚至远超短期的血糖控制,因为体重是撬动其所有代谢异常和并发症的“总杠杆”。


短期减重成功固然可喜,但肥胖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若体重反弹,其带来的代谢益处将会消退,并发症风险也将再次升高。长期维持体重达标能持续缓解胰岛素抵抗,为胰腺β细胞“减负”,从根本上稳定血糖控制,减少机体对降糖药物的需求。



杨靖教授解读





义不容辞,挑起减重管理这面旗帜



国家今年密集出台了《肥胖防治行动》等一系列政策,全力推动体重管理的规范化,我们也习惯将今年称之为“体重管理年”。肥胖已经不仅仅是个人体型问题,而被定义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是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等多种疾病的根源,需要像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进行长期、科学、专业的医学干预。


2025年“多学科联合减重学术研讨会”精准地把握了当前肥胖诊疗领域发展的核心方向,即多学科协作(MDT) 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作为医院内分泌科科主任,挑起减重管理这面旗帜义不容辞。


  • 首先,要强化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打造一个系统化、常态化的多学科联合减重平台。减重不能单打独斗,内分泌科负责血糖、激素调控外,还要联系胃肠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康复科以及心理科等共同协作,建立固定的协作机制和流程。


  • 其次,要打造专业化减重团队并提升服务能力。多学科协作的基础是各学科专业人员的强大能力。鼓励科室成员深入掌握肥胖症的医学营养治疗(MNT)、运动处方指导、行为干预技巧以及相关药物的知识。支持医护人员参加如“体重管理诊疗规范与新技术培训班”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 再次,推动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肥胖管理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关注。积极响应“体重管理年”行动中关于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协作网络的号召,与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合作,推动分级诊疗,将规范的减重理念和方法下沉到社区。同时,通过科普讲座、新媒体等方式,提升公众的主动健康管理意识,传播“科学减重”的理念。


  • 最后,利用新技术完善随访体系,特别是在南山区,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利用信息化工具定期跟踪患者的体重、体成分、代谢指标及生活方式改变情况,确保干预效果的可持续性。


我们的目标是以多学科协作(MDT) 为根本框架,以专业化团队为执行基础,以全生命周期管理为视角,以新技术和随访体系为支撑,最终构建一个标准化、个性化且具有可持续性的科学减重管理体系。


专家简介


赵海燕 教授

  •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医学硕士 

  • 研究方向:糖尿病分子机制研究

  • 广东省医院协会糖胖病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

  • 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糖胖病逆转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

  • 广东省药学会第三届内分泌代谢用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 深圳市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

  • 深圳市医学会第一届减重与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 深圳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与代谢科医师分会理事会理事

  • 深圳市健康管理协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家简介


杨靖 教授

  •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 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 国家公派留学归国人员

  • 深圳市卫生健康系统特聘岗位B类人才

  • 湖南省卫生健康系统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人才”

  •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 广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医师分会委员

  • 深圳市内分泌疾病诊疗质量控制中心委员

  • 深圳市医师学会内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 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中文版)杂志编委

  • 毕业于南华大学衡阳医学院内科学专业,先后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解放军总医院工作或进修学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2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