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产后体重上升,是许多妈妈们难以言说的困扰,王女士便是其中之一。六年间,她的体重增加了整整40斤。站在镜前,曾经那个精致美丽的自己仿佛已被岁月悄然藏起。然而比体型变化更令她焦虑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此时的减肥,已不再仅仅是为了重拾美丽,更是为了健康必须做出的改变。怀着这样的决心,王女士慕名找到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林宁教授。在专业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她用5个月时间成功减重17斤,身体各项指标也逐渐趋于正常。
为了帮更多的妈妈们重拾健康与美丽,我们特别采访了林宁教授,讲述那些科学健康减重的故事。
病例详情:30岁女性,产后6年体重增加20Kg,2024年10月18日就诊
身高1.59cm,体重81.5kg, BMI 32.2kg/m2,腰围 113.5cm,臀围110cm 。中心型肥胖,颈后、腋窝可见黑棘皮征,伴有白纹,无满月脸、皮肤紫纹、瘀斑。
生化:
血脂四项:甘油三酯(TG):2.5 mmol/L,总胆固醇(CHOL):4.9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86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3mmol/L;
OGTT试验:空腹血糖(5.52mmol/L)、C肽(1.15ng/ml)、
腹部超声:轻度脂肪肝。
内脏脂肪测定:142 cm2。
肥胖症(BMI>30kg/m2)
糖耐量受损
胰岛素抵抗
高血压
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
2月后复查(2024年12月)
体重:77kg;
血压:135/80mmHg;
血脂四项:甘油三酯(TG):1.5 mmol/L,总胆固醇(CHOL):4.99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3mmol/L;
尿酸:310 μmol/L;
4个月后复查(2025年2月)
2025年3月复查
体重由76kg降至73kg。
这是一位30岁的女性患者,因“体重增加6年余”就诊。患者6年前产后体重渐增15kg,近半年增5kg,喜食甜食、久坐少动。既往有轻度脂肪肝、血脂升高史,家族无特殊遗传病史。
查体显示身高呈中心型肥胖,颈后、腋窝及腹部可见黑棘皮征,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诊断为肥胖症、糖耐量受损、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
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给予司美格鲁肽2.4mg皮下注射(初始0.25mg qw,逐步加量)及维生素D补充。
治疗4个月后:
在体重变化方面:体重从81.5kg下降至76kg,共减少5.5kg,下降幅度约为6.7%。后续治疗中,体重从76kg进一步降至73kg(累计下降8.5kg,降幅约10.4%),显示出持续疗效。
BMI变化:初始BMI32.2kg/m²(属于肥胖Ⅱ级),治疗后下降至30.06kg/m²,目前BMI尚未达标。
腰围与中心型肥胖改善:腰围从113.5cm减少至105cm,共减少8.5cm。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改善,表明内脏脂肪有效减少。腰臀比从1.03改善至0.96,进一步证实中心型肥胖得到有效纠正。
患者的代谢指标全面改善:糖化血红蛋白从5.8%降至5.5%,血糖控制趋于正常;甘油三酯显著下降(由2.5降至1.6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升高;血压从140/85mmHg降至130/70mmHg;维生素D水平有所提升,但仍需继续补充。
本例提示,针对青年重度肥胖合并
司美格鲁肽作为一种
STEP1研究1是一项3期、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纳入1,961名BMI≥30kg/m2或BMI≥27kg/m²且合并≥1种体重相关合并症的成年患者,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2.4mg可使受试者体重下降高达16.9%,且超过1/3的受试者体重下降超20%,而安慰剂组患者体重仅减轻了2.4%。研究还发现,司美格鲁肽2.4mg辅助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可以通过减少多余的体脂(包括腹部脂肪)、增加瘦体重(骨骼肌)比例,或者增加非脂肪含量来改善身体成分,受试者体重减轻越多,身体成分改善越显著。
在长期疗效方面,STEP52和STEP73等Ⅲ期临床试验表明,司美格鲁肽2.4mg,每周注射2.4mg,可持续减轻体重达15%~17%,效果维持两年之久。特别是在中国人群中开展的STEP7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其显著改善心脏代谢指标(如腰围、血糖、血压、血脂等)的作用。
除了减重,司美格鲁肽2.4mg还具有多方面的健康效益:包括改善生活质量、提升身体功能与心理健康、减轻系统性炎症,以及预防和改善肥胖相关合并症(如糖尿病前期和代谢综合征)。因此,司美格鲁肽2.4mg已成为现代肥胖管理中实现有效减重和整体健康提升的重要工具之一。
饮食干预是超重或肥胖症患者管理的基础手段之一,尤其在改善血糖控制和心脏代谢指标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例如,一项针对326名超重或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接受5:2饮食模式(每周5天正常进食,2天限制能量摄入)的参与者在12周后体重下降最为明显,同时血糖、体成分及其他心脏代谢危险因素也得到改善4。
然而,饮食干预也存在明显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体重维持的困难上。另一项随访研究5发现,尽管在积极干预阶段患者体重显著下降,但在52周的随访期内,体重普遍反弹至接近基线水平。这说明单纯依靠饮食调整难以实现长期体重控制,其背后原因包括生理适应、行为习惯难以持久、以及社会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现代肥胖管理强调饮食应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结合行为支持、药物治疗甚至外科手术,形成多维度、个体化的长期管理策略,才能更好地维持减重效果并改善整体健康。
个体化肥胖管理方案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BMI水平、是否伴有合并症、代谢健康状况、心理社会因素及个人偏好等——量身定制的治疗计划。其基本原则包括及时性、长期性和个体性。即在体重出现超标或持续上升趋势时就应开始干预,并基于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持续管理6。
具体内容7包括:第一,所有超重或肥胖患者都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并作为贯穿始终的基础治疗。第二,药物治疗的启动时机需因人而异:无合并症的超重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后开始用药;而已伴有合并症或达到肥胖标准的患者则应更早甚至直接启动药物治疗。第三,对于BMI较高(如≥32.5kg/m²)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应考虑代谢手术。此外,还要结合不同饮食模式的特点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利用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辅助控制食欲与能量摄入。
该方案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共享决策制定出科学、可行且可持续的治疗路径,最终实现体重控制和健康改善的双重目标。
肥胖症管理关注的是健康,而不仅是体重,减重只是肥胖管理的一个结果。
国际肥胖协作组织的共识8明确区分了“肥胖管理”与“单纯减重”的概念。肥胖管理是一个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过程,其目标不仅限于降低体重,更包括改善与肥胖相关的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以及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肥胖被定义为一种严重、易复发的慢性疾病,需要像其他慢性病一样进行长期、系统性的医疗干预。因此,肥胖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证据支持的方法——如营养调整、行为干预、体育活动、药物治疗、医疗器械及代谢手术等——全面优化患者的健康状况。
单纯减重虽常被视为治疗的一个结果,但若只强调体重数字的下降,而忽视了对合并症的管理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则无法实现真正的健康效益。此外,由于肥胖的慢性特征,短期减重往往难以维持,患者易出现体重反弹。因此,临床实践中应注重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体化、多模态的治疗方案,并在政策层面推动将肥胖管理纳入公共卫生体系,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持续、无歧视的医疗服务。
林宁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主任医师
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主持科研项目(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
上海市科学技术基金1项
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论文 10余篇
学术任职:
深圳市医师协会内分泌与代谢医师分会 理事
深圳市健康促进协会代谢性疾病运动健康促进专委会 常务成员
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药学会心血管代谢疾病用药专家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肥胖与体重管理专业委员会 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