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贵教授:聚焦痛风诊疗困境,探索全周期管理优化路径
2025-09-23
关键词: 痛风 IL-1β抑制剂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逐渐成为临床诊疗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痛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临床亟需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


随着对痛风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了解的深入,该疾病药物治疗领域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近期,我国首个原研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抗——伏欣奇拜单抗获批上市2,为改善患者预后带来了全新希望与治疗选择。为此,医脉通特别邀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李长贵教授围绕痛风的诊疗现状,IL-1β抑制剂的前沿进展及临床价值分享真知灼见,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实用性指导。







专家简介


李长贵 教授

  • 泰山学者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

  •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大内科主任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

  • 国际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联盟(G-CAN) 终身常委

  • 亚太痛风联盟 联合主席

  •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学组 执行组长

  •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 副会长

  • 深耕代谢病领域近四十年,擅长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在Ann Rheum DisNat CommunArthritis RheumatolKidney IntDiabet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牵头编写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痛风病学》等行业标准及权威专著。


Q

医脉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发病率逐年攀升。请您介绍一下当前痛风的流行现状如何?急性痛风未能得到有效干预、病情反复或进展为难治性痛风,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哪些危害?


李长贵 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在过去几十年间,全球痛风患病率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5年发布的一项中国和全球痛风负担研究显示,2021年全球痛风发病率为每10万人109.075例,患病率为每10万人653.816例;而在中国,痛风发病率为每10万人151.612例,患病率为每10万人810.359例3结合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痛风患者的数量不容小觑。


难治性痛风是痛风病程演进至多关节受累、反复急性发作的终末期阶段4。临床上约有40%的患者遭受“频发型”痛风的困扰(每年发作次数≥2次)5痛风反复急性发作不仅带来难以忍受的剧痛,进一步加剧关节损伤6更可能累及心脏、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7,8既往研究表明,痛风反复发作后60天内发生心梗或卒中的风险可增加89%;30天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升高达131%;痛风患者慢性肾脏病(CKD)风险增加4.61倍,反复发作可达10倍,而合并CKD的痛风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的风险也上升57%9-12


A
Q

医脉通:您在痛风领域深耕多年,请您谈谈在痛风全周期管理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目前有哪些诊疗困境及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李长贵 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首先,诊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治疗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医务工作者未能严格遵从痛风的治疗建议,比如存在药物不规范使用、未能及时监测治疗效果等问题13


其次,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效果欠佳,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糖皮质激素虽为痛风急性期治疗的一线用药13,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并不理想,部分患者使用后仍会经历多次痛风发作。既往研究表明,接受NSAIDs治疗的人群中,超过七成(72.1%)在一年内会经历多次痛风发作(≥2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人群中,也有30.4%的患者出现多次痛风发作14。同时,部分患者还可能因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无法长期应用1,进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再者,我国痛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达标率较低,治疗3个月的血尿酸水平达标率仅为29.12%,6个月的达标率也仅有38.20%15


此外,难治性痛风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一方面由于痛风患者治疗达标率偏低,病情控制不佳,另一方面合并肥胖、糖脂代谢异常的痛风患者不断增多,这些情况共同加速了难治性痛风的发生与进展,临床亟需更多疗效好、耐受性佳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抗炎镇痛方面,急性期的镇痛和缓解期的预防发作方面,更需要方案的优化。


A
Q

医脉通:传统治疗药物的局限性让学界对新型治疗药物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而IL-1β抑制剂类药物的问世,为痛风的全疾病周期管理带来新的希望。您如何看待这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长贵 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对于痛风患者而言,治疗过程中需重点应对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控制血尿酸水平,二是长期的抗炎镇痛。长期抗炎治疗是痛风全周期管理的关键策略之一,不仅可减少痛风发作的频率,减轻患者的疼痛困扰,还可为降尿酸达标治疗争取有利的时间窗16,17,为靶器官的保护带来长期获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界发现痛风严重发作,以及尿酸性肾病,都可能和IL-1β高表达有关。而IL-1β抑制剂能够从炎症发生的上游进行干预,从根本上控制炎症,其作用并不局限于缓解关节炎症,多项研究已证实,该类药物对痛风相关合并症同样具有积极效果,例如尿酸性肾病,以及部分血管炎症问题均可通过其治疗得到改善。


目前,痛风发作的“双信号通路学说”已得到广泛认可:高尿酸血症会驱动第一个信号通路,促进pro-IL-1β在细胞核内形成;而第二个信号通路通常由尿酸盐结晶(MSU)介导,激活炎症小体,促使pro-IL-1β转化为成熟的IL-1β18。成熟的IL-1β与关节滑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便会引发炎症级联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炎症形成途径并非仅存在于关节部位,在肾脏、心血管中也类似。因此,对IL-1β进行抑制,能够在改善关节炎症的同时,对肾脏功能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均产生积极作用,为痛风全疾病周期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A
Q

医脉通:伏欣奇拜单抗作为中国首款获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适应症的IL-1β抑制剂2,在痛风治疗中逐渐崭露头角,综合其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与应用反馈,您对其临床表现有着怎样的评价?


李长贵 教授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作为痛风专病医生,我对伏欣奇拜单抗的上市感到十分欣慰,它使我们在难治性痛风抗争中又多了一个有利武器。伏欣奇拜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其作为采用IgG4/λ亚型的全人源抗IL-1β单抗,具有高度选择性阻断IL-1β信号通路的创新机制。伏欣奇拜单抗在国内的上市与广泛临床应用,有望推动我国痛风治疗水平迈向新高度;同时,通过国内外的学术宣传与应用经验交流,该药物的影响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现有临床研究数据与应用反馈来看,伏欣奇拜单抗在痛风治疗中展现出多重优势。


➤快速镇痛伏欣奇拜单抗III期临床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的注册研究,纳入了313例符合2015年ACR痛风诊断标准的患者,所有受试者均对NSAIDs和/或秋水仙碱存在禁忌、不耐受或疗效不佳,且过去1年内痛风发作≥2次,随机接受伏欣奇拜单抗与复方倍他米松治疗,比较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伏欣奇拜单抗给药后6-72小时内即显示出与复方倍他米松相当的快速止痛效果19


➤降低复发风险III期注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复方倍他米松相比,伏欣奇拜单抗显著延缓了12周内痛风中位复发时间(未达到vs. 45天)降低90%复发风险(HR:0.10;95%CI:0.06, 0.17;P<0.0001);24周时欣奇拜单抗组仍保持优势,从基线至首次中位复发时间仍未达到,较复方倍他米松组显著降低复发风险87%(HR:0.13;95% CI:0.08, 0.21;P<0.0001)19


➤预防急性发作:2025 EULAR会议期间公布的一项前瞻性II期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降尿酸治疗启动阶段,伏欣奇拜单抗显示出比秋水仙碱更优的急性痛风发作预防效果20


➤安全性: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期间,伏欣奇拜单抗组未发生任何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且无患者因不良事件导致治疗暂停或退出有3名患者报告了治疗相关SAE,均在复方倍他米松组19


➤治疗便捷: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伏欣奇拜单抗半衰期达25.5~30.8天,可实现半年注射一次的长效给药方案,有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


综合来看,伏欣奇拜单抗临床疗效优异、耐受性良好,使用便捷,能够有效增强患者治疗信心,进而提高血尿酸达标率,为促进MSU溶解、延缓甚至阻止痛风及其相关合并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具临床价值与应用前景的新选择。


A


参考文献
2.https://mp.weixin.qq.com/s/BEIDro43_N5MlG88GPGOgA
3.Xie S, Xiao H, Xu L, et al.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rends in the burden of gout in China and globally from 1990 to 2021. Sci Rep. 2025 Jan 26;15(1):3310.
5.2021中国高尿酸及痛风趋势白皮书.
6.Yang S, Lin X, Gao Y,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out flares and monosodium urate burden assessed using musculoskeletal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gout. Ther Adv Musculoskelet Dis. 2024 Mar 30;16:1759720X241240837.
8.Khanna PP, Nuki G, Bardin T, et al. Tophi and frequent gout flares are associated with impairments to quality of life, productivity, and increased healthcare resource use: Results from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 2012 Sep 22;10:117.
9.Lu B, et al. Risk factors of ultrasound-detected tophi in patients with gout. Clin Rheumatol. 2020 Jun;39(6):1953-1960.
10.Cipolletta E,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Gout Flare and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Patients With Gout[J]. JAMA. 2022 Aug 2;328(5):440-450.
11.Cipolletta E, et al. Risk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With Gout Flares[J]. Arthritis Rheumatol. 2023 Sep;75(9):1638-1647.
12.Yu KH, et al. Risk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gout: a nationwide population study[J]. Arthritis Res Ther. 2012 Apr 18;14(2): R83.
14.Oka P, Chong WM, Ng DX, et al.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gout control among adult Asians: a real-world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nt Med (Lausanne). 2023 Sep 7;10:1253839.
16.Becker MA, Schumacher HR Jr, Wortmann RL, et al. Febuxostat compared with allopurinol in patients with hyperuricemia and gout. N Engl J Med. 2005 Dec 8;353(23):2450-61.
17.Wortmann RL, Macdonald PA, Hunt B, et al. Effect of prophylaxis on gout flares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urate-lowering therapy: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ree phase III trials. Clin Ther. 2010 Dec;32(14):2386-97.
18.Crișan, T.O., Crișan, T.O., Wetzels, R., Netea, M.G., & Vlad, A.M. (2017). Mechanisms of autoinflammation and therapy targets in Gout.
19.Xue Yu, et al. Firsekibart versus compound betamethasone in acute gout patients unsuitable for standard therapy: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 The Innovation. 2025 June; 6(8):101015.
20.Genakumab reduces the risk of acute gout flares during initiation of urate-lowering therapy: A phase 2, randomized, open-label, multi-center, active-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2025 EULAR. OP0299. ​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