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已逐渐成为临床诊疗工作中面临的重大挑战。痛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多数患者在初次发作后1~2年内复发,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持续时间延长,无症状间歇期缩短,甚至部分患者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临床亟需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
随着对痛风病理特征及发病机制了解的深入,该疾病药物治疗领域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近期,我国首个原研白细胞介素-1β(IL-1β)单抗——
李长贵 教授
泰山学者 二级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博士后合作导师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大内科主任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教授
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首席科学家
国际
亚太痛风联盟 联合主席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学组 执行组长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 副会长
深耕代谢病领域近四十年,擅长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在Ann Rheum Dis、Nat Commun、Arthritis Rheumatol、Kidney Int、Diabet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牵头编写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人民军医出版社《实用痛风病学》等行业标准及权威专著。
医脉通: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发病率逐年攀升。请您介绍一下当前痛风的流行现状如何?急性痛风未能得到有效干预、病情反复或进展为难治性痛风,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哪些危害?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在过去几十年间,全球痛风患病率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25年发布的一项中国和全球痛风负担研究显示,2021年全球痛风发病率为每10万人109.075例,患病率为每10万人653.816例;而在中国,痛风发病率为每10万人151.612例,患病率为每10万人810.359例3。结合我国较大的人口基数,痛风患者的数量不容小觑。
难治性痛风是痛风病程演进至多关节受累、反复急性发作的终末期阶段4。临床上约有40%的患者遭受“频发型”痛风的困扰(每年发作次数≥2次)5。痛风反复急性发作不仅带来难以忍受的剧痛,进一步加剧关节损伤6,更可能累及心脏、肾脏等多个重要器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7,8。既往研究表明,痛风反复发作后60天内发生心梗或卒中的风险可增加89%;30天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升高达131%;痛风患者
医脉通:您在痛风领域深耕多年,请您谈谈在痛风全周期管理理念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目前有哪些诊疗困境及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首先,诊疗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治疗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医务工作者未能严格遵从痛风的治疗建议,比如存在药物不规范使用、未能及时监测治疗效果等问题13。
其次,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传统药物效果欠佳,
此外,难治性痛风带来的挑战日益严峻,一方面由于痛风患者治疗达标率偏低,病情控制不佳,另一方面合并肥胖、糖脂代谢异常的痛风患者不断增多,这些情况共同加速了难治性痛风的发生与进展,临床亟需更多疗效好、耐受性佳的治疗方案,特别是在抗炎镇痛方面,急性期的镇痛和缓解期的预防发作方面,更需要方案的优化。
医脉通:传统治疗药物的局限性让学界对新型治疗药物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而IL-1β抑制剂类药物的问世,为痛风的全疾病周期管理带来新的希望。您如何看待这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对于痛风患者而言,治疗过程中需重点应对两大核心问题,一是控制血尿酸水平,二是长期的抗炎镇痛。长期抗炎治疗是痛风全周期管理的关键策略之一,不仅可减少痛风发作的频率,减轻患者的疼痛困扰,还可为降尿酸达标治疗争取更有利的时间窗16,17,为靶器官的保护带来长期获益。
随着研究的深入,医学界发现痛风严重发作,以及尿酸性肾病,都可能和IL-1β高表达有关。而IL-1β抑制剂能够从炎症发生的上游进行干预,从根本上控制炎症,其作用并不局限于缓解关节炎症,多项研究已证实,该类药物对痛风相关合并症同样具有积极效果,例如尿酸性肾病,以及部分血管炎症问题均可通过其治疗得到改善。
目前,痛风发作的“双信号通路学说”已得到广泛认可:高尿酸血症会驱动第一个信号通路,促进pro-IL-1β在细胞核内形成;而第二个信号通路通常由尿酸盐结晶(MSU)介导,激活炎症小体,促使pro-IL-1β转化为成熟的IL-1β18。成熟的IL-1β与关节滑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便会引发炎症级联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炎症形成途径并非仅存在于关节部位,在肾脏、心血管中也类似。因此,对IL-1β进行抑制,能够在改善关节炎症的同时,对肾脏功能保护、心脑血管健康均产生积极作用,为痛风全疾病周期管理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医脉通:伏欣奇拜单抗作为中国首款获批急性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
作为痛风专病医生,我对伏欣奇拜单抗的上市感到十分欣慰,它使我们在难治性痛风抗争中又多了一个有利武器。伏欣奇拜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其作为采用IgG4/λ亚型的全人源抗IL-1β单抗,具有高度选择性阻断IL-1β信号通路的创新机制。伏欣奇拜单抗在国内的上市与广泛临床应用,有望推动我国痛风治疗水平迈向新高度;同时,通过国内外的学术宣传与应用经验交流,该药物的影响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现有临床研究数据与应用反馈来看,伏欣奇拜单抗在痛风治疗中展现出多重优势。
➤快速镇痛:伏欣奇拜单抗III期临床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的注册研究,纳入了313例符合2015年ACR痛风诊断标准的患者,所有受试者均对NSAIDs和/或秋水仙碱存在禁忌、不耐受或疗效不佳,且过去1年内痛风发作≥2次,随机接受伏欣奇拜单抗与复方
➤降低复发风险:III期注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复方倍他米松相比,伏欣奇拜单抗显著延缓了12周内痛风中位复发时间(未达到vs. 45天),降低90%复发风险(HR:0.10;95%CI:0.06, 0.17;P<0.0001);在24周时,伏欣奇拜单抗组仍保持优势,从基线至首次中位复发时间仍未达到,较复方倍他米松组显著降低复发风险87%(HR:0.13;95% CI:0.08, 0.21;P<0.0001)19。
➤预防急性发作:2025 EULAR会议期间公布的一项前瞻性II期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降尿酸治疗启动阶段,伏欣奇拜单抗显示出比秋水仙碱更优的急性痛风发作预防效果20。
➤安全性:III期注册临床研究期间,伏欣奇拜单抗组未发生任何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且无患者因不良事件导致治疗暂停或退出。有3名患者报告了治疗相关SAE,均在复方倍他米松组19。
➤治疗便捷: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伏欣奇拜单抗半衰期达25.5~30.8天,可实现半年注射一次的长效给药方案,有利于提升治疗依从性。
综合来看,伏欣奇拜单抗临床疗效优异、耐受性良好,使用便捷,能够有效增强患者治疗信心,进而提高血尿酸达标率,为促进MSU溶解、延缓甚至阻止痛风及其相关合并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极具临床价值与应用前景的新选择。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