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治疗是
STEMI早期快速诊断
建议一:根据“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标准统一进行STEMI的诊断;注意甄别
STEMI重要鉴别诊断
建议二:对于疑诊STEMI的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需要同时检测三项指标,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指hs-cTn)、BNP或NT-proBNP、
STEMI早期再灌注策略选择
建议三:若预计首次医疗接触(FMC)至导丝通过梗死相关动脉(IRA)时间≤120 min,则优先选择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策略;若120 min内不能将患者转运至PCI医院,应于FMC 30 min内给予溶栓治疗,溶栓后应尽早转运至PCI医院,并于溶栓后2~24 h进行
STEMI溶栓治疗
建议四:院前溶栓治疗(尤其在救护车上进行)是提高我国STEMI患者早期再灌注治疗率的有效手段,FMC急救人员要掌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能处理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应建立远程协同救治系统,将“120”急救系统与相关医院建成高效互通的协同救治网络;溶栓治疗必须建立在充分的双联抗血小板基础上,应兼顾血栓与出血风险,考虑适当的抗血小板药物组合:STEMI患者确诊后均应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 mg(非肠溶片),继以75~100 mg、每日1次维持;对于年龄≤75岁的确诊STEMI患者,溶栓前应尽早给予氯吡格雷(300~600 mg负荷剂量,维持剂量75 mg、每日1次);对于年龄>75岁的患者,应慎重权衡缺血及出血利弊后考虑减量或半量溶栓治疗,并建议氯吡格雷首次剂量75 mg,维持量75 mg、每日1次;对缺血高危或有证据提示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溶栓前尽早给予替格瑞洛(180 mg负荷剂量,维持剂量90 mg、每日2次)是合理的(特别是采用半剂量溶栓治疗的患者);一旦确诊STEMI,应立即在10 min内进行静脉
溶栓治疗并发症的识别与处理
建议五:对高出血风险的STEMI患者,应避免连续、重叠且非减量应用抗栓药物;对于高龄、低体重及肾功能不全等STEMI患者应适当减量应用抗栓和溶栓药物;使用肝素时应规范监测ACT;溶栓后PCI时建议选用桡动脉入路、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等以降低出血风险;对于明确的颅内出血且4 h内使用过普通肝素的患者,推荐用鱼精蛋白中和(平均1 mg鱼精蛋白
STEMI救治体系建设与院前溶栓治疗
建议六:具有PCI 条件的医院应主动承担STEMI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组建全天候即时响应的PCI团队,建立STEMI救治的院内绿色通道,使STEMI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开通血管的D-to-B时间小于60 min;PCI医院应负责区域内其他非PCI医院、基层医院及胸痛救治单元、院前急救系统人员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加强对区域内群众有关胸痛、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健康宣教和就诊指导,突出“120 min黄金抢救时间和拨打120”的宣教科普,以缩短胸痛就诊延误;对于诊断明确的STEMI,若能在120 min内转运至就近的PCI医院并完成PPCI(包括转运及D-to-B时间),则应尽可能绕行非PCI医院、绕行PCI医院急诊室和CCU直达导管室,以尽早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若不能在120 min内完成转运及PPCI,或患者胸痛发病<3 h,应考虑在救护车上启动院前溶栓治疗,溶栓后2~24 h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