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和sPESI评分
上图是“基于肺栓塞救治团队(PERT)的肺栓塞治疗流程”,现总结肺栓塞抢救治疗的10条关键注意事项:
1.尽早识别高危肺栓塞,启动抗凝治疗
一旦诊断为急性肺栓塞,应立即启动抗凝治疗。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低血压、休克),应立即判断为高危肺栓塞,并尽早启动救治流程,防止病情迅速恶化。
2. 以血流动力学状态为治疗分层基础
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是判断危险分层的核心指标。稳定者需进一步评估右心室功能和生物标志物(肌钙蛋白、BNP)变化,以划分为中危或低危类型,从而决定是否启动PERT和溶栓策略。
3. 合理解读PESI评分和影像学检查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者,结合PESI或sPESI评分、CTPA/TTE等检查结果来评估右心室受累和生化指标升高,有助于准确识别中危群体,避免漏诊或误判。
4. 中危肺栓塞需密切观察病情演变
中危肺栓塞(特别是中高危者)虽无血流动力学不稳,但若右心功能持续恶化或BNP/肌钙蛋白升高,提示临床风险升高,需高度警惕病情恶化。
5. 及时启动PERT介入团队
对于高危及中高危肺栓塞患者,建议尽早启动肺栓塞救治团队(PERT),整合心脏科、影像、重症、介入等多学科资源,实现快速评估和干预决策。
6. 评估溶栓适应证与禁忌证
中高危患者如存在病情恶化,应根据有无溶栓禁忌证,判断是否进行全量、导管溶栓、或外科取栓。需综合考虑出血风险和潜在获益,尤其注意绝对禁忌证(如近期脑出血、活动性出血等)。
7. 个体化选择介入治疗方案
对于溶栓禁忌或高出血风险患者,可选择导管溶栓或减量溶栓;如有条件,还可考虑经导管或外科血栓清除术,提升疗效同时兼顾安全性。
8. 机械循环支持作为最后保障
若高危患者循环崩溃、无法维持有效灌注,机械循环支持(如VA-ECMO)可作为桥接治疗手段,争取时间进行后续溶栓或取栓干预。
9. 低危肺栓塞不宜过度干预
对于无右心受累、生化指标正常的低危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为核心,无需溶栓或其他激进治疗,防止过度医疗导致不良事件。
10. 治疗策略需动态调整
肺栓塞的治疗是动态过程,尤其是中危患者,需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TTE参数等指标,结合临床变化随时调整治疗策略,提升救治成功率。
总结:该治疗流程图体现了肺栓塞救治“早识别、早干预、个体化、多学科协作”的原则。临床中应严格遵循血流动力学评估、影像与生化指标分层判断,合理评估溶栓指征,充分发挥PERT团队作用,确保救治科学、安全、精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