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DV 2025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中国
编者按
每年9月第三周是“中国痤疮周”,旨在普及痤疮科学防治知识。恰逢其时,2025年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EADV)年会公布了多项痤疮治疗的重要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见解。
本次大会的壁报展示涵盖了从传统系统用药、外用制剂到光电联合治疗的多个维度:一项Meta分析为口服
向上滑动阅览(排名不分先后)
POSTER ID:P0011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ral spironolactone for women with acne vulgar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with 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口服螺内酯治疗女性寻常痤疮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含序贯试验分析)
POSTER ID:P0090
Clinical Efficacy of a Ceramides-Containing Salicylic Acid Gel on Acne Management and Skin Barrier Function: A 21-Day Prospective Study含神经酰胺的水杨酸凝胶治疗痤疮及改善皮肤屏障功能的临床疗效:一项21天前瞻性研究
POSTER ID:P3142
Excimer light versus blue l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a split fac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准分子光与蓝光治疗痤疮的自身半脸随机对照研究
POSTER ID:P3898
Evaluation of clinical improvements in acne patients on a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dermo-cosmetic containing azelaic acid 15% and laser therapy: a descriptive observational study.含15%壬二酸的皮肤美容产品联合激光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改善评估:一项描述性观察研究
口服螺内酯治疗女性寻常痤疮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一项包含试验序贯分析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研究背景与目的
成人寻常痤疮是一种主要影响女性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初始治疗包括外用和口服药物,但其局限性显著,如疗效不足、患者依从性差及不良反应等。螺内酯在超说明书用于痤疮管理时已显示出良好效果。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探讨口服螺内酯对女性痤疮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方法
研究注册与方法学:本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已在PROSPERO注册(CRD42024626984),遵循《Cochrane手册》实施,并按PRISMA指南报告。
文献检索: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纳入比较口服螺内酯与安慰剂治疗女性痤疮的随机对照试验(RCT)。
终点设置:主要终点为痤疮改善的客观评估;次要终点包括主观评估及不良事件(月经不调、乳房增大)。
统计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以I²统计量评估异质性。
研究结果
图1 服用螺内酯的女性寻常痤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OR=6.59,95%CI [3.50,12.43],P<0.00001),研究间异质性低(I²=0%)
研究纳入情况:共纳入5项RCT的563例患者,其中251例(42.9%)接受螺内酯治疗。
疗效分析:
客观评估:螺内酯组痤疮改善的优势比(OR)为6.59(95%CI:3.50-12.43,P<0.00001,I²=0%),较安慰剂组高6倍。
主观评估:两组无显著差异(OR=5.22,95%CI:0.62-44.24,P=0.13,I²=85%)。
安全性分析:
月经不调(OR=1.09,95%CI:0.37-3.25,P=0.88,I²=33%)和乳房增大(OR=1.37,95%CI:0.79-2.38,P=0.26,I²=0%)的发生风险与安慰剂组无统计学差异。
试验序贯分析:证实已达到所需样本量,结果支持螺内酯优于安慰剂。
图2 与安慰剂相比,服用螺内酯的女性痤疮发生率显著降低(OR=5.22,95%CI [0.62,44.25],P=0.13),但研究间异质性高(I²=85%)
图3 针对客观评估开展的试验序贯分析(TSA)表明,已达到所需的信息规模。同时也显示,累积Z曲线的位置越过了常规阈值和监测边界,进入受益区域,即螺内酯优于安慰剂。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口服螺内酯较安慰剂可改善女性痤疮患者病情,且不增加风险。因此,其应从“超说明书用药”升级为官方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
含神经酰胺水杨酸凝胶在痤疮管理及皮肤屏障功能改善中的临床疗效:一项21天前瞻性研究
研究背景
寻常痤疮是一种常见皮肤疾病,特征为皮脂过度分泌、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效治疗需同时针对皮损减少和皮肤保湿,且保持耐受性。本研究旨在评估含神经酰胺的水杨酸凝胶在21天内降低皮脂水平、改善皮肤水合、强化皮肤屏障及减轻痤疮严重程度的疗效与耐受性。
研究方法
在单中心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纳入42例轻至中度痤疮(IGA分级2-3级)且为油性/混合性皮肤的受试者(37例女性,5例男性,平均年龄25.86±6.69岁)。受试者每日2次涂抹含神经酰胺水杨酸凝胶,持续21天。通过SebumeterSM815测量皮脂水平、Tewameter TM Hex测量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Corneometer CM825测量皮肤水合度,并采用IGA量表评估痤疮严重程度,收集受试者自我评估。
研究结果
随访结束后,皮脂水平降低23.65%(p<0.05,图1),皮肤水合度提升40.5%(p<0.05,图2),TEWL降低49.26%(p<0.05,图3),提示皮肤屏障功能增强。IGA评分改善23.81%(p<0.001,图4),痤疮严重程度显著降低。所有受试者(100%)对产品满意,认可其在控油、祛痘及改善肤质方面的效果。凝胶耐受性良好,仅5%受试者出现轻微短暂瘙痒,无需干预自行缓解。
图1皮脂水平随时间的下降趋势
图2皮肤水合度随时间的改善情况
图3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随时间的减少幅度
图4IGA量表评分随时间的改善趋势
研究结论
含神经酰胺水杨酸凝胶可有效减少痤疮皮损、调节皮脂分泌、增强皮肤水合及强化屏障功能,适用于痤疮易感及敏感皮肤。研究表明,该凝胶通过兼顾临床疗效与使用舒适性,为痤疮治疗提供了平衡方案。
准分子光与蓝光治疗痤疮的面部半侧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背景与目的
痤疮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表现为开放性和闭合性粉刺,以及结节、脓疱和丘疹等炎症性皮损。治疗手段包括外用维A酸类、壬二酸、水杨酸、过氧化苯甲酰,以及口服异维A酸、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等。然而,传统治疗存在诸多不足,如患者依从性差、疗程长、复发率高、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以及系统治疗(尤其是异维A酸)的致畸风险等。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粪卟啉III可吸收415nm波长的光,细菌暴露于蓝光下会激发卟啉,进而导致细菌死亡。308nm单色准分子光已被证实对毛囊炎有效,可在4-8周内显著减少丘疹脓疱性皮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调节、UVB的皮脂调节活性及抗菌特性有关。
本研究旨在比较准分子光与蓝光治疗炎症性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纳入24例双侧炎症性痤疮患者,采用面部半侧随机对照设计:一侧面部接受准分子光治疗,另一侧接受蓝光治疗。每位患者在8周内完成16次治疗,并在最后一次治疗后1.5个月进行随访。分别在基线、治疗2个月和3个月时,通过总皮损计数、全球痤疮分级系统(GAGS)、卡迪夫痤疮残疾指数(CADI)和研究者整体评估量表(IGA)评估疗效。
研究结果
图1对比准分子光侧和蓝光侧治疗前后的皮脂分泌评分
图2治疗后的微生物拭子培养结果
患者基本情况:23名女性(占95.8%)和1名男性(占4.2%),年龄在15至25岁之间,中位年龄为21岁。
准分子光侧:
3个月后,粉刺数量显著减少(p=0.012),变化百分比为-34.72。
3个月后,丘疹数量显著减少(p=0.017),变化百分比为-33.33。
2个月和3个月后,脓疱数量无显著减少。
皮脂溢情况显著改善(p<0.001)。
拭子培养结果显示痤疮丙酸杆菌(C.acnes)数量显著减少(p=0.039)。
蓝光侧:
3个月后,粉刺数量无显著减少(p=0.130),变化百分比为-39.39。
2个月后,丘疹数量显著减少(p=0.003)。
2个月后,脓疱数量显著减少(p值=0.030),变化百分比为-50。
皮脂溢情况显著改善(p<0.001)。
拭子培养结果显示痤疮丙酸杆菌(C.acnes)数量从70.8%显著减少至29.2%(p<0.002)。
两组治疗后对比:
粉刺(P=0.483)、丘疹(P=0.324)、脓疱(P=0.90)的皮损数量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两组培养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553)。
蓝光侧术后红斑发生率为100%,准分子光侧为42%,准分子光侧发生率显著更低(p<0.001)。
蓝光侧色素沉着过度发生率为41.7%,准分子光侧为0%,准分子光侧发生率显著更低(p<0.001)。
图3(A)蓝光治疗前的面部右侧;(B)治疗3个月后的面部右侧;(C)准分子光治疗前的面部左侧;(D)治疗3个月后的面部左侧。
两种治疗方式均使痤疮皮损的临床症状和细菌负荷得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但对比两种方式,其疗效无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论
准分子光可改善痤疮,可作为无创安全的治疗方式,适用于无法耐受外用或系统治疗的患者。
含15%壬二酸的皮肤美容产品联合激光治疗痤疮患者的临床改善评估:一项描述性观察研究
研究背景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皮肤疾病,约影响全球9%的人口。当前治疗可能会引发局部副作用(如红斑、干燥、刺痛和灼烧感),这些副作用可能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进而影响治疗效果。皮肤美容产品在痤疮管理中越来越受欢迎,有助于实现最佳临床效果、提高患者依从性,并最大程度减少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壬二酸(AzA)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饱和二羧酸,具有抗炎、抗菌和调节角质形成的特性,可作用于痤疮发病机制中的多个病理生理环节,包括炎症、微生物群失调(尤其是与痤疮丙酸杆菌相关的失调)以及异常的毛囊角质化。其广谱活性使其成为轻至中度痤疮外用治疗的有价值选择。近期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壬二酸与其他痤疮疗法联合使用时,其疗效可得到增强,且患者总体评价积极。然而,关于壬二酸与激光治疗联合应用的证据仍然有限。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15%壬二酸与激光治疗联合应用对改善面部痤疮皮损的疗效。
研究方法
在一家私立医疗中心,我们对12名年龄在19至40岁之间、根据GEA量表被诊断为轻至中度寻常痤疮的患者进行了为期120天的观察。10名女性和2名男性接受了联合治疗:外用15%壬二酸和激光治疗(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或强脉冲光)。所有受试者每天使用两次壬二酸。
治疗时长:120天。
随访时间点:第0天和第120天。
临床评估:
由专业医疗人员评估痤疮皮损数量。
患者从保湿、控油、红斑改善以及皮损愈合速度等方面对皮肤变化进行自我评估。
研究结果
第120天时,83.33%(10/12例)的患者根据GEA量表显示痤疮严重程度降低了1-2级(见图1)。
联合治疗在进行3次激光治疗后就改善了痤疮皮损,而针对相同适应症的激光治疗方案通常建议进行4-6次。
患者自我评估显示皮肤状况整体有所改善,主要体现在皮肤湿度增加、红斑减少以及皮损愈合速度加快。
图1 第0天和第120天(联合治疗后)的GEA评分
图2 治疗前后的临床图像
研究结论
这项观察性研究似乎表明,壬二酸与激光治疗联合应用可改善面部痤疮皮损。患者自我评估突出了该联合治疗在治疗效果和美容效果方面的改善,且患者所需的激光治疗次数比常规更少。还需要开展更严谨的研究来进一步评估这种联合疗法的益处。前瞻性对比研究应旨在评估痤疮患者接受联合壬二酸与不联合壬二酸的激光治疗的疗效。后续研究或许能够评估联合治疗在减少所需激光治疗次数方面的作用,以及停止激光或其他痤疮治疗后痤疮复发的情况。
小结
本届EADV发布的痤疮研究强调了“多靶点、联合治疗”的核心策略。螺内酯凭借高级别证据有望成为女性痤疮患者的重要系统治疗选择;而各类外用产品不仅在成分上不断创新,兼顾祛痘与修护,更在与光电技术的联合中展现出“1+1>2”的协同效应,既能加速疗效,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和治疗次数,从而极大提升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在中国痤疮周之际,这些来自国际舞台的证据提醒我们,痤疮的治疗已不再局限于单打独斗,而是进入了整合系统用药、局部外治、光电技术以及皮肤屏障维护的个体化综合管理新时代。未来,期待更多高质量研究进一步优化治疗策略,让每一位痤疮患者都能获得更安全、有效且舒适的治疗体验。
敬请期待后续,医脉通皮肤科将持续为您带来EADV 2025更多深度解读与独家报道。
参考文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