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DV 2025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编者按
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EADV)2025年年会9月17日于法国巴黎会议中心拉开帷幕,本届EADV年会发布了多项
向上滑动阅览(排名不分先后)
POSTER ID P2943:
Treatment with dupilumab improves skin barrier bio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topic dermatitis度普利尤单抗治疗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生物标志物
POSTER ID P3193:
Ruxolitinib Cream Demonstrated Long-Term Disease Control With Time Off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Atopic Dermatitis芦可替尼乳膏在特应性皮炎儿童患者中展现停药后长期疾病控制
POSTER ID P3687:
Achieving minimal disease activity with Upadacitinib for moderate-to-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a 3-year real-world study
POSTER ID P3840:
Pooled Safety Analysis of Nemolizumab in moderate-to-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Results from two phase 3 trials奈莫利珠单抗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安全性汇总分析:两项 3 期临床试验结果
POSTER ID P4007:
Safety profile of lebrikizumab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with moderate-to-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SmPC integrated safety data lebrikizumab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成人及青少年患者中的安全性特征:基于产品特性概要的整合安全数据
度普利尤单抗改善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生物标志物
POSTER ID:2943
研究背景与目的
角质层由角质形成细胞和胆固醇硫酸酯、
研究方法
纳入荷兰和比利时特应性
研究结果
图1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皮损区天然保湿因子(NMF)水平(A)、皮损区胆固醇硫酸酯水平(B)以及皮损区葡萄糖基胆固醇水平(C)
1.临床改善:
-度普利尤单抗在所有随访时间点均显著改善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EASI)及峰值瘙痒数字评分量表(NRS)评分(P<0.001)。
2.NMF水平变化:
-皮损区:NMF水平在治疗1、3、6和12个月时显著升高(P<0.001),基线时皮损区NMF水平低于非皮损区(P<0.001),至12个月时向非皮损区水平趋近(P=0.116)。
- FLG突变影响:FLG突变携带者的皮损区和非皮损区NMF水平均显著降低,其中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患者NMF降低最显著(皮损区和非皮损区P<0.001),其次为杂合突变携带者(皮损区P=0.004,非皮损区P=0.002),但FLG状态不影响临床应答。
3.脂质水平变化:
-皮损区:胆固醇硫酸酯和葡萄糖基胆固醇水平随时间显著降低(12个月时与基线相比P<0.001),尽管各时间点皮损区脂质水平仍显著高于非皮损区(P<0.05),但绝对差异随时间缩小,提示部分正常化。
-非皮损区:脂质水平无显著变化。
研究结论
度普利尤单抗可改善AD患者的临床结局和皮肤屏障功能标志物。皮损区NMF水平升高、脂质水平降低,随时间向非皮损区水平偏移,表明度普利尤单抗可能通过修复皮肤屏障发挥治疗作用。
芦可替尼乳膏在特应性皮炎儿童患者中展现长期疾病控制及停药间隙获益
POSTER ID:3193
研究背景与目的
芦可替尼乳膏在3期TRuE-AD3试验(NCT04921969)中已证实对2-11岁特应性皮炎(AD)儿童患者有效且耐受性良好。本研究进一步评估了该药物在TRuE-AD3长期安全性(LTS)阶段中,初始随机分配至芦可替尼乳膏且至少使用1剂的患者(0.75%/1.5%芦可替尼乳膏组,n=119/114)的长期疾病控制效果及停药间隙。
研究方法
在TRuE-AD3试验中,轻中度AD儿童患者(研究者整体评估[IGA]评分2/3,受累体表面积[BSA] 3%-20%)按2:2:1随机分配,每日2次使用0.75%或1.5%芦可替尼乳膏,或赋形剂,持续8周。第8周时,芦可替尼乳膏组患者继续用药,赋形剂组患者重新随机分配至任意强度的芦可替尼乳膏组,进行44周的按需治疗(LTS阶段)。
图1 研究设计
研究结果
1.疾病控制效果:
-平均受累BSA从基线(0.75%/1.5%组:9.9%/11.1%)降至第52周(2.0%/1.9%)。
-LTS阶段中,80.7%(0.75%组)和91.2%(1.5%组)的患者至少一次达到皮肤清除(IGA 0)或几乎清除(IGA 1)。
2.持续缓解时间:
-在第12-52周至少有2次随访的患者中(n=101/106),0.75%和1.5%组患者达到IGA 0/1的平均随访占比分别为60.0%和69.0%。
-LTS阶段因皮损清除而停药的中位天数分别为136.0天(范围8-296)和151.0天(范围2-296),对应停药时间占LTS阶段的中位累积比例为50.4%和50.2%。
3.安全性:
-52周内无严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耐受性良好。
研究结论
2-11岁轻中度AD儿童患者通过按需使用芦可替尼乳膏单药治疗可实现长期疾病控制。在按需治疗阶段,大部分患者维持皮肤清除或几乎清除状态,且因皮损缓解获得显著停药间隙。
乌帕替尼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实现最小疾病活动度:一项为期3年的真实世界研究
POSTER ID:2545
研究背景与目的
最小疾病活动度(Minimal Disease Activity, MDA)是特应性皮炎(AD)的新兴治疗目标,指疾病控制达到最佳状态且症状极轻微。尽管其临床意义重大,但在真实世界中的探索仍有限。本研究旨在评估中重度AD患者使用乌帕替尼治疗3年内达到MDA的情况,并识别相关预测因素。
研究方法
-设计:回顾性研究,纳入2020年12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都灵大学皮肤科诊所接受乌帕替尼治疗的所有患者。
-MDA定义:同时达到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改善90%(EASI-90)和瘙痒数字评分量表(P-NRS)≤1分。
-疗效评估时间点:第28、52、104、156周。
研究结果
1. MDA达成率:
-第28周时,50.0%的患者达到MDA,且该结果在3年内持续维持(图1)。
图1第28周、第52周、第104周和第156周时,最小疾病活动度(MDA)的达成情况
2. 预测因素分析:
-女性性别与MDA达成显著相关(优势比[OR] 4.14,P=0.034),其他因素(如年龄、基线疾病严重程度等)无显著相关性(图2)。
图2 基线、第28周、第52周、第104周和第156周时,平均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mEASI)、平均瘙痒数字评分量表(mP - NRS)、平均睡眠数字评分量表(mS-NRS)和平均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mDLQI)的数值变化
研究结论
乌帕替尼在中重度AD患者中可有效实现并维持MDA达3年,女性性别是MDA达成的正向预测因素。需进一步研究验证上述发现。
奈莫利珠单抗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安全性汇总分析:两项3期试验结果
POSTER ID:3840
研究背景与目的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中重度患者存在显著未满足的医疗需求。新型疗法的安全性评估至关重要,而汇总两项关键试验数据可更全面地呈现奈莫利珠单抗的安全性特征。瘙痒是AD最困扰患者的症状,应作为主要治疗目标。奈莫利珠单抗通过特异性抑制IL-31信号通路,靶向AD的三大核心病理环节:瘙痒、炎症和表皮失调。在两项大规模3期随机对照试验(ARCADIA 1&2)中,该药物已证实可快速且安全地改善AD的关键症状与体征。本摘要报告两项试验的安全性汇总数据。
研究方法
对两项3期关键试验进行汇总分析,纳入≥12岁的中重度AD患者(初始16周治疗期+32周维持期)。患者按2:1随机分配,接受奈莫利珠单抗30 mg(基线60 mg)或安慰剂,每4周(Q4W)皮下注射,联合中/低效外用糖皮质激素(TCS)和/或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TCI)治疗16周。维持期内,第16周对奈莫利珠单抗应答的患者(研究者整体评估[IGA]评分0/1或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改善≥75%)重新按1:1:1随机分配,接受奈莫利珠单抗30 mg Q4W、30 mg Q8W或安慰剂(撤药)Q4W皮下注射,联合TCS和/或TCI。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特殊关注不良事件(AESI)和严重不良事件(SAE)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研究结果
1. 初始16周安全性:
-奈莫利珠单抗组与安慰剂组≥1% TEAE的患者比例相近(23.2% vs 17.6%)。
-两组最常见TEAE(发生率≥5%)均为AD(奈莫利珠单抗组9.9% vs 安慰剂组8.4%)。
2. 32周维持期安全性:
-最常见TEAE(发生率≥5%)为鼻咽炎(奈莫利珠单抗Q4W组8.2%、Q8W组4.8%、撤药组7.1%)、COVID-19(Q4W组7.6%、Q8W组7.8%、撤药组11.3%)和AD(Q4W组7.6%、Q8W组6.6%、撤药组10.7%)。
-多数TEAE为非严重且轻/中度。
3.特殊关注不良事件(AESI):
-注射相关反应、哮喘、感染及外周/面部水肿在各治疗组发生率相似。
-AD相关AESI(维持期):过敏性结膜炎(Q4W组1.2%、Q8W组0.6%、撤药组0.6%)和感染性结膜炎(Q4W组0%、Q8W组0.6%、撤药组0%)。
4. 严重不良事件(SAE):
-初始期和维持期均未报告致死性SAE。
-2024年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报告的维持期至第48周汇总数据显示,奈莫利珠单抗的安全性特征与初始治疗期一致。
研究结论
奈莫利珠单抗靶向IL-31通路在16周和48周时安全性均可接受,结膜炎和带状疱疹发生率低,进一步支持其长期使用的安全性。
lebrikizumab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成人及青少年患者的安全性概况:SmPC整合安全性数据
POSTER ID:4007
研究背景与目的
lebrikizumab(LEB)是一种新型高亲和力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结合IL-13。其安全性数据已在多项独立试验和长期整合分析中报道。LEB无需实验室监测,无预期药物相互作用,且无显著肝脏代谢或肾脏清除。本文呈现LEB药品特性总结(SmPC)中整合的安全性数据(数据截止日期:2022年6月6日)。
研究方法
SmPC安全性部分整合以下8项研究数据:LEB单药治疗及LEB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TCS)研究(ADvocate1&2 [NCT04146363&NCT04178967]、KGAF [NCT03443024]、ADhere [NCT04250337]、ADjoin [NCT04392154]、ADore [NCT04250350]、ARBAN [NCT02465606]、TREBLE [NCT02340234])。对单药治疗(ADvocate1、2及KGAF)和TCS联合治疗(ADhere)研究的安慰剂(PBO)对照分析(诱导期:第0-16周)、维持期(ADvocate1&2,第16-52周)及所有LEB研究,计算研究规模调整后的百分比。不良事件(AE)按集群分析,检索MedDRA首选术语包括:结膜炎(结膜炎、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炎、过敏性角膜炎、溃疡性角膜炎等)和注射部位反应(注射部位疼痛、红斑、反应等)。
图1 试验设计
研究结果
1. 诱导期(第0-16周):
-患者分布:LEB 250 mg Q2W±TCS组783例,PBO±TCS组404例。
-常见AE(≥1%):均为非严重且多数为轻/中度,详见表1。
-结膜炎:54例(6.9%),其中过敏性结膜炎14例(1.8%)。
-注射部位反应:20例(2.6%)。
-干眼:11例(1.4%)。
-罕见AE(<1%):带状疱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睑缘炎、角膜炎等,多为轻/中度,仅2例(0.3%)因角膜炎停药。
2.维持期(第16-52周)及所有LEB研究:
-维持期:ADvocate1&2中LEB 250 mg Q4W+TCS组结膜炎发生率为5.0%(6/118例)。
-全研究队列:1720例接受至少1剂LEB的患者中,结膜炎发生率为0.7%(12例),且未随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
表1诱导期(第0-16周)LEB与安慰剂对照的≥1%不良事件患者比例
注:整合ADvocate1、2、KGAF及ADhere研究数据;LEB给药方案为第0、2周500 mg,后续250 mg Q2W;结膜炎包括结膜炎和细菌性结膜炎首选术语。
研究结论
SmPC中报道的LEB安全性与大量已有证据一致。LEB在中重度AD成人及青少年患者中获益风险比良好,多数AE为轻/中度,导致停药的事件罕见。结膜炎发生率未随LEB暴露时间延长而增加。
小结
上述研究彰显了特应性皮炎治疗策略的持续进步,不仅体现在新型药物不断涌现,更反映在对长期疾病控制、生活质量和屏障修复的多维关注。从外用JAK抑制剂到系统性生物制剂,这些进展为不同表型与严重程度的AD患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精准的治疗选择,也进一步推动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程管理目标的实现。
敬请期待后续,医脉通皮肤科将持续为您带来EADV 2025更多深度解读与独家报道。
参考文献
往期回顾 | |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