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预见ASCO|肉瘤口头报告专场:更多治疗新药新策略,“中国风”再次吹向世界舞台
2024-05-3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2024 预见ASCO 肉瘤

一年一度的肿瘤界“奥斯卡”——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将于当地时间5月31日下午1点(北京时间6月1日凌晨2点)-6月4日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众多国际重磅的临床科研成果将在ASCO大会期间披露。在当地时间6月3日15:00的肉瘤口头报告专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邱海波教授(摘要号:1150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罗志国教授(摘要号:11505)、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谢璐教授(摘要号:11507)将带来肉瘤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值得关注。


摘要号11502

Olverembatinib(HQP1351)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的琥珀酸脱氢酶(SDH)缺陷型胃肠间质瘤(GIST)和副神经节瘤患者中的最新疗效结果


研究背景


SDH缺陷型GIST是一种罕见的GIST类型,易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或30岁以下的青年。在这一GIST亚型中尚未发现有效的靶向治疗方法。Olverembatinib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在SDH缺陷型GIST中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此次研究者报告了SDH缺陷型GIST的最新疗效数据,以及SDH缺陷相关副神经节瘤的初步疗效数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NCT03594422)的目的是评估olverembatinib在TKI耐药的SDH缺陷型GIST和其他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根据RECIST v1.1)。Olverembatinib为隔日口服1次(QOD),每28天为一周期。


研究结果


截至2023年12月27日,26例SDH缺陷型GIST(经IHC证实)患者接受了≥1剂olverembatinib治疗(中位[范围]年龄,30[13-56]岁),25例接受了1-4剂TKI治疗(42.3%患者接受了≥3剂TKI治疗)(表1)。Olverembatinib剂量范围为30-50 mg(30mg [n=6];40mg [n=14];50mg [n=6])。中位治疗时间为15.6(1.8-42.3)个月。26例患者中,6例部分缓解(PR)。且18例患者达到持续4周期的疾病稳定(SD)。临床获益率(CBR;完全缓解[CR]+PR+SD>4周期)为92.3%(24/26),最长治疗时间为40个月。中位随访17.0(4.1-57.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5.7个月(12.1-未达到[NR])。本研究纳入的6例副神经节瘤患者中,5例达到最佳疗效,SD持续4个周期(CBR,83.3%),中位PFS为8.25(1.87-NR)个月。不良事件与既往报告相同,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

f3814481e4ce82018909e42d1aa8550c.png


研究结论


Olverembatinib的耐受性良好。CBR超过90%,预估中位PFS显著延长,提示了该治疗的潜在获益,并为未来对这一罕见亚型GIST的治疗研究提供了基准。


摘要号11505

单臂II期研究:信迪利单抗、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一线治疗晚期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滑膜肉瘤(SS)、粘液样脂肪肉瘤(MLPS)和去分化脂肪肉瘤(DDLPS)


研究背景


在某些亚型的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中,抗PD-1抗体作为挽救性治疗显示出可观的抗肿瘤活性,但其在一线治疗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研究者评估了抗PD-1抗体信迪利单抗联合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治疗晚期UPS、SS、MLPS和DDLPS患者的安全性和疗效。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单臂、II期研究(NCT04356872)。初治的转移性或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UPS、SS、MLPS和DDLPS患者接受信迪利单抗、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治疗(每3周1次,共6周期),序贯信迪利单抗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毒性或至2年。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根据RECIST 1.1),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


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共纳入4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男性31例,中位年龄47岁。可评估的41例患者中,ORR为68.3%(28/41),其中UPS为7/8(87.5%),SS为13/20(65.0%),MLPS为3/3(100%),DDLPS为5/10(50%)。中位随访时间为28.0个月(95%CI:9.4-46.7个月),中位PFS和OS分别为9.0个月(95%CI:6.5-11.5个月)和19.9个月(95% CI:14.9-24.9个月)。前6例患者在DLT观察窗内发生1例DLT事件。最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为白细胞减少(50.0%)、中性粒细胞减少(45.7%)、血小板减少(21.7%)、贫血(21.7%)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21.7%)。


研究结论


本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ORR。信迪利单抗联合阿霉素和异环磷酰胺一线治疗UPS、SS、MLPS和DDLPS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摘要号11507

II期ARTEMIS-002研究:HS-20093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骨肉瘤


研究背景


复发和难治性(R/R)骨肉瘤患者预后差,治疗选择有限。HS-20093是一种靶向B7-H3的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在I期ARTEMIS-001研究(NCT05276609)中显示了初步的抗肿瘤活性。此次研究者报告了ARTEMIS-002研究(NCT05830123)中HS-20093治疗R/R骨肉瘤患者的疗效。


研究方法


开放标签、双臂、II期ARTEMIS-002研究,纳入了标准系统治疗后进展的R/R骨肉瘤或其他肉瘤患者。I期研究的最大耐受剂量为每3周1次(Q3W)静脉输注12mg/kg,根据这一结果,II期研究中的骨肉瘤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接受8mg/kg或12mg/kg Q3W HS-20093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根据RECIST1.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回顾性分析骨肉瘤FFPE组织中B7-H3的表达情况。


研究结果


2023年6月至12月共纳入34例R/R骨肉瘤患者,其中15例接受8.0 mg/kg HS-20093治疗,19例接受12.0 mg/kg HS-20093治疗。中位(范围)年龄为21.5(18-65)岁。基线时临床分期IV期为32/34例(94.1%),肺转移28/34例(82.4%)。22例(64.7%)患者既往接受过≥3线治疗。26例(76.5%)患者接受过铂类、蒽环类、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4种标准化疗方案。33例(97.1%)患者出现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常见的3/4级(≥5%)TE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减少和贫血。停药、中止和减量的发生率分别为2.9%、11.8%和23.5%。无TEAE导致死亡事件。截至2023年12月25日,21例可评估疗效患者(8mg/kg组11例,12.0mg/kg组10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95%CI:1.4-5.5)。12.0mg/kg HS-20093的ORR为20.0%。12.0mg/kg组中观察到2例患者证实为部分缓解,并一直持续到末次随访,其中最长的缓解持续时间为4.0个月。8mg/kg组和12.0mg/kg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1.8%(9/11)和100%(10/10)。21例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均不成熟。B7-H3在骨肉瘤中高表达,中位H分为185(0-260)分。肿瘤缓解与B7-H3表达水平无相关性。HS-20093 ADC、总抗体和病毒载量的PK暴露量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与剂量近似成比例,半衰期为4-6天,Q3W多次给药后无或轻度蓄积。


研究结论


结果表明,HS-20093在既往经多线治疗的R/R骨肉瘤患者中显示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耐受的毒性。ARTEMIS-002研究仍在患者入组阶段。


c050c4133bb00dbbc989dce5e7b6b06a.jpg

参考文献
1.Haibo Qiu, Zhi-wei Zhou, Ye Zhou, et al. Updated efficacy results of olverembatinib (HQP1351) in patients with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resistant succinate dehydrogenase (SDH)-deficie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and paraganglioma. 2024 ASCO. J Clin Oncol 42, 2024 (suppl 16; abstr 11502). DOI: 10.1200/JCO.2024.42.16_suppl.11502
2.Xin Liu, Yanjing Guo, Wangjun Yan, et al. Sintilimab, doxorubicin and ifosfamide (AI) as first-lin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undifferentiated pleomorphic sarcoma (UPS), synovial sarcoma (SS), myxoid liposarcoma (MLPS) and de-differentiated liposarcoma (DDLPS): A single-arm phase 2 trial. 2024 ASCO. J Clin Oncol 42, 2024 (suppl 16; abstr 11505). DOI: 10.1200/JCO.2024.42.16_suppl.1150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