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正式批准国内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上市的PD-1抑制剂的上市申请,开启
免疫治疗目前取得的成就
1.免疫治疗的出现改变了肿瘤传统的手术治疗、放化疗的格局,百余年来从配角已逐渐变成主角。
2.免疫治疗分为主动免疫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以及被动免疫的CAR-T、TCR-T,前者可逆转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状态,这是
ICIs作用特点:
1)广谱的抗肿瘤效应:多个ICIs被批准适用于多个实体瘤,按biomarker指导批准适应症,疗效可显著提高;
2)逐步走向精准化:biomarker可以帮助找到优势人群;
3)适应症逐步扩展:以晚期NSCLC为例,确定作为其二线治疗用了3年时间,从二线到一线仅用了1年时间,后其适应症又快速的扩展到各个治疗阶段;
4)联合运用扩大受益人群:多个临床研究提示免疫治疗联合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另一种免疫治疗,都可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5)长期获益并带来治愈希望:例如单药nivonumab治疗晚期NSCLC患者,5年OS达到了16%,CAR-T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CR率达90%;6)停药后仍可维持获益,KEY-NOTE 001、KEY-NOTE 006、CA209-003等研究均显示ICIs治疗2年仍持续缓解的患者可以停药,并维持获益甚至终身获益。
3.免疫治疗一方面用检测PDL-1、MMR/MSI、TMB、驱动基因、是否广泛转移等方式筛选优势人群、无效人群及超反应人群,以实现精准治疗,另一方面以联合放化疗、靶向治疗、跨瘤肿的方式实现广谱治疗。
4.免疫治疗毒性相对较低,国际四大肿瘤学会已经制定了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专家共识,进一步实现有效管理。
免疫治疗的困境
1.广大医务人员及家属对ICIs认识不够,认为传统治疗是不可撼动的,免疫治疗以非特异性治疗为主,有效率低,这些落后的观念亟待更新。
2.免疫治疗前期缺乏统一的标准,商业的过多介入、行政部门监管困难,远远落后于国际领先国家,由过继细胞治疗引起的“魏则西事件”,使得我国狂飙突进多年的癌症免疫治疗行业乱象得到曝光,这是需要我们反省和吸取教训的。
3.目前中国免疫治疗研究轻投入、重产出,基础研究成果多,但缺乏转化及临床研究的投入。
4.中国主导的临床研究较少,全球注册的1707例临床免疫治疗中,中国大陆仅占172例,而美国则超过大陆的5倍。尽管目前的免疫治疗上市药物如雨后春笋,但暂无中国原研的ICIs药物上市。
5.同类适应症的药物过多,ICIs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其配套的伴随诊断试剂尚未实现标准化。
6.伴随诊断所提供的是使用某种治疗所带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本信息,但目前dMMR、PD-L1、TMB的检测三足鼎立,各公司检测标准不统一、不严格,检测结果准确性令人难以信服,而国内的病理科也面临平台普及率低、试剂获得率低、试剂盒费用高等问题。
免疫治疗的机遇--创新与参与
CAR-T1的临床试验研究占全球研究的54%,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免疫治疗强烈关注、踊跃参与,并有着无限的期待。
国家新的政策、规范的颁布,加速、放宽对免疫治疗的上市审批。
基因公司的参与、治疗技术的进步,进一步助力中国免疫治疗的发展。
国人免疫治疗相关的,如获益人群的特点与分布、不同瘤肿及biomarker对ICIs的反应及评估、国人对ICIs毒副反应及处理状况、ICIs联合方案的优化等大数据面临井喷。
从去年CSCO-IO学会的成立,一直不断推动免疫治疗的发展,包括IO的继续教育、名词规范、irAE管理的规范,开通“肿瘤免疫时讯”的公众号实时传递免疫治疗新进展。
小结
中国免疫治疗引来春天,但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这一热潮,妥当处理免疫治疗可能带来的副反应,及时进行医患沟通,同时兼顾创新、拓展,共同促进中国的免疫治疗的蓬勃发展。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