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仅限于非商业应用
作者: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前一段时间,医脉通整理了由《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于2015年11月再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并参考更新的国外指南,修订的《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上半部分内容,侧重于ANVUGIB的诊断,出血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等方面,本篇资讯继续更新ANVUGIB治疗方面的内容,详情如下:
指南详情》》》》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
ANVUGIBD的治疗
应根据病情、按照循证医学原则行个体化分级救治,高危ANVUGIB的救治应由相关学科协作实施。推荐的诊治流程见图2。

(一)出血征象的监测
1.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记录呕血、黑便和便血的频度、颜色、性质、次数和总量,定期复查RBC计数、Hb、血细胞比容与血尿素氮等,需要注意血细胞比容在24~72h后才能真实反映出血程度。
2.生命体征和循环状况:监测意识状态、心率和血压、肢体温度、皮肤和甲床色泽、周围静脉(特别是颈静脉充盈情况)、尿量等,意识障碍和排尿闲难者需留置导尿管,危重大出血者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血清乳酸测定,老年患者常需心电、血氧饱和度和呼吸监护。
(二)液体复苏
1.血容量的补充:应立即建立快速静脉通道,并选择较粗静脉以备输血,最好能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根据失血的多少在短时间内输入足量液体,以纠正循环血量的不足。对高龄、伴心肺肾疾病患者,应防止输液量过多,以免引起急性肺水肿。对于急性大量出血者,应尽可能施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以指导液体的输入量。下述征象对血容量补充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意识恢复;四肢末端由湿冷、青紫转为温暖、红润,肛温与皮肤温差减少(<1℃);脉搏由快弱转为正常有力,收缩压接近正常,脉压差>30mmHg;尿量>0.5ml•kg-1•h-1;中心静脉压改善。
2.液体的种类和输液量:常用液体包括0.9%NaCl溶液、平衡液、全血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失血量较大(如>20%血容量)时,可输入胶体扩容剂。下列情况时可输血,紧急时输液、输血同时进行:①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收缩压降低幅度>30mmHg;②Hb<70g/L,血细胞比容<25%;③心率增快(>120次/min)。一项大样本量随机对照研究表明,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限制性输血(Hb<70g/L时输血,目标为Hb浓度达70~90g/L)与开放性输血(Hb<90g/L时输血,目标为Hb浓度达90~110g/L)相比,可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再出血率和降低病死率。对于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等严重疾患的患者,输血目标可适当提高。
3.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在积极补液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以改善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
(三)止血措施
1.抑酸药物:抑酸药能提高胃内pH值,既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避免血凝块过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预防再出血,又可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常用的抑酸剂包括PPI和H2受体拮抗剂,常用的PPI针剂有埃索美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雷贝拉唑等,常用的H2受体拮抗剂针剂包括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临床资料表明:①PPI的止血效果显著优于H2受体拮抗剂,它起效快并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②尽可能早期应用PPI,内镜检查前应用PPI可以改善出血病灶的内镜下表现,从而减少内镜下止血的需要。③内镜治疗后,应用大剂量PPI可以降低高危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并降低病死率。我国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发现,溃疡再出血高危患者在内镜止血后,与应用西咪替丁相比,静脉应用大剂量埃索美拉唑(80mg静脉推注+8mg/h速度持续输注72h)可降低再出血率(0.9%比5.6%)。而且大剂量埃索美拉唑静脉滴注及后续口服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增加不良事件;对于低危患者,可采用常规剂量PPI治疗,如埃索美拉唑40mg静脉输注,2次/d,实用性强,适于基层医院开展。建议对内镜止血治疗后的高危患者,如Forrest分级Ia至IIb的溃疡、内镜止血闲难或内镜止血效果不确定者、合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SAID者,给予大剂量PPI(如埃索美拉唑)静脉输注72h,并可适当延长大剂量PPI疗程,然后改为标准剂量PPI静脉输注,2次/d,3~5d,此后口服标准剂量PPI至溃疡愈合。对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形成的人工溃疡,应按照消化性溃疡的标准给予抑酸治疗,PPI是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预防出血和促进人工溃疡愈合的首选药物。目前研究大多建议从手术当天起静脉应用标准剂量PPI,2次/d,2~3d后改为口服标准剂量PPI,1次/d,疗程为4~8周。
2.内镜下止血:起效迅速,疗效确切,应作为治疗的首选。推荐对Forrest分级Ia至IIb的出血病变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在内镜下止血前,对严重大出血或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必要时可使用红霉素250mg静脉输注,可显著减少胃内积血量,改善内镜视野,且不良事件无明显增加。常用的内镜止血方法包括药物局部注射、热凝止血和机械止血3种。药物注射可选用1:10000肾上腺素盐水、高渗钠-肾上腺素溶液等,其优点为简便易行;热凝止血包括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热探头、微波等方法,止血效果可靠,但需要一定的设备与技术经验;机械止血主要采用各种止血夹,尤其适用于活动性出血,但对某些部位的病灶难以操作。临床证据表明,在药物局部注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1种热凝或机械止血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局部病灶的止血效果。对于采用常规止血方法难以控制的出血者,近年来有使用喷剂Hemospray或Over-The-Scope-Clip(OTSC)系统进行止血的临床报道,初步研究显示其具有较高的止血率和较低的再出血率,但目前尚缺乏Hemospray或OTSC与传统止血方法比较的高质量对照研究。
3.止血药物:止血药物对ANVUGIB的疗效尚未证实,不推荐作为一线药物使用,对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避免滥用此类药物。
4.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出血的部位与病因,必要时可行栓塞治疗。
5.手术治疗:对经各种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且出血不止,病情特别凶险者;或药物、内镜和放射介入治疗失败者,病情紧急时可考虑剖腹探查,可在术中结合内镜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后进行治疗。
重要的病因治疗
对出血病因明确者,为提高疗效、防止复发,应采取针对原发病的病因治疗。如H.pylori阳性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予H.pylori根除治疗及抗溃疡治疗,根除治疗应在出血停止后尽早开始,根除治疗结束后应注意随访评估根除的效果。对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详见《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家共识》。
指南详情》》》》2012 抗血小板药物消化道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文献来源:中华消化杂志,2015,35(12):793-79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