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来源:Bifidobacterium breve BBG-001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文献来源:Lancet Online First
《柳叶刀》杂志11月25日在线发表的一项3期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尽管益生菌短双岐杆菌制剂(BBG-001)对人体安全无害,但它对预防极
既往关于短
研究选择将短双歧杆菌作为干预措施,是由于试验设计之初(2005年),短双歧杆菌作为唯一报道过的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曾在日本常规应用许多年,尽管它只是有利于营养性结局。
研究起始时间为2010年7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期间共纳入1315名新生儿,其中654名被分配到益生菌制剂组,661名被分配到安慰剂对照组。结果表明,两组的主要结局发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
益生菌制剂组和安慰剂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数分别为61名(9%)和66名(10%);发生脓毒血症新生儿数分别为73名(11%)和77名(12%);出院前死亡的新生儿数分别为54名(8%)和56名(9%)。
文章作者称:“该研究结果与Cochrane 系统评价荟萃分析结果相悖,后者得到的数据提示,应用益生菌制剂能显著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文章作者强调,研究中使用的益生菌制剂并无安全问题。然而,他们同时警告道:“美国曾有一例因益生菌制剂污染导致早产儿出现致命性真菌感染的报道,而该制剂曾在两项已发表的研究中应用,这之后,2014年将制剂污染视为重大健康警报。
因此我们更需要担心制剂污染的可能性。”这提醒我们,大多数益生菌制剂并未达到药品标准,在试验方案外无管制的使用将成为安全隐患。
目前为止,包括该研究和使用其它益生菌制剂的所有相关研究,都无证据表明益生菌制剂的使用能预防脓毒症或极早产儿死亡。尽管既往研究的确提示益生菌制剂有利于减少
文章作者提到:“两项大型研究提示,尽管短期应用益生菌制剂总体来说是安全的,但并非普遍有效,应分别研究不同菌株、不同组合类型的有效性差异。”
他们总结道:“普遍认为,肠道微生物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复杂发病机制中至关重要。随着对该病进程和发病机理的了解加深,将有利于选择益生菌制剂单独或联合治疗,并选择对新生儿可能有益的菌株。
与此同时,该研究结论不支持早产儿常规应用益生菌制剂治疗,并且说明纳入不同益生菌菌株的荟萃分析,其结论的正确性确实存疑。”
来自瑞典林雪平大学儿科的Thomas Abrahamsson博士在一篇相关的评论里提道:“这些研究结果强调,只有在临床试验中已证实有效的益生菌菌株,才能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同时,他们也强调,临床上一般推荐的治疗方案,应以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为前提。由大量异质性试验得到的荟萃分析结果并不充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